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炫 孔瑜宸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崇高的艺术品味、深刻的主题旋律和富有创意的音乐结构,深受世人的喜爱。本篇论文主要是对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从中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以及音乐风格,为现代作品的分析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曲式;风格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24-02
【本文著录格式】张炫,孔瑜宸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J].北方音乐,2020,Ol( Ol):24-25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介绍
(一)作曲家简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因家庭条件优越,4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882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接受学习,1888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对位法和和声学,在专业且系统化的学习中,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演奏和创作水平都有了很高的造诣。之后还连续担任过莫斯科大歌剧院的指挥,多次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的音乐会。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一生所创作的大量的钢琴作品,他还是19世纪末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
(二)创作背景简介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99-1901年间,这期间的俄国正处在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之中,很多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充满着失望与不满,拉赫玛尼诺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面对这种悲惨的现实世界,他选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都反映了世纪之交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渴望之情。
这部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回国之后用短暂的三年时间创作而成的,所以这部作品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也是19世纪俄国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独特的作品。
二、曲式结构分析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全曲分为三个乐章,每一乐章之间又有自然的过渡连接,既加强了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让听者在递进中感受到音乐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层层深入。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引子部分共8个小节,由钢琴演奏的八个像钟声一样的和弦将人们引入一种灰暗沉重的社会,音响表现从弱到强,象征一种阴暗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呈示部中的主部分A、B两段,伴随着充满无限力量的C小调的管弦乐的演奏而出现。随后进入的连接部主要是调性的变化,强调降B大调。副部是带有展开性的再现二部曲式,在中提琴的推动下,出现了由主奏钢琴演奏的降B大调、降E大调的旋律,这一主题充满着甜蜜的伤感,音符跳跃,音域丰富,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最后的结束部承上启下,做白然的过渡。
展开部在短暂的华彩乐段之后,管弦乐又将乐曲引入了发展部,发展部的主题在管弦乐和双钢之间此起彼伏,随后进入了第一乐章的高潮。第一主题由沉重的旋律变为激昂的进行曲风格,接着是钢琴独奏再现主部主题,单簧管继续演奏第二主题,这时的音响灰暗而忧郁,随着钢琴的缓缓进入,发展部主题逐渐突出。
再现部中的主部再现与呈示部大致相同。副部是缩减再现,强调调性的回归。最后的结束部,是在钢琴和管弦乐队的合奏中,音响强烈地结束了乐曲的第一乐章。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稍慢的柔板,三部曲式结构A-B-AI。引子部分共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采用合唱织体,由第一乐章的C小调转到#C小调又进入关系大调E大调,白然地引出主题旋律。
呈示部由A与Al两个重复乐段构成。主部主题是根据第一乐章的抒情副部派生而来,三连音的音型结构带有人们对生活无限的向往和美好的希望,主题旋律在管弦乐、单簧管及钢琴各声部中依次出现,富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特征。
集合型中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带有展开性的三段式结构,起对比作用;第二部分是展开性结构,带有展开的性质,在各种调性的不断变化中,与呈示部的主题旋律形成鲜明对比,旋律速度越来越快,情绪逐渐高涨。
再现部是缩减再现A段,在速度的不断加强中,出现华丽的颤音,随后伴随着小提琴的演奏,给人一种明亮的音响效果,仿佛是被资产阶级压迫的人们突然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油然而生。
最后的尾声伴随着管弦乐优美的旋律、钢琴明朗的和弦和柔美的波音,在弱奏的琶音中结束。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诙谐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引子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弦乐的演奏引出,以小提琴的演奏为中心,与前面第一乐章展开部的材料相似;第二阶段由钢琴奏出的刮奏,将乐曲带入高潮,随后是三连音的琶音密集短促的排列;第三阶段将第一阶段的乐队演奏加入钢琴,演奏旋律更为激昂。
