段雯霞
1 引言
孔子作為中国古代的一位十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孔子所提出的关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不论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人类历史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其中,孔子倡导的“以德治国”思想,经过后代们的不断对其丰富以及完善的过程,使得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此,统治者在对于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为政以德”,以仁政为善,用德教育人,从而争取人民的大力支持,从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以德治国”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充分的吸收了孔子思想方面的本质“美德”、创新精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早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总体来进行分析。
2 想要实现“德治”的前提就是统治者必须能够严于律己
孔子在对于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水平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将能够操守自己的道德操守以及言行一致,是一个国家能否得到关于如何很好的治理方面的问题。孔子曾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君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进行管理。如果君主的行为得当,那么对于管理国家事务就不会有困难。如果君主的道德十分败坏,那么他们就不能纠正别人,因此国家也就不能够被很好的治理。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而已矣。”在孔子的思想过程中,真正没有为世界和平做过任何事情的人很可能是回避的。他做了什么呢?舜只是庄严地坐在朝堂上而已。但是舜的严格行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3 很好的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德治”的最终目标
为了解决皇帝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赋予了仁和爱的具体内涵。从扩展上来说,孔子说说的“爱”不仅指的是相互的爱和需求的人在统治阶级和人民支持的领导人,但更重要的是,强调统治阶级人民的爱心,从而达到的目的“泛爱众”。在孔子看来,“相信人民”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人民”是“德治”的最高要求。因此,统治者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获得人民的支持,是政治事务的最终标志。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孔子提倡“为民谋利”的方式来进行,对于这一思想的具体要求是:
3.1 爱民
在对于孔子的仁学主义思想的举出上,孔子提出了“泛爱众”的相关观点,这不仅仅是强调了关心农民的利益、平民的利益,也提出将奴隶当成人来对待,甚至诅咒近乎“恶毒”的语言对于第一个提出要埋葬的人是应该要就收断子绝孙的瞎唱的。根据《孟子·梁惠王上》上面的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在《礼记·檀弓下》中也记载了孔子在对于“为俑者不仁”的斥责过程中的谈话。在孔子的思想当中,仁爱的最高表现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统治者是应该抱有一颗仁爱的心的,这就能够做到更加的同情人民,从而反对暴政以及任意形式上的杀戮。
3.2 重民
孔子不仅倡导“亲民”的思想,孔子还提出了有关于“重民”的相关思想。孔子在“重民”的思想当中,提出了相应的“四重”观念,所谓的“四重”包括有“民、食、丧、祭”四个方面的内容,食物是人们从古到今生活的最为重要的事件,葬礼和祭祀都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孔子把人民的问题看成是饮食、丧葬、祭祀,是“四重”中的第一个,体现了人民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日益增长的作用。这也就成为了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重民”也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高度重视的状态。孔子曾经说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就指出了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国家一旦没有怨恨那么国内也就没有怨恨。这就要求人民的统治者对人民要仁慈,人民的统治要像重大的牺牲一样严肃对待,人民要思考和服务人民。
3.3 教民
孔子认为,当人民达到了富裕的条件以后,人们仍然需要“教之”,这是国家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因为统治者不仅可以依靠惩罚来治理国家,他们应该注重加强人民的道德礼仪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强大的道德和情感力量。这样就能做到“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在孔子看来,所谓的“四恶”之首就是“不教而杀谓之虐”。我们要坚决反对杀戮,希望有一天,行动会被消灭,以达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的效果。
4 通过“德治”的方式教化人民以及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在孔子看来,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品质,只有具有了“仁”的品质,才不会做违背道德的事,也就是说,“苟志于仁也,无恶也。”仁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仁。人们如何培养仁爱?首先,接受关于“礼”方面的教育,礼是最重要、最完善的伦理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仁。因此,将自己从视、听、说、行都是仪式这一事实中解脱出来就是仁。其次,我们应该提倡孝道。春秋时期,中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男权社会。孝道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纽带,它将家庭关系和家庭与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仁的基础,是恢复和统治的基本途径。孔子提倡年轻时“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对于父母以及兄长们都要做到十分的孝顺,对于国家也要做到十分的忠诚,孔子说:“孝慈则忠”,这就充分的指出了要对于长辈十分的孝顺,对于朝廷也要十分的忠诚。孝道的实施是“仁”的基本要求。
5 构建和谐的社会的重要条件就是重视道德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两种控制力量。如果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与法律不相容,拒绝遵守法律,那么法律就会变成空白文本。从根本上说,法律与社会同一性的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法律仅仅是依靠道德教育的力量。文章转化为善恶的道德判断在社会成员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执法者道德败坏、自私,必将使法律蒙羞,甚至对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危及政治稳定,动摇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如果执法是道德的、正确的、公正的,就一定会使不法的、非法的的人们有所远离,使得稳定的、和谐的社会安定的发展。
总结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认为孔子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十分具有其理性内核的。孔子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起到了对于社会秩序方面的积极维护作用、对于政权方面的积极巩固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的发展,特别是人民的道德素质。当然,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必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制约。在某些方面,它也反映了它的落后、保守甚至沉闷的特点,这是我们应该批判的。今天,我们重组“以德治国”的思想,而不是批判孔子的封建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田锦宗,陈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儒家德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理念的思想契合[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8(01):37-40.
[2]朱苗苗.论儒家“德治”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以孔、孟之德治思想为主[J].商,2015(39):81.
[3]周利华.试论孔子“德治”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2):55-58.
[4]安晓静,刘伟锋.我国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方略之异[J].福建党史月刊,2010(0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