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宣壮族“四月八”节日探析

2020-05-25 02:33韦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节日壮族

韦妮

摘 要:在民俗研究中,相同的民族基本上民俗事象大都一致。但是在共性当中又有许多个性,这点值得我们去研究、探析。“四月八”对壮族人们来说是一个既大型又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被称为“牛魂节”或“开秧节”,是稻作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但是,武宣壮族地区所过的“四月八”并不是关于“牛”的节日,而且稻作文化的“春祈秋报”的色彩也并不是那么浓烈了。本文就是探析武宣壮族“四月八”节日民俗事象、社会功能和比较其与大部分壮族地区的“四月八”。

关键词:广西武宣;壮族;“四月八”节日

一、“四月八”节日的起源传说

“四月八”不仅是壮族特有的节日,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都有过“四月八”节日的习俗,而且过节的内容大多都非常的相似。关于壮族“四月八”节日的起源,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为了庆祝牛的生日。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王的诞辰。牛原是奉天帝的旨意来到人间播种百草的天神,天帝命它三步撒一把草,而它却记成一步撒三把草,结果杂草遍地,天帝罚它永远在人间吃草来将功补过。而牛在农耕的壮族地区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四月初八这天人们为它庆祝生日。这天牛不用劳作,还为它准备了嫩草,为它洗澡,将它伺候到位,并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来庆祝。第二种说法是四月初八这天,壮族地区的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祈求这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四月八”也被称为“开秧节”。这是因为每年的四月初八,壮族地区正是春季插秧的季节,而特别是在早期的农耕社会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所以风调雨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个也符合“春祈秋报”的民俗事像。那么武宣(也就是笔者所生长的地区)壮族“四月八”节日的起源是什么呢?根据笔者的调查访问到长辈的时候,他们也说不上来“四月八”具体是什么节日,以及为什么过“四月八”这个节日,只说是老一辈一代代传承下来,每年四月初八这天这么过节也就是了。其实,这个也是符合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当人们一代代传承下这个习俗的时候,很多人忘记或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除此,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壮族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这么个现象存在,就是所过的节日大都以节日当天的农历日期来作为节日的名称的统称,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九月九”等。而现在在大多数的民俗研究中,大都以节日内容来为这个节日命名如:“二月二”叫“龙抬头”又叫“青龙节”,“三月三”又叫“歌节”“歌圩”,“四月八”又叫“牛魂节”、“开秧节”等。这就比较一目了然了。

二、武宣壮族“四月八”节日过程描述

(一)节日准备

由于四月初八正是春耕的农忙时节,“四月八”节日的前期准备并没有太多准备。一般祭祀需要用到的鸡,香火,纸钱,做糯米饭需要用到的糯米、黄糖等自家都是已经存有的,如果没备有,在节日前几天就都会到集市上去购买这些东西。调查人员于2014年的四月初六来到武宣县桐岭镇石叠村的一个家庭进行节日的调研。而为节日所准备的扣肉在这天已经做好五大碗了。次日,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早早就出去忙农活了,由于今年雨水充足,有些还没到秧苗的移植期就都已经种完,这与往年“四月八”白天忙着插秧,下午时分才回来忙着庆祝节有很大区别。春耕时期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例如:给甘蔗或其他农作物施肥等。

(二)节日当天

四月初八的这天,主人家们都很早起床。主人有两个小孩都在外地读大学,只有夫妇俩和母亲一个老人在家。男主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准备祭品中的雞。鸡是自家养的,汤好拔毛之后,不开膛破肚,只从腹部的尾部挖一个小洞可以伸手进去将内脏挖出,清理干净。除了鸡,他们还准备了一块一斤多的猪肉,放在锅里一起煮熟,都是用来做祭品的。这时候女主人也没有闲着,她在忙着准备另一样重要的祭品——糯米饭。这个糯米饭并不是我们印象当中壮族人们的五色饭或者黑色糯米饭,而是用黄糖制作的黄色糯米饭。这种黄糖糯米饭在清明节扫墓期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祭品。当鸡煮熟之后,供品都准备完毕,就开始在家中客厅的神台祭祖。这个祭祀的全部过程主要由家里的女人完成,一般是家中年纪最大的女人来主持的。首先,祭品都摆好,酒斟上之后,接下来就是上香,香火是人和祖先沟通的一个信号灯,召唤祖先们来享用美餐。点好香并拿着先向门外作揖祭拜,即先拜天地,再对祖先神台作揖祭拜,虔诚地召唤祖先神灵和众多神灵归来享用美食。一般的祭祀他们都不会忘记请灶神和祖先一起“进食”。过几分钟斟第二次酒,又几分钟斟第三次,此为止。其次,是将准备好的纸钱焚烧“传送”过去给先祖。焚烧的时候一般从四个角依次点火从上往下烧,忌讳将纸钱倒翻。焚烧完毕再次作揖祭拜。最后收拾祭品,酒是将三杯中的一杯洒在地上敬祖先,其他的收回瓶子,寓意是祖先给子孙留下的福气。其他的祭品最后也是人吃掉,因为这些是祖先留给人们的福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也有拿一些祭祀的饭喂鸡鸭或猪狗,也能保佑它们快长快大。整个祭祀的仪式到此就结束了。

