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低年级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2020-05-25 18:48刘颖
家长·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稳定建立学习共同体

刘颖

摘要:低年级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困难的,但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作者发现建立并非不可能。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建立的有效途径:密切联系,关怀中稳定关系;精挑细选,课堂中寻找同伴;完善机制,评价中养成习惯;创造机会,实践中练习协同。

关键词:建立;稳定;挑选;评价;实践

芬兰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比萨)考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如今“合作教学”也在芬兰积极倡导下迅猛渗透,这才促使国家教育成果达到高学力水准。“宁静的革命”不知不觉席卷了整个世界。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动,小学语文课堂也在静悄悄地转变着。然而,要在低年级实施“学习共同体”,可谓困难重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先生曾在《学校的挑战》分享自己走访无数课堂的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发挥小组学习功效的,极为罕见。虽然在加拿大、美国和芬兰等国的学校里的确有成功案例,但那也只是在班级学生仅有15人以下的复式教学班级的课堂。中国学校的“大班”是一个普遍现象,低年级也不例外。组建低年级“学习共同体”的确有困难,但我经过三年多“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实践,发现建立并非完全不可能,以下几个方面是组建的有效途径。

一、密切联系,关怀中稳定关系

一年级学生大多在6~7岁,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幼儿园,认知能力和习惯养成均各不相同,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入学均会面临着个人角色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诸多学生会在学校课程、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对教师而言,这现象是一种挑战,还是建立师生关系的一个契机。

首先,树立自身的亲和形象。教师悦纳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摸摸孩子的脸庞,牵牵孩子的手,拥抱一下孩子,看似无意的动作,却足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其次,改变教室桌椅排列方式。“U”形的摆放方式,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走到每一个孩子身边,这样的改变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实际的距离。

然后,及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引导学习正确认识,教给方法,带学生走出困境。最后,放慢教学节奏,留心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在学生遇到学习挫折时能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认同感不断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亲密的关系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步稳定。而这稳定的关系恰恰是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听取同伴意见,与同伴沟通的基石。

二、精挑细选,课堂中寻找同伴

“成对学习”是低年级“学习共同体”主要形态。新生入学多按照学生高矮或者男女生组合的方式安排座位,这样的安排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有的学生性格不合无法接纳同伴,不愿意和同伴交流;有的喜欢在课上做自己的事情,不关心他人学习情况;有的学生关系过于亲密,相互影响,导致课上的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等等。那该怎样安排两个学生在一起?怎樣才能让他们彼此在一起安心地协同学习呢?

(一)男女搭配

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工作不累”,这是一种“异性效应”。同理,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组建“学习共同体”时男女生搭配在一起做同桌为首选。这样搭配是为了给激活学生之间合作思维创造有利条件。从课堂观察中发现,非男女生组合的小组,合作性思维就难以充分发挥。

(二)性格相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的实验结论,为我们揭示人与人交往的秘密: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在一起彼此更友善,而且容易成为好朋友;性格特征相异的在一起,难以相互喜欢并建立友谊。低年级学生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导致学生性格的形成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的性格做出判断,协助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学习伙伴。

(三)差异组合

同层次学生安排在一起做同桌,他们能力相当,看似和谐或活跃,彼此交流无碍,但是这并非真实学习的现象。他们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只停留在彼此相同观点的重复。只有学生之间的文化和能力存在差异时,不同的思维才能产生碰撞,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之间协同学习。

三、完善机制,评价中养成习惯

低年级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和他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正是独生子女突出的特质。在课堂上更是表露无遗:别人发言,这类学生还举手喊着“老师,我来”;与伙伴交流,急于表达自己,无法耐心听同伴说完;为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甚至离开位子直接找教师表达……这种种现象在低年级课堂是常常可见。但是,通过有效的多角度评价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联系,形成“学习共同体”。评价内容可以指向任务完成情况;交流中的状态;完成任务的时间;彼此倾听的习惯;交流的音量等。

众所周知,听,是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如果班级中的孩子没有倾听习惯,即便学生发言再怎么踊跃,也很难获得学习上质的进步。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组建“学习共同体”初期,倾听便是评价的第一个内容。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同伴交流时听得特别认真的小组,并给他们印上“小红花”。看似简单的方式,但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倒是极其有效。除此之外,为和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接轨,在课堂上还可采用比赛的方式呈现小组合作交流的状态。如“倾听他人我能行”“学习小组爬山坡”“静心读书我可以”等指向性明确的评价活动。每周选出“最佳学习小伙伴”,全班表扬并颁发奖状。通过评价慢慢便明白怎样和同伴合作交流才是正确的。

四、创造机会,实践中练习协同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而在人类生活中,大部分平常举止都源自习惯和惯性。因此,在创建学习共同体初期,应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创造学生共同协作学习的机会,让低年级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共同体”学习的习惯。

例如,训练同桌两人协同学习。学习汉语拼音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桌两人,一个读,一个听自己的同伴是否读错,并帮助同伴纠正;识字课上,可以分享彼此记住汉字的好办法;写字课上,可以一个写汉字,一个看同伴写,并给自己的同伴提出修改的建议或者鼓励自己的同伴等等。

两人协同学习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走向中年级四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因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练习“互学”,在多样学习的互学碰撞中,让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其中,直至学生“共同体”的关系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编 侯芳)

猜你喜欢
稳定建立学习共同体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建立良好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措施研究
热电公司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三星电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