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

2020-05-25 09:07张真
北方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李安

张真

摘要:《推手》是李安执导的首部影片,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代表作。李安身处中西文化的夹缝中,对文化冲突认同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推手》的主要载体是家庭,透过小家庭的矛盾映射整个种族的文化价值观。本文着重就影片《推手》中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下的家庭矛盾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李安;推手;中西文化

一、电影《推手》的情节概要和写作背景

《推手》是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该片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朱师傅是太极拳教练,他有一个在美国定居的儿子叫朱晓生。晓生把朱老接到美国养老,与美国儿媳同住,就开始了这部影片的演绎。朱老对美国的语言使用、生活习惯、价值观等都不了解不适应甚至是排斥,同样美国儿媳玛莎也觉得无法与华人公公相处,从而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导演接受着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熏陶,使得他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因此,他对这部影片的构思和处理大部分来自于李安早年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境遇,这些使得他深有感悟。

二、中西文化冲突

文化可以说是各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上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经济发达,是典型的西方国家的代表。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文化碰撞在所难免。(1)在碰撞冲突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认同与融合。

(一)中西文化冲突分析

李安的作品几乎都可以称为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记忆,在《推手》这部电影中很明显地展现了生活中各方面的冲突与差异。

1.电影《推手》中生活方式的冲突

首先,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家庭日常活动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影片一开始用了一组缓慢的镜头,展现了朱师傅与玛莎在生活上的差异,朱师傅自己在房间里打太极拳、练书法,而作为一名自由作家的玛莎在另外一个房间中写小说,敲打键盘的声音甚是清晰,业余时间,她喜欢跑步。太极拳平静无波的招式与美国慢跑者猛烈而紧绷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比。

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分歧。老朱因常年在中国生活,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认为生儿子就是传宗接代,希望孙子杰米能够有儒家文化的底蕴,这和玛莎开放式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分歧。

最后,在饮食习惯上,朱老和玛莎也完全不同。朱师傅吃米饭和各种配菜,注重荤素搭配;而玛莎吃着一盘蔬菜沙拉和烤饼干。他们虽然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但是他们却吃不同的饭菜,他们吃饭的时候还会不经意地偷偷看对方的食物。中、全、特镜头全方位地将中国公公与美国儿媳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暴露出来,极富戏剧性。中国人通常喜欢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用餐,这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西方人更多地注重个人的独立性,独自用餐。这也可以看作是中西方个人的观念在空间领域上的冲突。该片基本围绕着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展开叙事,李安在叙事策略上主要运用以个人情绪和感受体验为主的“中国式的表达”,承载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冲突与差异。

2.电影《推手》中语言使用的冲突

中西方在语言的使用上更是存在着鸿沟。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而美国人使用的是英语,不会说英语的台湾公公与美国儿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障碍。朱师傅在美国是第二语言的使用者,置身于陌生的美国文化之中,再加上高科技现代化与全球化给他带来了尊严的丧失。例如英文报纸送达的落地声,对于朱师傅来说,英文报纸的每日送达,给他带来的是负担与疏离,也更加强调了他是局外人。导演李安毫不做作地描绘朱老和玛莎之间的语言障碍,这与导演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深入探讨了华人父亲的疏离和孤独,影片很大一部分都呈现了父亲和儿媳双方无法了解彼此,这种处境下,语言成为了令人望之却步的文化藩篱。

3.电影《推手》中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社会尊崇个人主义,核心思想就是独立、自尊、平等;中国文化尊崇集体主义、儒家文化等,认为国家、社会、民族、集体利益大于一切,强调等级和权威。朱师傅为儿媳治病,却没想到弄巧成拙,这与影片后边朱师傅给陈太太治病的成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是家庭的核心,占据主导的地位,因此朱老经常会因为玛莎不懂礼貌的行为而生气;而玛莎生活在美国,她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双方是相互独立的。朱师傅和马莎就是中西文化对立的典型代表,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引发了上述种种方面的碰撞。

(二)中西文化融合分析

影片《推手》用了很大部分映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碰撞,在冲突与碰撞中也夹杂着中西文化间的认同与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融合可以渗透到教育、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1.电影《推手》中中西教育的融合

在该影片中,导演全力表现中西教育的交叉碰撞,也表现了两者间的融合与认同。杰米可以看作是中西教育的融合体,从小出生在双语家庭,所以他既接受开放的美式教育同时也被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渗透。饭桌上经常会出现两种语言的交叉使用,朱晓生和玛莎交流时也要和父亲交谈,他是两种语言的最大的使用者。他从小在中国長大,后来到美国工作,受到两种文化的熏陶,从侧面来看也彰显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认同。

2.电影《推手》中生活方式的融合点

玛莎和朱老从一开始的各吃各的到后来在餐桌上一块吃饭再到最后玛莎开始自己煮中国菜蛋卷,并且给她的好友热情介绍,这很明显看出朱师傅在用餐方面对玛莎的影响如此之大。中西文化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在家庭中体现出来,即使是不相同的文化也能和平共存并且相互影响。玛莎业余时间在院子里慢跑紧绷的样子与朱老平静的太极拳招式形成对比,后来玛莎在慢跑的过程中试图尝试打了几招太极拳,朱老的生活以及爱好对玛莎影响很大,玛莎在行为上呈现的文化转变,说明她对家人的种族背景开始持开放接受态度。这充分体现华人父亲与美国儿媳文化认同的多样性。

3.电影《推手》中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全球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惊天动地的。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具有多元性,各民族文化也是平等的,这就自然形成了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和平共存、求同存异。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很好地诠释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认同,这些都与导演自身境遇和全球化进程分不开。影片末尾,玛莎构思新的小说“华人来美国修筑铁路的历史故事”,她开始对中国历史文化持开放的态度,显然她接受了文化的多样性。朱晓生给玛莎解释中国的太极拳哲学时,他们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之中获得了治愈。朱师傅开始抗拒玛莎,后来他离开儿子家,一直到玛莎接受父亲并为朱老装饰房间这个过程明显看出儿媳玛莎逐渐被中国文化影响并认同中国文化,玛莎的文化价值观也开始转变。影片结束在朱老和陈太太的再度重逢,此策略彰显了人文关怀的观照最终解除中西文化冲突尴尬结局的隐喻方式。(1)

三、总结

李安的电影基本都是通过家庭生活矛盾展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所谓“推手”是中国太极拳中双人徒手对抗,就是要保持好双方的平衡。影片题目用“推手”这个概念是非常有效的隐喻,在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下,在全球化背景下,试图找寻双方的平衡点才可以共存。对待两种不同文化时,文化冲突并不是不同种文化交流的唯一方式,也可以产生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李安导演在本片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文化认同,并且要理性的认同。《推手》重新探讨了家庭的伦理难题,同时检视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为规范造成的冲击。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李安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