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文化由多种元素组成,脸谱、行头、道具、演员、音乐等都是戏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音乐主要以演员的演唱和乐队的伴奏相互被配合进而完整演绎。戏曲伴奏,体现了乐队乐师与表演者之间的协作关系,讲究的是“一托二包三领四烘五嵌”。我国曲种丰富繁杂,不同地区不同戏曲音乐由有着互异之处,河南梆子是我国戏曲文化中重要的一员,戏曲伴奏也蕴含着独特之处。本篇文章河南梆子伴奏音乐为研究对象,探究河南梆子戏曲伴奏的特征,为我国地区曲种伴奏音乐的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南梆子戏;伴奏;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94-02
【本文著录格式】李逸凡河南梆子戏曲伴奏研究[J].北方音乐,2020,01( 01) 94-95
一、河南梆子戏曲伴奏构成特点分析
关于河南梆子班社的组成,坊间流传有句俗语,“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馆”,共22人,乐队人员多达8位,这八位之中又有着“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之分。而戏曲伴奏分类多以文、武二字,称为文场与武场,文武场代表了戏曲伴奏之中乐队与所奏内容的区别,或称场面。文场以戏曲管弦乐为主,为配合戏曲演唱者表演所用的场景音乐;武场以锣鼓为主,目的是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以及场次之间的起承转合时,也多用锣鼓穿插。河南梆子戏伴奏也以此分类为主,相较于其他戏曲音乐,河南梆子戏伴奏又有着中原戏曲的独特之处。
(一)河南梆子文场构成特点
1特色伴奏乐器
河南梆子戏文场“三大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指代变化,在河南梆子戏早期, “三大件”分为大弦(月琴)、二弦(小皮嗡)、三弦(木板三弦或其他弹拨乐器),这三件主奏乐器在河南梆子中稱为“老三手”,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板胡的引进与发展,河南梆子主奏乐器逐渐由月琴改为中音板胡,
板胡时随着梆子腔的传播与发展,在胡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拉弦乐器,因琴筒与传统木制胡琴筒形制不同,采用椰壳或木料制成半圆球状,所以在河南梆子戏中,板胡被称之为“瓢”。板胡与常见胡琴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胡琴采用蟒皮等皮革蒙制在琴筒之上用以发声,但板胡则是采用桐木制成面板,这一特殊之处决定了板胡音色的独特性。较之其他胡琴乐器,板胡音量较大,琴弦振动通过桐木板的传递,使之音色清脆嘹亮,极为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与河南梆子戏声腔特色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更能烘托出河南梆子的演唱氛围。
板胡在梆子腔体系中较为常见,我国北方地区以梆子腔为基础演变的各地剧种中,大多以板胡作为主奏乐器,但梆子戏管弦伴奏中,有一样是河南梆子独有的乐器——闷子。闷子, “豫剧独有的吹奏乐器。闷筒用竹管制,上开七个音孔,加哨片,竖吹,下端置一喇叭小口,形似唢呐,发音深沉浑厚,伴奏悲壮凄凉的唱腔,独具特色”。[4]闷子的演奏主要有“合、放、闷、扇”四个技巧控制乐器音色的表现力,闷子音色较为低沉,因此多用于表现凄婉悲伤的场景。闷子通过吹奏技巧可以做出滑音效果,与河南梆子演唱中的滑音相互呼应,更加突出河南梆子的特色,成为河南梆子伴奏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2文场音乐特征
河南梆子文场伴奏分为唱腔伴奏与曲牌伴奏两种。唱腔伴奏主要用于演员演唱时呼应唱腔,形式为演员演唱一句,乐队跟着演奏一句音调相似的乐句用作过门承接下一句的演唱。而曲牌伴奏与之不同,曲牌,即演员在舞台上作表情动作或舞蹈的时候,为了配合演员表演以增加气氛与戏剧效果而配奏的曲谱。河南梆子曲牌的作用似于京剧曲牌中的“清牌子”,京剧曲牌分为“清牌子”与“混牌子”, “清牌子”用于动作或舞蹈伴奏,而“混牌子”则带有固定唱词与之对应,河南梆子戏曲牌以领奏乐器分为:弦乐曲牌,唢呐曲牌与横笛曲牌三大类,来源以声腔传播、民歌小调与艺人白创为主,河南梆子文场伴奏音乐特征也多体现于曲牌伴奏中。
曲牌的使用。河南梆子曲牌,除极少数专有戏曲情节固定曲牌以外,其他曲牌在演出时乐队根据实际演出的实际情况灵活配置,这一特点造就了不同演唱者,不同乐团甚至不同场次,在演出同一剧目时,有不同的二次创作特征,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试听感觉,也给河南梆子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变化。例如伴奏曲牌《驴啃脖》与《掏小老鸹》,二者虽为不同曲牌,但都是用来表示调情的场合时所使用,在实际应用时可因演员的表达不同或戏曲的改变不同进行替代使用。
河南梆子曲牌也有同牌不同音的替换表达方式,即在同曲牌中,改变其中一部分音高,以达到不同的伴奏效果,例如伴奏曲牌《斗鹌鹑》,此曲牌有两种以上的曲调形式,相互之间相似却又不同,但实际应用中,各个《斗鹌鹑》曲牌可相互替代使用。
