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献所见扶沟杨鼎生平事迹考略

2020-05-25 02:33杨高尚阿克米亚提·朱马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杨高尚 阿克米亚提·朱马拜

摘 要:文章通过爬梳方志、明实录、明史私人著述及现存的、出土的碑铭资料,对明代扶沟人杨鼎的生平事迹进行钩沉索隐,分析考辨,并在信史的支撑下对杨鼎生平事迹予以确切考证。

关键词:扶沟;杨鼎;生平事迹

杨鼎(1383-1453),字廷器,河南扶沟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山西左布政使。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记载:“两杨鼎,俱景泰,一为山西左布政,一为户部侍郎,后至尚书”。两杨鼎同为明朝股竑重臣,官至户部尚书的杨鼎,生平事迹载记于《明史》,而官至山西左布政使的扶沟杨鼎,湮没无闻,查阅《明史》,无迹可寻。有感于此,笔者对史书里关于两位杨鼎的史料加以筛选区分,并将扶沟杨鼎的零星资料加以辑录,整理分析。通过对史料的甄别考辨,笔者对杨鼎的生卒年予以考订,进而将杨鼎登第为官历程梳理清楚。

20世纪90年代,扶沟县城西南杨布政坟园曾出土一方墓志铭,该碑名曰《皇清彰德府临漳县儒学正堂复初杨公墓志铭》(下文简称《杨复初墓志铭》),墓碑的主人是杨鼎后嗣杨执微,此墓志铭中有杨执微对其先祖杨鼎的追述:“鼎于永乐十九年魁南宫,选庶常,改给谏,踄方伯,桐丘文献首称杨氏,至今犹传廷器先生云”。此段碑铭资料对杨鼎的宦海生涯仅是粗线条的描述,许多具有重大节点意义的时间、事件,均言之不详。笔者有惑于此,特翻阅《明实录》《山西通志》《河南通志》《明史》《国榷》《扶沟县志》等文献资料,孜孜于杨鼎宦海沉浮的考证,以期对杨鼎的登第为官历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考辨。

杨鼎年少家贫,为童子时曾在扶沟县城的天宁寺读书。及长,于永乐辛卯年(1411)中举。永乐十九年(1421)夏五月壬戌朔,明成祖命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翰林院侍讲周述主持廷试,此次廷试“取原习译书进士卫恕……杨鼎……韦昭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余进士令还乡进学以待用”,杨鼎在本次廷试中名列第三甲第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的选择往往以“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三年之后,意即仁宗洪熙元年(1425)七月戊子“庶吉士黄澍、薛理、杨鼎、高举、章丘训导张居敬、儒士仪铭为给事中。澍、居敬行在吏科,理户科,铭礼科,鼎兵科,举刑科”,这一年杨鼎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实现从“选庶常,改给谏”的历史转变。这一时期身为兵科给事中的杨鼎主要负责“武臣贴黄诰勅”以及“引选画凭”之事。

宣德三年(1428)二月癸丑朔,朝廷命令都察院各道及六科给事中赴全国各地清理军伍,“命御史彭谦、给事中高举,往四川。御史连均、给事中杨鼎,往顺天、顺德等八府”。杨鼎清理军伍之事,谈迁在其《国榷》中同样有记载:“戊申宣德三年,二月癸丑朔,甲寅。命给事中杨鼎,往北畿”。此处的“北畿”与“顺天府”就是今北京地区,顺德府乃是今邢台地区。宣德四年(1429)八月戊戌,因京中亲军士兵老弱病残,朝廷“遣给事中杨鼎、武达、王莹、张居杰往山东、河南、山西、顺天等府,选附近卫所清出带操军士通一万人,赴京专事更直守卫”。宣德六年(1431)八月乙未,朝廷认为“六科近侍,职在驳正奏牍关防诸司,掌科者必须得人”,宣德皇帝特命吏部呈进合适人选名单,躬自审择,选中杨鼎等十二人,每科以两人同掌,史载“命给事中储懋、车逊掌吏科,卜祯、杨盛掌户科,虞祥、刘海掌礼科,陈瑺、杨鼎掌兵科”。

