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引了新的方向,为高校图书馆积极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的挑战带来了新的解决之道,助力高校图书馆新时代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 质量评价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
分类号 G259.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3.016
Abstract The convening of the“First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N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ies”has guid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work, brought new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era, new technology and new demand, and helped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Quality evalu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work.
2019年12月7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图书馆管理转型发展组协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和信息管理学院A211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委员们、全国各重点高校的60余位图书馆学界的专家学者、图书馆馆长及专业人员与会,其中本“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课题组成员也参加了会议。
1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校长助理吴俊教授、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霍瑞娟研究馆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教授先后致辞。
在致辞中,吴俊教授通过介绍南京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评价及推动学术“全评价”理论构建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绩,殷切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能够进一步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引出新的方向,为高校图书馆积极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的挑战带来新的解决之道,助力高校图书馆新时代的成功转型。陈建龙教授在分析了当下高校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的基础上,认为在业界纷纷思考、践行转型发展之际,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内涵也应有所拓展,需要用长远的、战略的、动态的视角去考虑未来图书馆的规划、目标、定位。霍瑞娟研究馆员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内容为开言,从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三大方面介绍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和指标的设计经验,指出公共图书馆评估契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集结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转型。
在开幕式上,程章灿教授在介绍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积极探索利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创新举措的基础上,认为在建设好一流的学术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图书馆发展需要、引领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为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把好脉,而且可以成为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指明方向。希望通过这次学术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质量评价研究在内容评价、效用评价方面有所突破,以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全面推动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
开幕式最后,姜迎春教授作了致辞,认为南京大学的图书馆专业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级学科的发展成就与信息管理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积累、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图书馆专业在叶继元教授的带领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共享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成就。此次“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课题是我校的亮点工程,也是信息管理学院大力支持的课题,该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需求和研究基础,相信通过与会专家、学者、馆长们的大力支持,一定会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再立新功。
2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会分别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教授、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先后。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作了题为《国外图书馆评估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的报告。他先后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图书馆的评估实践以及ISO11620:2008指标体系,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各国的主要经验和启示,认为评价过程需要多元参与,评估与目标、规划要紧密结合,评估重点需要逐步从投入保障向产出及成效转移,在评估中要灵活应用各类调查统计方法及工具,重视对评估工作的规范指导。同时,刘兹恒教授也总结了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存在的问题,即未建立周期化的评估制度,评估信息采集与评估主体缺少读者参与,指标设计备受争议,评估信度与公开度不高。希望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所实施的每一项专业化评估都要有明确的评估对象与内容、评估目的与功能、评估主体与评估者、评估标准、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这一观点与叶继元教授所提出的学术“全评价”理论体系深度契合,强调了利用“全评价”来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思想。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柯平教授作了题为《推动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报告,明确指出了图书馆评估在促进图书馆管理、推进图书馆重点工作、指引图书馆发展方向过程中所起到的标杆、引擎、导航作用。