呈示部中的主部是三句式乐段,a句的主部主题由钢琴独奏引出,随后出现的b句由a句的主题派生而来,旋律如歌,抒情地在琴键中流淌。连接部转入C小调的平行大调降E大调,仍然使用主部主題的材料,为进入副部做了充分的准备。副部由钢琴引导双簧管和中提琴的演奏,使用降B大调,这种优美如歌的旋律主题深入人心。连接部作为过渡段,钢琴演奏出黑暗的三连音音型结构,由弱渐强,不断上行模进,旋律激烈。最后是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变化。
展开部分两个阶段。第一是引入阶段,由呈示部中的连接部主题派生而来,在f小调中展开。展开中心出现钢琴与管弦乐队之间的五度调性对置,展开中心的调性关系多样化。第二是再现准备阶段,在钢琴演奏的带动下管弦乐队不断模进,准备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是对呈示部中的主部是缩减变化再现,连接部中调性转为降D大调,副部中出现了钢琴声部的扩大再现,连接部出现了对主调的回归,主部的再现是扩大变化再现。最后的尾声随着演奏速度的加快、力度的渐强,在管弦乐的合奏高潮中结束了乐曲的第三乐章,意味着全曲的终结。
三、演奏技法与风格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基本上是继承了李斯特钢琴风格的传统、综合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传统的音乐表现风格所创作而成的,这部作品情感真挚,手法细腻,充分展示了俄罗斯民族风格特征。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演奏力度控制在ppp-fff之间。引子运用了八个像钟声一样的和弦,以小二度排列,级进演奏,由弱到强,这种紧密排列给人一种沉重感和号召力,随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琶音,在弹奏时要注意力度和清晰度。
呈示部中的主部旋律性强,和声变化丰富,突出一种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连接部的突出特点就是速度,速度快,力度强,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高,这段旋律表现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有一种坚定情感的表达。副部由快速回到原速,这一段旋律优美舒缓,力度相对较弱,对指法要求不是太高,但是情感的表达必须要到位,这段旋律体现的是作曲家对祖国的深深爱恋及怀念之情,经常被人们称为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最后结束部的速度逐渐加快,演奏者的情绪逐渐高涨起来。
展开部是根据前面两部分内容再进行发展与扩充,旋律声部中加入管弦乐,不再是单一的钢琴演奏,主题旋律变为激昂的进行曲风格,力度变化为ff,情绪达到高潮,而后单簧管声部的进入,使得情绪更加饱满热烈。
再现部中的呈示部主题,以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之情,旋律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风格特征,一种抒情、悠远、细腻。结束在钢琴乐管弦乐队的共同演奏中,以ff的力度记号强烈地结束。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演奏力度控制在ppp-ff之间。全乐章都基于一种抒情柔美的感情色彩,第二乐章是三个乐章中表达感情最细腻深沉的乐章。引子是情感的最初表达,用乐队伴奏凸显安静的气氛,而后是情感的层层深入。
呈示部是根据第一乐章的抒情副部派生而来,以钢琴柔和的伴奏为主,力度为P,用三连音的分解和弦演奏形式,带给人们对生活无限的向往和美好的希望,随后主题旋律在管弦乐、单簧管及钢琴各声部中依次出现,演奏时应特别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以表达出作曲家丰富的内心情感,极具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特征。
集合中部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力度变为f,钢琴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法要求较高,根据调性的不断转换,旋律也变得越来越紧凑,情绪越来越激动,演奏技法应更为娴熟。
再现部在钢琴华丽的颤音之后,第一次出现小提琴声部的演奏,一种明亮的视野瞬间开阔,给生活赋予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最后在管弦乐与钢琴的合奏中逐渐变弱,以琶音安静地结束。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的力度控制在ppp-fff之间,力度变化较大,层次段落也较清晰。引子是弦乐演奏,旋律生动,富有激情,以小提琴的演奏为核心,给人明亮的音响效果,紧接着是钢琴演奏的像暴风雨一样的刮奏,力度非常强,随后是钢琴三连音琶音的密集排列,对演奏者的手指,臂力要求较高。
呈示部一开始是钢琴的独奏,旋律柔美,琴键中流露出真挚的感情,通过过渡性的连接,双簧管与中提琴相继出现,在钢琴的推动下,多声部共同演奏,主题旋律深入人心,力度较弱,旋律优美,而后出现钢琴的三连音音型结构,对演奏者的指法力度要求较高,还要求突出重点音,力度由弱渐强,三连音上行模进,达到乐曲的高潮。
展開部以钢琴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合奏为展开中心,力度强弱变化大,对演奏者所演奏的音的音响效果要求较高,在再现准备阶段,以钢琴的演奏带动弦乐队不断模进。
再现部出现钢琴声部的扩大再现,旋律逐渐回归主调,力度向着渐强的方向发展,在扩大再现后进人乐曲的尾声,仍然是钢琴与乐队的合奏,力度变为fff,在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中结束全曲。
四、结语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之一。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的简要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和19世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希望能对当代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重要的是借此论文写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贡献白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孔瑜宸,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课题“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风格特征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