三、武宣壮族“四月八”的民俗分析

(一)“四月八”的民俗表现

武宣壮族的“四月八”并不像其他地区的壮族过牛魂节一样,在这天给牛放假,清洗牛栏,给牛洗澡,喂五色糯米饭,喂嫩草,生怕惊了牛的魂,因此有些壮族地区的“四月八”也被称为“牛魂节”。而武宣壮族的“四月八”并不是过“牛”的节的。自笔者有记忆以来,每年的四月初八正是春耕农忙的时节,虽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机械农耕有所发展,但是牛在当代个体户来说仍然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以武宣桐岭镇石叠村而言,这个拥有1200多人口的村子,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村子了,但是有能力拥有耕田机器的也不过三四家,在农忙的时候,这些拥有机器的家庭就是专门帮助其他村民耕田,成为一种季节性的雇佣关系。即使是这样,全村600亩约40万平方米的田,光靠几台机器并不能满足“抢时”的春耕和“双抢”的夏收和夏耕。很多家庭还是得靠自家的牛来劳作。而且,机器并不能完成所有的程序,比如在插秧前,人们需要在田里撒化肥或者肥料,之后还需要用一根较长且重的木头将这些肥料拨得均匀以及将农田的表面整平,这个时候机器派不上用场,靠人力又太累,所以这时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农耕劳动力在农忙时节“休假”显然不合理,所以武宣地区的壮族在过“四月八”的时候并没有给牛休息,他们真正的“牛魂节”给牛休息的节日是“六月六”。六月初六,刚好是春季的水稻还没收割的农闲时节,所以在这天给牛“休假”也是比较合理的。

(二)“四月八”的社会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四月八”是武宣部分壮族人们的传统节日在壮族地区,人们都普遍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仍然存在,这就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提到的“万物有灵”论的学说。“万物有灵”作为对人类灵魂和自然精灵以及由灵魂与精灵转变而来的神灵普遍信仰的观念,是原始人类最显著的特点。活着的人认为他们要靠祖先的庇佑,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壮族地区的人们对鬼神特别是祖先神非常的敬畏,每个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要给祖先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讨好祖先神灵,以祈求他们的保佑。祖先崇拜是灵魂观念发展到鬼神信仰,非人格化的图腾祖先发展到人格化的祖先灵、祖先鬼、祖先神阶段的原始宗教形式。其原因之一,是活着的人认为人死后仍然和活着的人一样需要生活、享受,进行祭祀,这是对祖先的一种怀念,尊敬。希望先人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对祖先神灵的畏惧之心。在他们看来,鬼和神都是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活着的人要经常进行对鬼神祭拜,摆上祭品,大鱼大肉招待好他们,并且还要焚烧许多金钱、衣物、布匹等物质,让他们心情愉悦,生活无后顾之忧才能庇佑活着的人。祭拜的时候,人们口中会念到:“保福保佑,保佑子孙添丁添财,五谷丰登,健康成长,学习进步,早日成婚……”在“保福保佑,保佑子孙……”后面都是根据个人的愿望所祈求的。这里“子孙”的意思并不是专指小孩,而是指祖先神灵的子孙中所以活着的人,包括了老人、成年人、小孩。这两个原因就导致了活着的年轻人包括小孩,在老人还活着的时候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2.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四月八”不仅是壮侗语族的重大节日,在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据《史记》、《汉书》记载,周汉时期活动于中国东南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等地及东南亚半岛的土著都是“百越”人。其支系有“吴”、“(于)越、“闽越”、“东瓯(越)”、“南越”、“西瓯”、“骆越”……另宋朝人罗泌在《路史》中说:越裳、雒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是为百越”。“百越”中的雒(骆)越和西瓯就是主要居住的广西地区的,他们就是壮侗语族的祖先。所以在庆祝这些共同的民族节日的时候就很容易增强民族的认同。并且“四月八”在壮侗语族的这些民族中,他们所过节的内容惊人的相似。