他认为要顺利推动高校图书馆评估,需要把握六大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加以总结,其次探讨评估的功用及事业发展的规律之间的关系,第三在推进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政策制订上,明确评估主体、发挥高校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作用,第四研制适应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标准体系,第五创新评估方法手段、建立评估系统平台、实施信息化评估,最后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周晓英教授作了题为《图书馆网站服务评价》 的报告。周教授从图书馆网站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及服务案例三个方面分享了医院图书馆网站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具体而言,主要在于依据信息构建理论和ServQual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在信息内容、服务功能和信息构建三大模块方面,从有形性、可靠性、回应性、保证性、体贴性五大维度开展融合评价。她并以纽约公共图书馆网站为例,介绍了图书馆网站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全面覆盖性不够、分类标准不一致、外观表达不够好、内容缺乏科学的组织等方面。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研究员作了题为《智慧图书馆的功能评测与服务评价》的报告。从介绍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服务特征、服务类型出发,提出智慧图书馆的评估内容包括功能评估、性能评估、绩效评估、体验评估四个方面,评估方式包括客观评估、主观评估、内部评估、外部评估,评估框架可参考等保评估、SLA等规范。并指出,统一标准、开放开发是智慧图书馆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高凡教授作了题为《高校图书馆统计现状及问题》的报告。他介绍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所依据的教育部《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各省的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统计平台等四个渠道,并详细讲解了这四个渠道的统计指标、方法的设计与演变,从中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统计渠道、统计时间、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统计目的等方面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高教授提出了开展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五个建议:明确统计目的与指标设定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搭建方便易用的统计平台,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加强对统计结果的应用。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唐承秀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对高校图书馆评价指标设计与办馆导向的思考》的报告。唐馆长首先认为通过评价工作可以查找瓶颈和短板,了解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态势,证明自身的价值,得到相关支持,对标比超寻找差距,谋求新的发展等;其次认为通过评价工作可以考量投入产出,分析运行绩效,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得到螺旋式上升。唐馆长还结合海南模式、本科教育评估、ACRL评估项目等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分析了这些实践给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带来的启示。最后,她认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工作质量评价,首要的是界定评价的范围,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并且要注重与国际图书馆评估发展接轨,其评价结论形式宜以报告形式呈现。除此以外,为了完善指标体系可通过试评价来开展,注重吸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经验和教训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郭晶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析服务的主要问题》的报告。首先从国家层面、教育部层面、高校层面分析了学科分析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指出利用成果数据及文献/科学计量专业优势开展学科服务分析是发挥参谋作用,推动学科服务转型深化,深度融入学校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契机。其次,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分析服务的经验,从中剖析了目前学科分析服务存在的规范缺位、数据精度、信度与管理、分析深度、分析难度与专业度等五大问题。最后,她指出提升学科分析服务质量和效率,在于要持续训练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能力、情报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学界、业界应携手加强方法论研究与突破,诸如建立健全可测度绩效的管理技术和服务规范,建设可靠可信、具备实际服务能力的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能够检验分析结果有效性的方法、机制等。
在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代表其课题组作了题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及统计与评价系统构建》的报告。叶教授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 图情学A+学科亮点项目课题)整体研究目标,其目的在于配合高校“双一流”建设,解决高校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达标评价、自我评价、特色评价、诊断性评价、等级评价、卓越评价、横向评价、纵向评价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以改进图书馆工作,应对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对图书馆的挑战和成功转型。此次所开展的评价是以学术“全评价”理论为核心,吸取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合理内核,针对中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三面三力(支撑力、管理力、效应力)”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内容、效用指标的呈现,并通过统计与评价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专家评审、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评价结果发布等操作。目前课题组已经初步拟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统计与评价系统,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采集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数据展开评价实践。最后,叶教授提出了4个方面的问题,即“以何种方式合作开展具体评价?”“先进行哪种类型的评价?”“如何建立动态专家库?”“如何建立与完善统计与评价制度?”,供与会专家、馆长们思考和讨论。
