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2020-05-25 02:57刘琪
对外经贸 2020年4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科技创新高校

刘琪

[摘 要] 为了使大学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小企业,为其成长发展提供科技生产力,作为我国众创空间的重要组成,高校众创空间不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创业服务,还为培养高校创业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优质平台,既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众创空间 ;科技创新

Abstract: In order to transfor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ies into real productive forces as soon as possible, help small start-up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ive forces for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China's maker space, University maker space not only provides one-stop, professional entrepreneurial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 in universities. It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graduate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mode for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eate Spa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高校眾创空间发展背景分析

2015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视察工作,在考察了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后,李克强总理建议科研机构要突破闭门造车的思路,认真聆听市场需求,学习民间创新。并特意强调“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深圳能不能起一个表率作用”。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次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号召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促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转型;要求各级政府、各行各业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双创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众创空间”,即创新型孵化器,“众”是主体,“创”是内容,“空间”是载体。通过“众创空间”,孵化出更多的小微企业而非工业产品。“众创空间”根据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创新创业特点及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专业化服务、市场化机制及资本化途径,构建了一种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各行各业、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均可利用三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应用创新园区)、科技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在三结合(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助推下,实现科技到实业的转型。同时“众创空间”还利用其平台的特点,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空间的共享,让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形成一个空间立体网络,帮助创业者将创业想法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的服务。

二、高校发展重创空间现状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第36号文件提出,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坚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融合。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分支,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学校的专业及办学特点,在突出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队伍”。

(一)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高校创客人数多

依据2015年,教育部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数量居世界第二位,达2824所,在校学生3559万人,雄踞榜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2000-2014年,我国高校的录取率由2000年的59%增长到2014年的74.33%,四年间增长了15%以上。从城镇人口比例来看,高校毕业生半年新增城镇人口比例从原来的12.86%增长到61.62%,增加了近50%。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2019年6月,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与之前4届相比略有下降;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与之前4届相比稳中有升。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7.5%,与2014届相比均有下降。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其次是管理学(92.7%);最低的是法学(85.1%)(表1)。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气类(95.5%)。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8%)、能源与动力工程(96.8%)、工程管理(95.8%)。

(二)高校创新资源市场转化率低

2005—2013年,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其研究经费占比超过全国的50%。2010—2014年,高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为583项、1328项、3577项,占三大奖项总比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论文和专利授权在全国占比一直居于高位,其中科技论文占比70%以上,专利授权也由2005年的8843件增加到2013年的84930件,增加了8.6倍,但是科研论文和专利授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2013年底,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大量科技成果仍停留在科技领域,并未转化为生产力,也未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国普通高校科研实验投入较大,科研试验能力较强。2009学年度全国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2012学年这两项数据分别增加了6.4%和11.4%。伴随着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面积的增长,实验室器材购置耗资成倍增加,但与其高投入形成反差的是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只对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开放,并未对校内外创客开放使用,造成了大量资金场地资源的浪费,创客创新制造需要的场地和专业化设备需求的瓶颈问题也未得到解决。如果政府在众创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能整合高校可利用的活动场所和资源,开放共享实验室,既能帮助政府解决众创空间资源重购问题,也为创客活动提供了硬件保证。

(三)主观认识不够,创新理念不足

目前,各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目标设定不统一。首先,据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包括就业部门、教辅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等。其次,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高校学生识别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培养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而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却忽视学生对市场适应意识的培养。其三,创新创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层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单一,多以《创业基础》《市场分析与创业机会识别》等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欠缺,教学手段照本宣科。据天津某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调查显示,何为创业?不足10%的学生能给出自己认可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构想,而20%左右的学生将创业与成立公司简单的等同化,认为只有成立一家公司(企业)才能称其为创业。另,在对该校学生创业前景展望调查显示,认为所学专业创业前景较好的约占40%,认为所学专业创业前景一般的约占30%,而认为所学专业基本没有创业机会的达20%。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理解模糊不清,导致创业信心缺乏。其四,2004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153.5万人,占教工总数的65.7%。其专任教师中具有博、硕学历的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 50%。虽然我国教师队伍数量世界第一,专业知识丰富,但承担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尚未走出校门的学术专家,专注于某一学科分支,而跨学科交流不充分,加之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于理论的讲授,很难达到实施创新创业的目的。

三、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

2015 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各高校应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在硬件方面,高校可利用其自身优势,建设智慧校园,保障“众创空间”对网络、大数据、软件、云服务等技术的需求。与传统的创业教育课堂不同,“众创空间”具有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特点,各种形态的众创空间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网络技术和高新科技,熟练运用“互联网+”知识和技能。例如:湖北工业大学的“绿盟”众创空间,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智能硬件的核心作用,实现了跨界融合、架构重建。“绿盟”众创空间入孵项目大多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3D推广模式跨界融合,线下将在校大学生的原创作品作为“创”的内容,利用“平面、有声、网络”的互相融合,在交易平台上展示。以“互联网+众创空间”的模式,可以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化”。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行业+”众创空间

高校虽然具有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但实践操作相对薄弱,教育部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办学理念为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产教融合就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企业与高校的优势进行融合,建立资源互补、共享的育人机制。例如:浙江的“尚+众创空间”就是由企业、高校和社会机构共建的一个以时尚产业为主的高校众创空间。卓尚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企业方,主要负责提供场地、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浙江理工大学利用高校的自身资源,满足了众创空间“创”的需求,将学生研发的产品和创业项目提供给空间;浙江灯火作为社会机构,承担了孵化器的作用,主要负责日常管理。通过三方资源的有机结合,“尚+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了创业服务,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短缺的问题,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再例如南开大学玑瑛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天津明大华中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学校的优质资源服务于企业,同时帮助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利用所学知识实现创新创业。另外,高校在与行业企业共建众创空间的过程中,也可将企业的科研骨干、管理者甚至企业家吸纳,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一部分,解决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同时还可为高校众创空间建立人脉资源,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

(三)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发展众创空间,服务地方

各高校在长期教学与科研的研讨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因此,各高校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众创空间的创建服务。例如1: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理工类的高职学院,本着“科技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优势和学科背景,创办了“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该空间与本地企业合作,为本地企业提供580 项技术研发,转让专利 121 项。例如2:“凯立达—中德众创空间”,该众创空间采用政、校、企合作模式。2015年5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津南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由津南区政府在辛庄镇新濠广场为学校提供5000余平米办公用房与1300万元资金,无偿使用10年。2015年5月15日,“天津中德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负责将学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创新创业成果在津南区实现就地孵化及产业化。对于社会人文科学的高校而言,他们虽然没有科技创新优势,但仍可以依靠自身的人文学科背景,将经济、社会和民生热点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人性化”和“人文精神”的众创空间。例如,某些文科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文化创业园”这样的众创平台,通过创意集市的方式,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集中孵化,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创业项目等。

四、结语

众创空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各高校在众创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分析实际工作的问题和困难,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舒蕾,夏星,于姗.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构建浅析——以湖北工业大学“绿盟”众创空间为例[J].当代经济,2016(8).

[2]应 莉吴旬初.高职众创空间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 未来与发展 2018(12).

[3]李克強: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5.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2015-03-11.

[5]国务院办公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6]教育部: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摘要)[Z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5n/xwfb_151204/151204_sfcl/201512/t20151204_222891.html,2015-12-04.

[7] 应莉.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模式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张晓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四个重点[R].2013.

(责任编辑:顾晓滨 马 琳)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科技创新高校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