虽然武宣壮族的这些人们经过代代相传庆祝“四月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已经忘记,但是通过了解壮族人们主要种植水稻这种稻作文明、祭祀神灵祈求保佑风调雨顺的风俗和“春祈秋报”的风俗,就可以判定它的性质和牛魂节和拜秧节同一性质。这就很容易促进壮族人们、壮侗语族人们甚至是东南亚一带历史上同为百越族群中支系的人们的民族认同,促进我国各民族友好往来,以及甚至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团结以及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也是有很大意义的。

3.促进文化交流和宗族繁衍

从我国的民族分布来看,属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情况。广西也是具有多民族的地区,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此外还有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汉族都是杂居分布的,而且相互通婚。所以每当哪个民族庆祝节日,都会有亲戚或者朋友也就是来做客,一起庆祝,热闹一番。庆祝节日除了娱神还有娱人的功能。这样不仅促进了本民族亲戚之间的来往,还促进了本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与汉族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文化上的交流。“四月八”节日对于壮族人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节日当天人们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都着盛装出席各种活动。特别是适婚年龄的未婚青年男女,在这天都会身着盛装出席各种活动或者成群结队到朋友或者亲戚家“吃节日”。这就扩大了他们的交流面,为他们选择对象提供了机会,为他们恋爱、结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宗族的繁衍。

四、武宣壮族“四月八”节日与其他壮族地区的比较

武宣壮族“四月八”节日的庆祝与其他壮族地区的庆祝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稻作文化的背景下,春耕期间的一种祈求祖先神灵或者其他神灵的保佑,保佑当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节日当天人们准备的祭品也都是整治熟鸡、鱼、等这些大鱼大肉。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壮族人们的节日的特色食品,也是祭祀的必备品糯米饭。祭祀结束之后,人们都是成群结队,吃肉喝酒,热闹一番。但是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武宣壮族的“四月八”又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在许多壮族地区,“四月八”庆祝的都是“牛的节日”、“牛的生日”总之是跟牛有关的一个节日。而武宣壮族的“四月八”基本上跟“牛”的节日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这天牛和人一样在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出去劳作。他们正在的“牛魂节”是在每年的六月初六,这天才是给牛真正放假休息的一天。而“四月八”仅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或者其他愿望的一个节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种植水稻技术也不断提升,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所以这个节日的重点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色彩也并没有那么明显了,而逐步转化为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祈求祝福。比如家里有婴儿的就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快快长大,有读书的就祈求他们学业有成,有未婚的还祈求他们尽快找到意中人,有新婚的就祈求他们早生贵子,有老人的就祈求他们健康长寿。人们所关注、祈求的重点在逐步发生转化。其次,武宣壯族的“四月八”与其他壮族地区不同的还有祭品糯米饭的小区别。其他壮族地区的糯米饭都是“五色饭”或者“黑米饭”,制作的染色材料都是用枫叶、黄羌等自然植物,并经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完成。而武宣壮族的人们在“四月八”当天制作的只有黄色糯米饭。其他壮族地区的黄色糯米饭都是用黄花汁(壮语叫“话迈”)、黄栀子、黄羌等自然植物制作的。武宣地区的壮族人们则是直接用黄糖,这种原材料选择的改变不仅提升的糯米饭的味道,增加了甜味,还简化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又是在“四月八”春耕的农忙时节,所以黄糖糯米饭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一直传承现在。在访问过程中,女主人也说道他七八岁的时候在“四月八”节日时就已经吃到这种黄糖糯米饭了。可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武宣的壮族人们就有这个风俗了。

五、结语

武宣壮族的“四月八”节日根本性质是稻作文化地域的人们“春祈”一种美好期望。这符合了大部分地区壮族庆祝这个节日的性质。但是,武宣的壮族人们庆祝这个节日与大部分壮族人们庆祝的方式有所区别,传统的糯米饭制作也与大部分的壮族人们不完全相同,这就是共性中的个性。而文化在传承过程当中,也会有变异性。就武宣壮族人们在庆祝这个节日的传承当中,其根本性质也在发生不小的变化。因为随着科学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祈求“天”或者“祖先神”们保佑当年风调雨顺的期望没有那么强烈。转而结合自身的期望,祈求其他的愿望。当然文化传承又有其稳定性,所以当地的人们还是每年都在一代代传承庆祝这个节日。这就起到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达到文化交流和宗族繁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邢莉.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2] 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文艺出版社,1992.

[3] 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 吴春明.从百越土著到南岛海洋文化[M].文物出版社,2012.

[5] 邢莉.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节日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浅谈幼儿园体验式教学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