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
天一亮,梓潼县观义镇共和村的敬森林就收拾起床,吃过母亲煮的早饭,驾车20多分钟,到县城开门经营彩钢生意,晚上打烊后,开车回村里住。敬森林在县城有房,以前,陡坡、急弯、土路,想想都犯难,有时几个月才回村里见父母一次,尽管只有20多公里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相继建起了“一环路”“二环路”,全村80%的村民都通了入户水泥路,眼看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敬森林干脆花钱把房屋装修了,从城里搬回村里住。用他自己的话说:“村里不仅空气质量好,还能陪伴年迈的父母,关键是村里开销没有城里大,一箭三雕。”
从2016年开始,共和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停过,特别是道路建设。国家的扶贫项目,帮扶单位的投入,县帮扶责任人、县纪委书记唐扬的大力争取,从几百米到几公里,先后投入了400多万元,村道修了修社道,到2019年底,这个面积仅有3.24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村内水泥路长度超过了6.5公里。看着闭合的村道,“一环路”“二环路”的称呼逐渐在村里流传开来。
就在2016年開始修路的时候,70岁的曾怀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种了9亩柚子,而他唯一的“员工”,就是65岁的老伴儿罗素琼。2019年,柚子开始半挂果,11月果子上市的时候,因为交通便利,水果小商贩主动到他家收购,半个月内销售一空,总销售额超过3万元。“今年才半挂果就卖了这么多钱,以后的收入完全有望翻番,再也不用靠子女给钱养老,还能攒钱给孙子花。”曾怀阳心里盘算着,对未来充满希望。
古稀老人的“创业事迹”,影响着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已经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73岁的罗正凯,最近很忙。家里正在建房,因为他家所建房屋的外观像极了电视上的“洋房”,村民都说他家修的是“别墅”。在建的“别墅”是罗正凯的大儿子出钱修的,罗正凯的大儿子在省会城市有住房,每每有人问罗正凯为什么修这么好的房子,他都笑着回答:“儿子说他以后要回来养老。”近三年,共和村先后修了十几栋新房,他们很多都跟罗正凯的大儿子一样,城里有房,村里的房子是为以后养老准备的。
当了多年村支书的苏生奎,至今不敢相信自己所在的这个贫困村会在三年之内“脱胎换骨”,以前“路不好、水不通、爱闹事”是大家的共同感受。现在,老苏关心最多的是谁家建起了新房,谁家买回了新车。这个只有186户、562人的贫困村,完全脱离了“吃饭靠天、交通靠走”的落后面貌,灌溉用的“武引水”、生活用的自来水全部到位,村里已经有70多户买了轿车,90%以上的家庭都有电瓶车代步。
每天晚上,老苏都会在村里“二环路”走一走,感受一下全村越来越旺的“人气”,也思考着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让村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