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来藏·袍修罗兰》是作曲家刘文金用现代音乐表达传统文化的一部值得深思的二胡作品,是其毕生创作经验的集合。乐曲时而遐思,时而畅想,时而细腻婉约,时而大气磅礴,结构上独具一格且音乐色彩极其鲜明。本文以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对乐曲的七个段落依次进行微观、细致的推敲,将乐段“人格化、故事化”,并从“视野”与“格局”两个方面凝练乐曲的艺术内涵,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剖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刘文金;二胡曲;《如来藏·袍修罗兰》;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100-02
【本文著錄格式】郝高博洋析二胡曲《如来藏一袍修罗兰》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20,()1(()1):100-101
一、独具一格的乐曲构造
《如来藏一袍修罗兰》(以下简称《如来藏》)这首无伴奏二胡曲,作为刘文金先生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音乐色彩极其鲜明。作曲家在构思、创作《如来藏》的过程中,从结构人手,以七个小标题为纲领,用分段的方式,赋予了乐曲鲜活的艺术生命。以简练、精确的小标题与作者的创作初心有机结合,并统领乐曲的每一部分,是刘文金创作时常用的手法。《如来藏》划为七个部分,这在二胡套曲《如来梦》的整体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具体而明确的名称使《如来藏》的每个乐段具有一定的“标题性”,各乐段紧紧围绕标题所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在主题旋律上相互促进、在乐曲结构上相互承接,形成了这首独奏曲独特的风格。
(一)天上飘来的“引子”散板自由
引子是《如来藏》全曲的开端,属于自由的散板。乐谱虽明确标明了每个音符的时值,演奏时却往往不严格按照音符的原本时值处理,而是以几小节组成一个乐句,通过乐句之间的衔接,来营造“天上飘来的”这种艺术氛围。高音“a3”是引子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全曲的最高音。这个音区接近二胡演奏音高的极限,听来有空灵之感,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的天籁之音。此后,每组音符均是先二度上行,再二度下行,音乐开始流动起来。三连音与复附点音符的出现则打破了常规节奏,音符在中音区上下跳动,在音乐流动的基础之上增添了神秘、朦胧的美感。
在笔者看来,引子作为全曲的开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把《如来藏》比作一个人生命从始至终的过程,引子就是这个新生命的诞生。如把全曲比作一个哲人的思考历程,引子就是灵感出现时,哲人的若有所思。总之,这一自由的散板,奠定了全曲超脱了然、慈祥庄严的基调,暗示着整个套曲追寻真、善、美的思想主题。
(二)慈祥的主题
主题承接引子,在这一段落,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从形容天上飘来的缥缈、神秘、空灵,变为抒发慈祥、深情、舒展的情感。主题在进板之后,有了明确的4/4拍节奏和广板的速度。在分句时常以两小节为一句,乐句之间的起、承、转、合较引子更有韵律、更需讲究。
主题具有三个艺术特色。第一,篇幅不长。主题在《如来藏》全曲中所占比例不多,只有13小节,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悠扬动听的旋律、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强烈的宗教神秘感和佛性的内在蕴含,使主题成为全曲最经典的段落之一;第二,演奏速度不快。主题在前6小节,4/4拍这一部分,速度为每小节48拍,随后在2/4拍处略有提速。整体属于慢速。值得一提的是,乐曲意图展现的“慈祥”的意蕴,决定了在实际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在固定的速度与节拍的限定下,脱离一板一眼的束缚;第三,旋律起伏大。主题的旋律线呈波浪状,且经常以音程关系前后相差五度及以上的音符跳动作为发展旋律的手法。在前六小节中,这种五度以上的跨越一共出现了6次,每一次音符跳跃后都伴随着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从音乐发展来看,这是旋律行进过程的暂停;从艺术内涵来看,这仿佛是一位冥想者思维的空隙。
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种动机,引领着全曲旋律的发展;作为一种线索,它贯穿全曲,在中部之前与结尾处两次再现,并加以变奏。主题像是人的童年——慈祥、温柔、充满诱惑力,亦或是一位哲人细细遐思时,时而闪烁、时而跳跃的那些思维火花。
(三)较自由(万象交织)
较自由(万象交织)是《如来藏》的第三个段落在乐曲结构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段是全曲中的一抹亮色。全段出现了密集的三连音,遵循较自由的原则,不讲刻板的节奏。它通过旋律两次上行时渐强、下行时的渐弱,在中音区加大力度起伏,扩大音乐的张力及表现力;并在稍稍提速之余,以优美、流畅的旋律线条表现“万象交织”的意境,使得音乐具有灵活性与歌唱性,仿佛是曲作者与演奏者两人之间把酒言欢、自得其乐。
在笔者看来,此段在音乐内涵、思想主题上与引子、主题求同,在节奏、张力两个方面与之前两段求异。它在节奏上的“另类式”(特指此段三连音节奏的大量运用)存在,像极了一个少年青春期时的鲜衣怒马、快意恩仇,也象征着那位哲人思想的火花不住地跳跃、仿佛要喷薄而出的情景。
(四)明快(回旋的中部)
中部在《如来藏》全曲的七个段落中处于中心,是全曲最为精彩的一个段落,具有五个艺术特色。
第一,篇幅最长。中部占全曲的60%,是全曲容量最大的段落,并使用回旋原则进行发展形成五部曲式结构。宏大的篇幅意味着此段具有相当多的乐段与乐句,分别描绘、代表了不同的音乐情境与形象,对展现音乐内涵与主题有很直观的作用。
第二,内容充实。中部的音乐材料、织体极为丰富,呈现“百花齐放”的特征,音乐的节奏保持4/4拍不变,速度却随着旋律的发展,具有突然的变化。
第三,调式调性复杂多变。中部依次经历了D宫、G宫、A徵、F角、A徵、A角、D宫、A角、A徵、D羽、C商、D宫,共12次变化,用了8种民族调式。