河南梆子曲牌特征音。判断一种音乐曲调的风格特征,音乐研究者往往会从该曲调常用特征音来判断,河南梆子伴奏曲牌音乐也存在有代表音乐风格的特征音。河南梆子伴奏音乐中,以1和5两音的出现最多,多位于乐句的结束充当主音,例如著名豫剧曲牌《百鸟朝凤》,每一小乐句结束以及选段结束位置,大多会使用1和5两音作为结束主音。河南梆子伴奏音乐中,大量出现有两个变音:#4与b7,在演奏中,#4的实际音高介于十二平均律的4与#4之间;h7实际音高介于十二平均律h7与7之间。因此,曲牌音乐中包含的两个主音与两个变音,代表着河南梆子伴奏音乐旋律特色。
(二)节奏锣鼓的应用
武场与文场二者相对而存在,武场以锣鼓伴奏为主,主要为配合演员的身段或动作戏的表演,在念白时也会穿插一些锣鼓节奏以烘托气氛与人物性格。凡是场次、段落之间的承接,唱、做、念、舞转变过程中的衔接,也多用节奏锣鼓贯穿其中。河南梆子戏中的打击乐也称作“硬场”,为体现戏曲的节奏型,河南梆子戏中也大量的使用锣鼓伴奏表现剧情的起、承、转、合,我国大都数戏曲曲种都拥有锣鼓配置,河南梆子作为梆子腔的地域化分支,伴奏锣鼓与其他地方曲种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失地域色彩。
1.特色锣鼓乐器与功能
河南梆子戏锣鼓乐器与其他地方曲种的锣鼓乐器有较大的相似度,但从特色与功能来分析,梆子与鼓子两种节奏乐器代表着河南梆子的武场特色。
梆子腔以及河南梆子的名称就源自于梆子这种打击乐器,梆子多以枣木制成,在伴奏时以快而不慌,慢而不肉为特色,一名优秀的梆子演奏者仅以击节配合演员,在不同表演与场合下控制敲击速度的快慢,能够帮助演员提升情绪或稳定心神。尤其在演奏“非板”或“紧二八”时,梆子的敲击节奏依演奏者自身经验而定,并无固定要求,极其考验梆子演奏者的舞台经验与功底,因此,梆子是河南梆子戏伴奏乐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此曲种之灵魂。
鼓子,在河南梆子戏中也称作“班鼓”,形体较扁,面圆,以硬木制成,上蒙猪皮或牛皮,演奏时以竹箭击之。鼓子在河南梆子伴奏乐队中为指挥位置,演奏者被称为“打鼓佬”,在演奏鼓子的同时,作为沟通演员与乐队之间的媒介。在河南梆子发展的过程中,指挥鼓师形成了三种指挥规律。第一,除却预备手势外,以不同手势向乐队示意不同节奏;第二,以左手领锣,右手领镲,示意二者的演奏;第三,鼓师以不同节奏的敲击,引领乐队演奏不同的锣鼓经。因此,优秀的鼓师是一个乐队的“领航者”,鼓子的使用是河南梆子戏音乐文化的一大特点。
2.鑼鼓经的传播与应用
在河南梆子戏发展的过程中,艺人们通过创造与借鉴,总结出许多锣鼓点子,用特定的记谱法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了一套河南梆子戏所遵循使用的锣鼓谱,因早期锣鼓节奏大多为艺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因此锣鼓谱也称为“锣鼓经”。锣鼓的使用大致分为身段锣鼓、唱腔锣鼓与念白锣鼓三种,每种锣鼓类型配备有不同的锣鼓经用以表现不同的人物、场面与剧情,从锣鼓经的记录与应用中,可看出河南梆子戏锣鼓演奏的特色。
其一,身段锣鼓。专门用作配合演员身段表演与演员的上下场,锣鼓经因演员所扮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使用。例如演员上场后做所扮人物自我介绍时,为配合人物报名时所用的“报名一锣、”,“报名一锣”也细分为大锣与小锣,以此表现不同人物。
其二,唱腔锣鼓。在演员起唱前,一般需要一套锣鼓节奏作为“人头”, “人头”后接管弦音乐作为过门,最终演员开始进唱,这一段“人头”称之为唱腔锣鼓。唱腔锣鼓依据演唱类型而分类为飞板类、慢板类、二八类与流水类。使用虽较为固定,但实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三,念白锣鼓与前两种锣鼓不同,一般并无定式。戏曲的念白与日常谈吐不同,有较大的艺术化改动,带有一定的音调与节奏的设计。为了突出念白的节奏感而搭配锣鼓,可以使念白的感情和戏剧化更加浓厚,也防止观众长时间听念白而出现疲劳感。
河南梆子戏因历史发展因素,锣鼓经与我国北方其他曲种的锣鼓有着一定的重合性,但河南梆子锣鼓在使用方面的灵活度与自由度较高,并无过多的定式搭配,因此大大提高了河南梆子戏的精彩程度。除却上述三种锣鼓使用方式外,河南梆子在曲牌音乐与锣鼓节奏结合方面出现了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锣鼓伴奏,锣鼓经名称与唢呐曲牌相同,演奏时二者相互结合、互相衬托。
对于戏曲伴奏的研究主要以地域特色为主,地域文化决定了一个戏曲曲种的唱与伴。因梆子腔的传人终使河南梆子出现,深厚的中原文化使得河南梆子的地域性越来越强,因地域语言文化而改进的唱腔与念白方式;因民歌小调与本土乐器而创新的伴奏模式都是中原人民音乐艺术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马紫晨,关朋,谭静波图解豫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李乡状豫剧艺术与欣赏[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景松.豫剧文场曲牌音乐[M].北京:管乐出版社,1959.
[4]胥东升,李献民豫剧锣鼓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5]张华当代河南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6]郭克俭.豫剧起源新探[J].中国音乐,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