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困境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0-05-25 09:12刘勤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师

刘勤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层级高校采取不同的建设方案。文章借助问卷设计,针对G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良好,在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师德考核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但也面临地位、形式、特色、实效等困扰。加强师德建设,可从创新组织、形式多元、凝练特色、提升实效等方面着手,服务高校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校;师德建设;成效;困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师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观念生成和变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地方高校师德状况调查,响应了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国家教育部围绕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制定了长效机制,并通过行政体系予以落实推进。

对地方高校师德状况的调查,回应了当前的师德建设困境。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关爱学生、从严治学、精于科研、勇于探索的师德先进标兵和先进个人。但是,受市场经济冲击和社会转型影响,当前地方高校师德建设遭遇新旧规则交叠,出现了教书育人观念淡化、教师责任感下降、学术不端等师德失范现象,需要适时治理。这就需要瞄准师德建设推进的瓶颈问题,准确分析现实情况,明确师德建设的目标定位,制定合理的师德建设方案,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奖惩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内在激励机制,处理好职业道德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围绕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者发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进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化转向和师德建设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一方向需要在形成教师培养的规格素养、改革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完善教师的职业培训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等方面努力。

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塑造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研究者肯定成效的同时,指出其面臨的问题和挑战,如职业行为失当、为人师表欠佳、学术道德失范等,师德管理与建设存在泛、软、空、虚的问题。师德问题生成的主要原因不仅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比较的强烈反差等有关,也和师德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机制不健全等有关。

如何在新时期探索适应不同高校自身状况的师德建设机制,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和高校教师师德素养,成为不同类型高校需要回答的问题。G高校的师德建设深嵌在该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这就需要根据学校自身师德的状况,呈现现象,发现问题,寻找出路,形成提升师德建设水平的具体操作。

一、地方高校师德建设调查的设计操作

(一)地方高校师德建设调查的测量工具

此次师德建设调查,调查者鉴于以往缺少个案和整体的数据支撑,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测量设计融合了李克特量表,力图能够有效呈现调查对象的师德建设状况。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总体情况、政治立场、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行为、师德考核等部分。政治立场、师德认知和师德情感主要依托相关量表测量,区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表中陈述1—6、7—12、13—20题为不同的主题,部分题目进行了情景设计。多数题目为正向评分,赋予5、4、3、2、1的分值。为避免答题的思维惯性,个别题目设计为反向评分,赋予1、2、3、4、5分的分值,以此提高量表测量的准确性。

问卷试调查后,根据所获信息重新设计了部分题目,调整了题量,确保填答者5分钟左右能够完成问卷。在学期中段集中实施问卷发放与回收。填答者填答问卷后,调查者获得其与师德建设相关的信息,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二)地方高校师德建设调查的抽样选择

调查选择了比例抽样方法,对从事教学、实验等工作的教师按照10%的比例进行了抽样,初步确定了116名教师。调查者根据该校教务处提供的全校课表,明确了调查对象的授课地点。并在相关教学楼发放和回收了问卷。多数教师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填答了问卷。针对个别教师随意填答和拒绝填答问卷的现象,为保障调查结论的准确有效,调查者做了补充抽样。

(三)地方高校师德建设调查的样本概况

调查对象有男性教师61人,占样本总量的52.5%,女性教师55人,占样本总量的47.5%。调查对象中,正高级教师为4人,占样本总量的3.4%;副高职称教师为13人,占样本总量的11.2%;中级职称教师为62人,占样本总量的53.4%;初级职称教师为37人,占样本总量的32.0%。

调查对象的身份,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主,占到了调查样本的68%,群众身份的占到了27%,民主党派占到了4%,显示了教师群体的多元政治身份。所从事的专业也基本涵盖了学校专业大类,其中人文社科教师所占比例为48%。

二、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师德建设的总体描述

师德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相关领导、教育工会等职能部门在教学科研、管理培训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建设效果。

师德建设感知方面,85%的调查对象感受到了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态度,67%的调查对象感受到了学校定期开展了师德教育。参与师德培训或相关内容学习的教师占到调查样本总量的75%。感知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

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合自身阶段和特色的师德建设,包括师德标兵和先进评选、师德征文、师德建设理论与政策研究等具体举措,推动师德建设。调查对象则对师德建设的形式和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50%的教师希望师德建设能够创新建设形式,更加注重师德建设的时效性。

相应的师德建设举措,54%的调查对象肯定了师德的定期评估。需要适时对已经开展的相关建设活动进行评估,研究判断相关举措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提升了教师们的师德水平。师德建设举措的评估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地方高校教师的政治立场坚定

