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菲菲 李洁颖 敬荣凤 罗晟轩 许静 袁鑫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心理沙龙的概念、特点的简单梳理,简略介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沙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开展心理沙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等。将心理沙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各界对心理沙龙这一新型活动形式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沙龙;心理健康
一、心理沙龙的定义及特点
“沙龙”一词源于法文“salon”的音译,原指奢华的会客厅,后法国上层人士常在会客厅聚会,后“salon”演变成人们耳熟能详的社交场所。现在“沙龙”在保留原有“聚会”含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设舒适、平等、安全的氛围,让参与者能够在其中畅所欲言。传统沙龙本质上是小圈子、精英化的聚会,现在沙龙一般呈现主题聚会的形式,更加专业化,如车友沙龙,美容沙龙,宣讲社会理念,争取社会支持等。
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每一期的活动都有相关主题与约定的时间,且规定时间一般为晚上,结束一天忙绿的工作,这个时候的人们往往更加放松,更能积极投入到沙龙活动中。夜晚聚会上的灯光可以营造出一种慵懒、闲适的安全氛围,让与会者放松下来,拉近团体成员之间的距离,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2)基于沙龙需要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因此要求与会人数不多,是一个小圈子;(3)就沙龙主题,参与者可以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4)一般都有一位优秀的主持人。
沙龙活动展开的形式通常有:(1) 结构化形式:在开展沙龙活动之前,确定该主题的活动流程,沙龙过程中,主持人依据流程引导参与者开展各项活动。(2) 非结构化形式:与结构化的形式相比,非结构化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相应地对于沙龙主持人的要求更高。非结构化的形式需要主持人和参与者有一个相互了解、熟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主持人预设会议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准备相关资料和引导方法,根据现场状况,促进参与者积极互动、讨论,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3) 半结构化形式:既具有结构化形式的预先活动流程准备,又具有非结构化形式的灵活应变,可以最大限度上地避免前两种形式的缺点,是目前而言,比较常见的活动形式。
一场成功的沙龙活动,参与者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沙龙活动对于参与者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真诚,全身心地投入”。语言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对思维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通过言语表达可以宣泄当事人的情绪。同时和其他沙龙参与者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接受成员的反馈,促进讲述者的情绪释放,进一步促进其进行积极思考。沙龙活动让参与者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主动投入,得到反馈,提升自我。(2)“平等对话”。在沙龙交流中,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他人的讲述,不刻意打断或任意评价,并给予足够的支持。沙龙要求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在尊重、理解、支持的环境中,让每一位成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互相碰撞,深入理解他人,也深刻了解并悦纳自己。
心理沙龙遵循沙龙的特点,在沙龙的基础上主要以心理学相关知识为背景,探讨的话题、开展的目的等都与心理学有关。心理沙龙是心理学爱好者聚在一起,以心理学相关知识为背景,谈论有关的话题及自己遇到的困惑,互相讨论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个体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饱满的青春斗志等,以此作为文章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理论依据。
近来北京16所重点大学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等疾病原因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西安石油大学的心理普查结果显示10.7%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3.0%的大学生的心理为亚健康状态[3]。由大学生心理障碍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频现报端,同时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数量惊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普遍存在[4]。
面对诸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水平,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自我心理调适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目标。
三、心理沙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沙龙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以小团体交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引导个体在活动中进行心理体验,以活动催化情感发展,以情感促进认知转变,实现个体的情感宣泄和自我成长的目标。心理沙龙作为一种新型、活跃的活动形式,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参加,引导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健康水平,发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积极作用。
(一)前期准备,确定主题和参与人员
组织一次心理沙龙活动,主导者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精细的策划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参加心理沙龙活动的人员和活动主题。首先,要对目标群体进行调查和研究,收集数据,进行结果分析,确定参与心理沙龙活动的人员及其特点,人数一般为10人左右。其次,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心理沙龙的活动主题。开展心理沙龍的目标是协助学生解决此时此地的心理困惑和烦恼,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因此心理沙龙的活动主题确定必须谨慎,主题明确,用词积极向上,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比如,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因为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为此,主导者可以设计主题为“体验心灵成长,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理沙龙活动。在此次心理沙龙活动中,开展了动物世界情境体验游戏、学生人际关系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内心独白等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系列心理沙龙活动,在于参与者的互动中,活动舒展身体,激发积极情绪,缓解人际压力带来的苦闷、难受,体验人际交往带来的快乐和舒适。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掌握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获得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过程控制,心理沙龙活动的拓展与延伸
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游戲活动是心理沙龙的重要形式,主导者与参与者的言语沟通交流是游戏活动后必不可少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心理沙孔活动中成员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这个是推动心理沙龙活动开展的支撑力量。在心理沙龙活动中,参与者通过积极正向的形式自由表达想法、分享感受,建立联结,改变或修缮不合理认知,从而让实现行为方式的转变。以主题为“体验心灵成长,和谐人际关系”心理沙龙活动为例首先,通过设定的“动物狂欢节”的游戏活动,让参与者身体动起来,活跃气氛,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到游戏的喜悦。在游戏过程中,游戏参与者需要佩戴不同的动物面具,模仿动物的形态,且只能通过肢体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并组成团队防御“狮子”的进攻。其次,游戏结束后,参与者围坐在一起,就“活动中的感受”“你们是如何成功抵御狮子的进攻”“这一活动给你的人际交往启示”等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在温暖、安全的集体环境下,启发参与者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后,主导者带领参与者进行内心独白,创作自画像,并将作品进行传阅,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协助学生寻求、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活动反思,提升活动效果
在结束心理沙龙活动之后,参与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为主导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对此,主导者可以开展“经历心灵成长,感悟和谐魅力”的反思活动。一方面,在指导参与者完成“体验心灵成长,和谐人际关系”这一主题活动之后,要适时引导参与者撰写活动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参与者将活动中的情绪体检升华为认知转变,为其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支持。
四、开展心理沙龙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心理沙龙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与目标实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大学生开展心理沙龙不仅有利于促进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常保瑞,方建东.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沙龙的初步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04):86-89+100.
[2] 谭春芳.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64-65.
[3] 韩凯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透析[J].知识经济,2014(15):162.
[4] 姜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基金项目:文章系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西希心理书吧,项目编号:201814262019X。
作者简介:姜菲菲(1992- ),女,汉族,浙江江山人,教育学硕士,助教,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李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