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相遭遇夸张

2020-05-25 02:54周理松
方圆 2020年7期
关键词:危难编者负面

周理松

举国抗疫之际,当武汉的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均为零时,家在疫区中心的我喜极而泣,速将喜讯传给多位朋友,不料其中的一位马上回复一则短文:“刚刚,武汉突传噩耗,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我心中一震。仔细一看,原来是指几天之前,由武汉市官方通报的几则新增病例。因其来自门诊,而非隔离点上,由此提示还存在社区和医院感染风险,抗疫之弦不可松懈。如此“噩耗”,让人在惊悚一刹那之余,不免有些困惑:是作者和编者的语言表达水平欠佳,还是他们故意为之,另有深意?回头再看发表此文的媒体自我宣示:“这里是××××文摘……高端,有料,诙谐,独特,每日数百万用户的阅读。”读罢困惑顿消,仅就“有料”和“独特”的标准而言,“噩耗”一词的横空出世,似乎一点也不难理解:若不如此表达,重复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何以体现有料,又何以彰显自身的独特?

如此表达的第一效果是,无限放大了事情的严重程度,给人以更强烈的心理冲击。在抗疫形势正在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给你当头一瓢凉水,让你重归茫然,进而无望。正如有的媒体近日不断提醒,境外将有几十万人回国,仅北京一个城市,下周就有12万人入境,病毒无法不卷土重来,你信吗?不信也得多出几分恐慌。如此宣传的另一效果是,扭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令人不着边际,失去定力。武汉市官方提及医院门诊偶有病例出现,本意是告诫市民继续严守隔离规定,坚决堵住病毒感染的一切漏洞,而经自媒体转述之后,竟然变成又一突发事件,甚至非常惨烈。你信吗?不信也有点崩溃。如此炒作,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可能,那就是与谣言靠近,甚至混同。这也许不是作者和编者想要的结果,但在危难时刻,人的心理都很脆弱,凡属负面信息,大都容易在人们眼中无形放大。而媒体追求“有料”“独特”的努力,正好给谣言和消极舆论以可乘之机。

负面新闻的夸张与扭曲,表面看来,只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选择,其实就是媒体人自身心态的体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追求真实,而对真实的理解,不是惨淡就是灰暗,或将个别案例加以“深挖”,把公众的合理诉求演变成怨气,把道听途说来的素材演绎为耸人听闻的故事。当下的疫情,正好为一些人的獵奇心理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吸引眼球、蹭取热度、获得流量,他们高举为民间代言的旗帜,通过网络、微信等媒体,每天都在尽情消费着病毒给人间带来的苦难、给武汉这座城市带来的困境与尴尬。

对负面事件的任意渲染和夸张,不仅给社会带来负面心理冲击,而且消解了抗疫救灾的正气和能量,因为它增添惶恐,助长焦虑,加剧伤感,挑起怀疑,使人无法看到希望。危难之际,尽显人生百态。当负面消息接踵而至,传得令人难以接受时,不妨问问缘由,是否有某种思潮或不良动机从中作祟,它也是一种病毒,是伴随疫情的一种次生灾害,不能让它进一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危难编者负面
危难时刻
哲理思辨
编者语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编者语
编者语
论负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