第四,演奏技巧丰富。中部所涉及的二胡演奏技巧包括:颤音、倚音、滑音、打音、拨音的奏法,以及保持弓、顿弓、快弓、长短弓交替等技巧,可谓丰富。
第五,音乐形象生动。中部的旋律时而短促有力,时而深情满满,有时又大气磅礴,一个个音符宛如种种思想元素,不住地跳跃、碰撞、激荡、融合。它以长达122小节的篇幅展现了一幅“人生中由哲思与真理组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画卷”。中部仿佛是一个人的青年一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大干世界载于心中;又似那位哲人思考过程中最为澎湃的那个阶段:思维活跃,思绪万千,头脑中的火花已经燎原。
(五)行板稍慢
行板(稍慢)承接中部,具有篇幅最短、色彩明亮、力度坚定三个艺术特色。
行板只有6小节,在全曲七个段落中篇幅最短,是《如来藏》“只以艺术情境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篇幅长短来划分段落”的有力证明。行板在七连音过后,以进行四分与二分音符为主,且音符来自于D大调主和弦,听来声音浑厚、色彩明亮。与内容丰富的中部相比,行板的音乐语汇言简意赅。它承接上一段灵巧的、充满颗粒性的十六分音符,以重音、保持音的形式出现,力度饱满、激情万丈,象征全曲从最高潮走向落幕。行板恰似人的中年,已知天命,人生的轨迹和归宿也基本确定。像极了那位哲人渐悟的情景——在思维的烈火充分燃烧之后,思想达到巅峰。
(六)主题再现
主题再现这一段落位于行板之后,是乐曲主题的第二次的再现,整个音乐应有一种经历过风雨洗礼过后的淡然宁静的胸襟。在音乐旋律、节奏、速度这三个方面与“慈祥的主题”完全相同,旋律更加流畅宽广、气息悠长。但两段在全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一前一后,首尾呼应。舒缓的主题旋律在乐曲末尾再现,正如同一个人的晚年时光——与童年一样温柔又慈祥,却多了几分回顾往事的沉思与厚重。主题再现的音乐形象,宛如那位哲人在历尽千帆后归来仍少年,在思想终于渐悟时,思维又回到了最初的灵感。
(七)尾声
尾声是《如来藏》的最后一个段落,4/4拍,慢速,节奏以长音为主,舒缓、轻盈;旋律起伏不大,悠扬、抒情,以庄严肃穆的基调收尾,仿佛展现了一部鸿伟史诗。从结构来讲,尾声是全曲旅途的终点站。从意境来讲,尾声营造出一种“似仙女飞天般,留下那随风飘摆的衣襟,追寻那生命的顶峰境地,诱人细细追寻”的氛围。从音乐形象来讲,尾声是一个人生命消逝的过程,也仿佛哲人所有的思维缓慢流动,直至形成智慧的结晶。
二、艺术内涵
《如来藏》选材于诗人愚溪的文学著作,象征着对真理的追寻,具有浓厚的佛教哲学色彩。作为一首乐曲,通过音符的跳跃、旋律的流动、节奏的变化与强弱的起伏来塑造艺术形象、体现音乐主题、展现音乐内涵。但笔者认为,乐曲的艺术内涵不可仅仅概括为“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格调美”,更需探寻音乐深层展现出来的视野与格局。
(一)视野与格局
《如来藏》所体现的视野,表现于音乐选材及表现形式。
在选材上,刘文金先生对于《如来藏》是别具匠心的。先生创作的早期作品(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以描写祖国景色、反映时代变迁的题材为主,情绪欢畅、音乐清新;中期作品(如《长城随想曲》《洪湖》)多选取中华民族的奋斗史、革命史为题材,思想深刻,音乐深邃。而《如来藏》作为《如来梦》套曲的制高点,是站在前六首乐曲分别描绘的元素之上“俯视众生”,展现寻求真理的全过程,凸显了时代性、主旋律以及对人生的思索。它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是位于宇宙的起点,似佛祖如来一般超然物外,为我们揭示文明的往复、人类的始终以及生命的轮回。这部作品与其音乐旋律所呈现的视野,是广袤无垠的。
在表现形式上,《如来藏》与另外七首乐曲共同组成了一整部无伴奏套曲,这在二胡创作与表演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为追求意境的纯净而采用无伴奏形式,不仅是表演形式的创新,更是乐曲艺术视野宽广开阔、无边无际的绝佳体现。
《如来藏》的格局表现在结构上以情景需要而划分段落与意境美。
笔者在前文将全曲看作一个人的生命与哲人思考的全历程。七个段落代表的哲人的思考历程,营造出的意境美,正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相契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引子一主題一较自由)象征着学海无涯,哲人勇于登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部)象征着哲人为追求真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行板一主题再现一尾声)代表着哲人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的渐悟。由乐曲的种种巧妙暗喻交织而成的思想与意境,正是《如来藏》格局宏大、包罗万象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溢凯.如来藏一袍修罗兰的创作与演奏特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李静尘.二胡套曲如来梦的文化维度与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王珲.如来梦之美学探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
[4]苗宇.二胡套曲如来梦的结构、旋律发展手法和风格[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
[5]王文倩.二胡套曲如来梦艺术特征解析[J].黄河之声,2017(1):56-57
[6]邓兰亭.二胡作品如来藏的音乐美学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22):99-100
作者简介:郝高博洋(1997-),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毕业于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论文被评为东北大学校级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