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探析

2020-05-25 02:33陈文洁张秀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演变

陈文洁 张秀丽

摘 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三次关键性的演变,分析其演变过程,总结其演变规律及启示,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主要矛盾;演变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是普遍存在着的,假如没有矛盾的存在,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但在万千矛盾中,有一个矛盾是起主要作用的,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此,能否准确无误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关乎着我们党能否正确并及时提出要完成的任务,从而使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强大力量。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党善于把握这一变化,并能根据新形势及时地作出新的判断与探索,其中创造性的探索集中于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笔者将以这三个时间点入手,将其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一)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党的八大

建国初期,在1950年3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李维汉提出我国进入了“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及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的新时期;1950年4月,毛泽东作出批示“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因此,党和国家就把人民大众同这三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看作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到1952年底,国民党残余势力已基本被消灭,土地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这时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这里其实能看出,社会主要矛盾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就被提上议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也随之建立,党的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又对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提法:“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文章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文章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之时,这种判断非常正确。

(二)第二个阶段: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1956年,虽然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正确的判断,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一些分歧,这一判断并没有得到全党的一致认可,并进一步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党和国家也认识到在经济基础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一味地进行阶级斗争,使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科技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认识到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阶级问题虽然存在,但不能把它当作主要矛盾去看待,今后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方向要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的研判。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规范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第三个阶段: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相当于重新肯定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并准确把握新时期特征,进一步完善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明确指出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把这一表述写入其中,并长时间引用这个说法,直到党的十九大。实践证明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判断是正确的。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又一次全新的探索,这一矛盾的表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党多年以来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以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为参考,以人民自身日新月异的需要为出发点作出的新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是科学的,准确的,符合民意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规律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总结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一)始终围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两者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基本领域,是可以具体到人们的吃穿住行中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当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时,或者不适应时,就会产生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在不同的运动之中,但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差距悬殊过大,两者不相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会随之产生矛盾,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便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二)始终遵循我国基本国情和所处国际地位的事实

回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可以发现这三次关键性的演变都是根据当时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而提出的。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成功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1981年,由于受之前“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导致经济滑坡,重中之重还是要恢复并发展经济,基于国内外形势,得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首先,我国在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现代化起步较晚,又极少有经验可循。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去提高生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这个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我国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主义阶段还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我国仍然存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机制不够成熟,产业结构不够先进,社会保障与福利不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等问题。因此,还要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坚持实事求是,并且要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需求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三次关键性的演变,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人民的需要。当人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是很难想起来其他方面的需求的。只有当他们的“硬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产生更多的“软需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群众的腰包会渐渐“鼓起来”,文化需要也会日益的“富起来”,人民的需求也就会渐渐“多起来”,这样一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矛盾已经不能够正确地描述当前人民群众生活的真正需求了。现在,人民不再只是对物质文化这类基本的生活保障有所要求,而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层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社会主要矛盾也始终追求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启示

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历程及规律的探索,为我们充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及时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担当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探索是非常重视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实生活中贪污腐败的负面新闻及一些社会矛盾,煽动人民反动情绪,企图彻底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扭曲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擦亮双眼识破这些人的阴谋诡计,同时应认识到矛盾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想要解决矛盾首先要正视矛盾,然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党的领导,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阳光大道。

(二)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解决主要矛盾的突破点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发展”二字。因此,在新时代,更是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已经提到,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的是总量和水平问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与發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发展要以“不平衡和不充分”为突破点,“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判断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坚持站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立场,从人民的需求盼望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及时回应人民诉求,带着感情融入人民,做到不断依靠人民,饮水思源,发展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第二,依靠人民的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中,显示出矛盾的存在并不可怕,如果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可,紧紧与人民团结在一起,矛盾的化解也就指日可待。同样在新时代,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的力量仍然是十分强大的。在新时代要解决存在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要善于培养人民主人翁意识、调动人民能动性、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01.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4.

[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54.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0.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9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以人民为中心视野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Z175。

作者简介:陈文洁(1994- ),女,汉族,河南西平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张秀丽(1966- ),女,汉族,陕西子洲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演变
巧抓主要矛盾,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