3 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教授、罗钧研究馆员先后主持。首先由课题组成员分别发言。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郑德俊教授围绕设计目标与定位、设计思路、参考来源、指标分类、指标内涵等向大会作了介绍,并对“三面三力(支撑力、管理力、效应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释,最后就馆藏归类、数字参考咨询工作特显、科学规范指标名称、数据采集等方面问题,诚恳呼吁与会专家提出相关意见。东南大学图书馆袁曦临研究馆员阐述了此次评价指标设计思路旨在推动和引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成功转型,并指出在该体系中设计定性指标是希望通过描述、案例的方式来体现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和成效。此外,她还对参考咨询活跃度、综合服务质量、同行美誉度、用户满意度等指标设计目的、思路及具体涵义作了详细介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欧石燕教授从评价数据采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结果展示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四大模块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系统”作了详细介绍。评价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量数据采集(支持线上填报和离线导出导入)、定性数据采集(包括专家在线打分、离线导出导入等)、系统自动爬取数据等。统计分析模块是通过机器自动处理分析等实现对定量、定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展示模块包括用户浏览和检索功能,可展示图书馆基本信息、综合评价结果、特定指标评价结果、一定时间内的指标评分变化趋势图等,支持按区域、类型、评分、时间的结果排序。系统管理模块分为图书馆用户、专家用戶、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四类。欧石燕教授希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评价系统进一步的优化、完善。
在课题组成员发言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管王启云副研究馆员在梳理了国内有关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指出要做好质量评价工作,需要加快制定指导性文件、制订指导性标准规范,并做好宣传推广;对于评价工作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分级分类,可繁可简;进一步重视《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加快推进《规程》落地。北京超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艳鸣认为需要在二级指标中增加“服务力”;对于新技术、新颖性等指标一定要清晰、明确界定其基本概念,并有相应的计算方法;“管理力”中有些指标、概念要与时俱进、体现全新的概念,例如“馆藏”不仅要包含纸质馆藏,还应包含全媒体馆藏,“外借”“进馆”等概念也应扩展到全范围的服务领域;参考咨询服务指标占比过大,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类评价等。江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顾烨青认为评价工作在具体实施层面上要跟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等其他数据填报系统及平台衔接起来,并提出“专职馆员年均原文传递量”应增加原文传递满足率、响应速度等指标;“数字资源下载次数”应考虑到人均、篇均统计;“用户满意度”应在评价系统里增加用户入口,体现成效评估。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认为该指标体系在“支撑力”指标中,对新技术的体现不足;从可操作性上来说,有些定性指标(如新兴服务技术适应性) 偏大,不够细化,可借鉴事实数据库中的一些指标,增强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小兵教授认为指标体系应将“领导重视”作为首要指标,所设指标应体现重点学科保障率,既要考虑量,又要考虑质,既要考虑总量,又要考虑人均、篇均等;应针对不同类型、类别的高校图书馆进行分类评价,如查新服务、专利分析等相关工作由于不具有全面性就不宜开展全面评价,除此还应将“与读者互动”作为加分项。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副研究馆员指出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目的是促使图书馆明确自身差距和前进方向,要注意“导向性”“前瞻性”以及在评价结果形式上的考量,在可操作性方面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开展分类评价,应明确各指标概念和计量方法,应分类设置指标权重,明确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计算方法,并指出其中“座位数”应以“空间多样性”代替。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田稷副研究馆员认为对高校图书馆评价应考虑到政策变化的影响,设计指标时要区别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需要通过分类评价来体现;指标的概念、范围的界定应尽可能的清晰,详细,避免交叉、重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研究馆员顾健认为要摆正评估目的,强调“改进式”评价,淡化“评优式”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时可以参考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相关评估标准,使评价呈现双向的、可使用、可比较的结果,以防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现象。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储节旺教授认为指标体系设计要遵守“SMART”原则,在评价实施前应先进行专家论证,形成共识;指标的概念和内涵需要进一步明晰,如“馆藏”“总人数”,一些指标不仅要适应不同图书馆,还应适应未来图书馆发展,其中“综合服务质量”可单独作为二级指标。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军研究馆员指出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与学校规划的契合度,考察图书馆是否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定位当中。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陈亮研究馆员认为评价工作可先开展试点评价,并与其他填报数据系统进行衔接。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黄建年研究馆员认为可按照高校图书馆实际需要,按年度、按专项进行评估;在指标体系中可增加“学校关注度”“经费稳定性”“资源便利性”(或“可获得性”)、“创新、创业、就业支持”“社区服务”等几个指标,加强有关服务特色、资源特色的呈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高丽梅研究馆员认为指标体系标准要与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标准相对应,要明确考量目的和对象,并建议增加“员工素质”相关指标,明确“新媒体平台中关注度”的对象。
经过一天的研讨,叶继元教授最后作了会议总结,并对与会专家表示了衷心感谢。叶教授认为:在评价主体方面,当前形势下以学会、图工委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可以说是较好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目标上,要注重主体与客体二者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多元化,分类对待,既要考虑到所有高校图书馆参加的普适性评价,也要考虑到专项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多种形式,希望对大多数甚至所有图书馆都能有导向作用。在评价标准和指标方面,会进一步思考指标体系的交叉性、重复性、指标维度、指标数量、可操作性等问题,梳理专家们意见较为集中的有关“服务力”、统计数据数量、领导观念、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标准和指标。在评价制度方面,课题组还将经过一轮轮、一次次的专家论证,认真吸收专家们提出的有关建立制度、标准、规范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符合大多数同行意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陈文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 江苏南京,210000。
(收稿日期:2019-12-20 編校:刘 明,刘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