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书写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篇章

2020-05-25 02:52张竑
奋斗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

张竑

《求是》杂志2020年第2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等问题,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学好和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基本趋势。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代中国之所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断产生的新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它为生产力要素中的人与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能够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及其方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应当不断变革上层建筑,而且这种变革必须同经济基础变化相向,而不是相背,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第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只有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才能产生正能量,才能持久并且有积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通过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基本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党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原理,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推进社会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部关系——物质生产的根本性与改革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是整个运动过程的起点,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带有根本性和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决定性。无论经济实力的增加、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还是政治文明的提高、思想文化的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要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在坚持物质生产的根本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而不是只讲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只讲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虽然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性,但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間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绝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关系。尤其在分析社会有机体时,必须关注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生产力标准,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的根本性,也不能绝对化生产力标准,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孤立地理解生产力标准。也就是说,必须辩证地看待物质生产的根本性与改革的系统性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使得改革的难度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注重普遍联系、防止以偏概全。因此,只有通过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更强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在新时代面临的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系统性的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产生综合效应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部关系主要体现在,要将重点论与系统论辩证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把握住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让其发挥牵引作用和定向作用;另一方面,改革越向深层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联动性就越强,而各方面改革能否协同配套推进,不仅制约着改革的进程,而且决定着改革的成效,所以要注意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在各领域的改革中都取得显著成效,就在于深刻把握和娴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突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又注重各领域改革之间的关联、系统、协同,将重点论和系统论辩证统一起来,有效地形成了改革的整体合力,产生综合效应,形成源源不断的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占主流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如神学史观、英雄史观。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鲜明地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观点,才第一次彻底解决了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群众史观,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推动人类历史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依旧是人民群众,我们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改革目标为了人民,改革动力來自人民,改革成果属于人民。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从抽象的想象和空洞的愿景出发。有个别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比人民群众学识高、经验广,总喜欢替人民群众作主,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这是一种典型的背离群众史观的思想和行为,没有站稳群众立场,没有自觉从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即使初衷是想为民做实事,但由于脱离群众,往往事与愿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客观规律的总结形成并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积累,绝不能忽视甚至蔑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而且要善于到群众中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心声、总结群众经验、学习群众智慧。改革开放40多年来,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善于鼓励各地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再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实践与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事业的奋斗热情,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篇章,让每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博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