宣德十年(1435)八月戊辰,镇守开平独石等处左参将都督佥事马昇,与担任山西布政司右参议的叶仕宁心存龃龉,叶仕宁与马昇互相攻讦。“给事中杨鼎劾昇,并言都指挥佥事卜福,庸才畏懦,惟知役卒营家,不思出谋备敌,上命逮昇、仕宁等,下都察院狱,鞫之”,此事恰恰印证了《扶沟县志》对杨鼎的记载“数赐清宴,多所建白,百僚惮之”,这件事彰显出杨鼎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质。宣德十年(1435)十月丙辰,因吏部会官举荐,朝廷下诏升“礼部郎中孙原贞、给事中何恭、杨盛、朱纯、杨鼎、监察御史王质,俱为布政司右参政。原贞河南、恭贵州、盛福建、纯广西、鼎山西、质四川”这一年,杨鼎由京官出任地方大员,实现由给事中向山西布政司官员的转变,从这一年算起,直至杨鼎去世,其统共在山西为政十八年,可算是为山西黎元鞠躬尽瘁。

乾隆《扶沟县志》记载,杨鼎在担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时,“时值旱荒,鼎疏请买粟十万以备赈,民赖以活”。正统九年(1444)十二月丁巳,从吏部会廷臣荐举,“升山西右布政使石璞为本司左布政使,右参政杨鼎为右布政使”。正统十一年(1446),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石璞,修缮毁于元朝大德六年(1302)的山西临汾尧庙,正统十二年(1447),尧庙修葺一新,大学士陈循撰文志事,杨鼎负责书丹,史载“中奉大夫,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扶沟杨鼎书丹”,这恰与《杨复初墓志铭》里的记载相印证“桐丘(扶沟古称桐丘)文献首称杨氏,至今犹传廷器先生云”。正统十四年八月(1449)戊辰,令升“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杨鼎为本司左布政使,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朱鉴为本司右布政使”。景泰元年六月(1450)己丑,山西太原府太原县知县刘敏“属民保敏,居官端谨,抚民有方”,左布政使杨鼎上奏朝廷,刘敏得以升任太原府同知。

“宣府为京师屏蔽,大同乃西北要卫”,但是“自遭兵燹(指土木堡之变)以来,道路不通,商旅断绝,供馈所需,一切匮乏”,继而,兵部尚书于谦奏言“今大同、宣府地方贼寇稍退,道路颇通,然所在城池粮储缺少,若不早为区画,恐虏情奸诈,卒有缓急”,时值危急存亡之际,身为山西左布政使的杨鼎挺身而出,“奏移平阳粟十万余,往济之”,景泰元年(1450)九月癸卯,朝廷“命山西左布政使杨鼎,河南左布政使年富管运边粮”,之后,“户部奏准河南运粮八万,山西运粮十万接济”,用以赈济宣府、大同各城军民。此次赈济,杨鼎克己奉公宵衣旰食,景泰着意对其玺书慰劳,称赞杨鼎“有干办公勤,识达缓急之”。杨鼎辞世后,归葬故里,乾隆《扶沟县志》记载:“山西布政杨鼎墓,在城南山川坛西,奉敕修”。

通过对琐碎史料考辩分析,并以信史资料为根底,杨鼎一生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杨鼎为官施政期间,正直无私,为民请命,心系山西黎元,堪称封建社会亮弼良吏。

注释:《皇清彰德府临漳县儒学正堂复初杨公墓志铭》,此墓志铭乃康熙十五年(1676年)所立,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河南省扶沟县城西南杨布政坟园,后经扶沟乡贤严连河先生校对整理,此碑文得以存于世,但墓碑亡佚多年。文章之撰写,有赖严先生学恩之惠,在此致以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世贞.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卢世扬.皇清漳德府临漳县儒学正堂复初杨公墓志铭[R].

[3] 熊灿修文章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4] 明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 朱保炯文章谢沛霖.明清進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明宣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9] 七十一文章董丰垣纂修.乾隆扶沟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0] 陈循.尧庙重新记.王天然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杨高尚(1992- ),男,河南扶沟人,新疆大学人文(中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历史地理;阿克米亚提·朱马拜(1977- ),男,新疆阿勒泰人,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