调查显示,地方高校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方向,保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念的信心。教师们通常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热点问题,比较熟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会以来的相关政策。

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教师的政治立场比较清晰,但一些细微差别还是显示出了教师们的一些认识偏差,尤其是技术业务与政治学习可能发生冲突时。教师对国家最新动态关注的状况,还受很多个体性因素影响,对十九大以来相关政策的学习,部分教师显露出完成学习任务就万事大吉的学习态度。

师德建设政策方面,教师们认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重要文件及相关措施等主张,但还有提高空间,笔者认为在教育部相关建设主张及其转化为学校具体师德建设措施等方面还可大有作为。

(三)地方高校教师的师德认识状况

教师个体的师德认知是师德建设的基石,能够反映学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对其测量主要集中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认同方面。

调查显示,学校教师师德师风良好。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职业给予了很高的道德评价。他们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中,90%的教师看重师德建设,赞同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在教学生活中用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

另一方面,近94%的教师感到工作繁重并伴随着压力,和职称差别无关。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测量显示,该校教师幸福感分数分布以137分为中心不均匀地向两侧(91分与180分)不规则变化,分值集中于120—150分,总体平均水平为135。幸福感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副高级、初级、正高级和中级。

该校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的比例占到了样本总量的64.7%。这种状况影响到教师们的从业意愿。28.4%的教师表示如果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将另选其他职业。

(四)地方高校教师的师德情感状况

師德情感是师德认知和行为的伴生。调查显示,教师们的师德情感深厚,对从事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持有正向的情感,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其中,86%的教师对高校教师工作充满热情,近82%的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浓厚兴趣。与学生交往互动方面,教师具有关爱学生的态度,并督促学生完成学业。

(五)地方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表征

师德行为是师德结构的表层现象,是师德认知、情感等的具体表现。围绕高校教师师德表征,调查问卷依托教学领域中的若干情景假设作为测量指标。调查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清楚自身的角色和责任。教师们注重团队和同事之间的相互协作。师生互动中,95%的被调查者清楚自身行为举止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65.5%的教师十分坚决地认为学生上课不可以玩手机。这意味着教师能够按照角色完成相关行为,师德行为合理恰当。

即使面临一些教学困难,教师还是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面对“当您面对一项必须传授而连自己都感到理解费劲的知识时,您会如何做”的情景假设,72.4%的教师选择将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的知识,做到理解并且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这表明了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师德行为。

(六)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考核情况

师德考核是师德建设的后端环节,需要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调查对象所在学校设计了相关的师德考核环节。推优推先表彰活动,尤其关注师德表现和师德考核;对于教师职称晋升等,做出了师德考核一票否决的要求;年度考核等常规工作,也涵盖了相关师德指标。

师德考核工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否具有提升师德建设的效力仍存有疑问。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对现有的师德考核不满意,认为现有考核存在一定的缺陷。师德考核,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比较突出;师德考核的自我鉴定有余,民主评议不足。这些都要求在师德建设中予以完善。同时,截至目前学校尚未对师德建设状况展开评估评价,也未对已经或正在采取的相关师德建设举措的实施绩效进行相关评估。这些可以成为学校未来师德建设的一些创新和突破方向。

三、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扰

通过调查分析和教师访谈,研究认为G校的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良好,教师具有优良的师德师风,胜任特定的身份角色。但在师德建设的推进方面,还面临一些现实困扰。

(一)师德建设的整合问题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建设主体多,建设内容细,涉及到工会、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学校师德建设能够统分结合,形成路径整合。调查发现,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并赋予其很高的地位,但因多头并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关联,导致师德建设各行其是。

具体表现为:师德建设成为职能工作的一部分,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师德建设特色;师德建设目标不清,层次不明,内容比较笼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师德建设内容;师德建设信息不通,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范围选择相关信息,缺乏信息沟通和整合。

(二)师德建设的形式问题

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将外部规范内在化,要求建设形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能够适应高校教师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变革,能够选择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取得最大化的建设效果。形式创新对师德建设来说十分必要。

当前,学校师德建设工作被普遍认为形式单一。相关国家大政方针学习等师德建设,基本上依靠课堂教育,只是将地点从教室变更到了会议室。授课形式以理论灌输和宣讲为主,缺少参与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等授课方式,忽视了师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生成。建设形式多数还停留在拉横幅、贴宣传、发奖状、进档案等,没有考虑到传播师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受众状况。访谈中,调查者被询问是否会看宣传橱窗的先进事迹,结果表明很少有教师会留步细看。师德建设的形式影响了实效。

(三)师德建设的特色问题

所调查的地方高校是一所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该校“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院校的目标,并入选了所在省份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范围,其核心支撑也来自于学校的相关特色。

学校师德建设需要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处于发展中的G校,不同于人才济济、成果丰硕的研究型高校,也不同于侧重技术应用、实务实训的职业性院校,其正在朝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迈进。这种转型面临着人才、资金、地域、传统等诸多的不利条件限制,需要形成符合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特色建设。该校的师德建设特色不显著、不清晰,虽能够按照程序展开相关活动,完成基本的师德建设,但尚未能切合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阶段要求。

(四)师德建设的实效问题

师德建设需要高校不断营造良好氛围,依托相应的职业规范,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立场坚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关爱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们工作压力很大,有比较显著的职业倦怠,尤其是工作幸福感最低的中级和正高级教师群体。中级类教师群体多为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面临生活压力,科研教学任务较重,薪酬较低,获取高级职称压力最大。这一群体的幸福感处于最低的层级。正高级类教师薪酬较高,生活压力较低,但作为学科骨干或带头人,承担了较重的学科建设任务,挤占了休闲时间,降低了幸福感指数。

师德建设需要正视这种不均衡分布,有针对性地为中级和正高级教师适当减轻工作和精神方面的压力,提供符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评价体系,形成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些建议

针对G校师德建设状况,该校可以围绕师德建设在组织创新、形式多元、特色鲜明、实效提升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完善路径,有的放矢地加强师德建设。

(一)创新师德建设组织

鉴于当前师德建设主体多元,缺乏横向关联的现实,推进学校师德建设需要建立横向协调协同的工作机制,统分结合,适时进行组织创新,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地位。

横向协调协同的工作机制可由具体部门牵头,定期汇集各个部门工作的师德建设内容,如教学教风、学术道德规范、关爱学生、政策学习等;定期围绕阶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晰目标,组织实施相关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互通信息,及时有效地沟通和整合相关信息,为师德考核等工作提供必要支撑。

(二)多元师德建设形式

在近期的师德先进个人评选中,该校为适应新的环境,在原有程序上加入了海选、投票等环节。从相关候选人得票情况看,师生点击参与过万次,有效地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了广而告之,提高了师德建设的参与性。

师德建设形式可以尝试多元化。在干部和教师的网络教育教学方面,可以指定相关的师德课程为必修课程,由教师们自主完成相关学习和测试等;不同职称群体需要区分培养,设定不同的师德培养目标,兼顾师德建设的阶段性和延续性;课堂教学可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进行,也可以由各个专业有针对性地分散进行;除去传统的课堂灌输宣讲之外,还可选择参与、参观、讨论等师德体验教学;师德建设要因地制宜,校内校外结合,报告座谈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研讨结合,引导教师在具体职业岗位中提升师德水平和境界。

(三)凝练师德建设特色

走向教学研究型的地方高校,还面临着一些如人才、区位等不利的条件和因素,需要师德建设逐步凝练特色,服务学校整体发展。

作为媒介,师德建设要逐步挖掘特色鲜明的探索者、研究者,并形成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报道;逐步形成特色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号召、倡导,积极推介相关的研究成果;积极鼓励相关教师和团队,支持他们引导学生关注特色、围绕特色展开活动;积极介入相关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普及工作等,凝练师德建设特色。

(四)提升师德建设实效

师德建设需要产生实效,能够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认同,通过教师们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生活,助力大家完成体验、认知和内化。面对职级分化的教师群体,需要关爱中级职称教师的生存发展所需,分担正高职称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初级职称教师的发展希望,增加副高职称教师的工作动力,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提升师德建设的实施绩效,并非是依靠简单的考试、考评,而是在具体情景中倡导师德师风,用生活中的现实和思维的理性去解决应然和实然的差距。依托制度建设,规范师德建设,科学制定师德建设的内容体系;干部培养、职称晋升中要明晰师德的重要地位,改变轻师德、重业务的倾向;建立师德交流互动机制,对效果良好的做法、经验能够及时总结、推广普及;切实开展师德建设的相关评估,明确师德建设目标,形成师德建设决策的科学化,保障师德建设实施的精准化,建立师德建设偏离的可逆化。

五、结语

总体而言,G校的师德建设卓有成效,师德师风整体优良,教师们立场坚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高水平大学需要师德师风建设提供“软实力”保障,需要在后续的师德建设中开拓进取,创新探索,努力形成“严师责、提师能、树师表、讲师爱”的优良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9/09/c_1112413723.htm,2014-9-9.

[2]新华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2019-7-19.

[3]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4]白忠玉.高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27-28.

[5]张红专.加强师德建设的系統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8,(4):165-168.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教师
最美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圆我教师梦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