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秩序构建是考察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在瓦解封建专制统治,重构乡村传统政治秩序;重视土地生产要素,重构乡村传统经济秩序;破除封建迷信,重构乡村思想文化秩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建乡村社会秩序为开创乡村包围城市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构建新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思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秩序;土地革命;土地改革
19世纪中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惨遭列强蹂躏,国家统治者寻求改变落后封建社会国家政治统治与乡村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最大可能利用其广大乡村地区的各种资源以实现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中国共产党运用政党和政权的机器力量,以土地革命作为其保障阵地,最终实现了运用乡村广泛的社会资源重构了中国乡村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思想文化秩序。
一、瓦解封建专制统治,重构乡村传统政治秩序
中国传统社会里,所谓的乡村自治没有本质上实现全体乡民自治,这是一种存在形式,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制地方实现精英自治的工具。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乡村经济秩序,也逐渐腐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和进一步瓦解乡村政治秩序。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是饱受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压迫,毫无人身自由可言,甚至遭受人身伤害。这种现象主要起于农民和地主有完全依附关系,地主凭个人精英权利随意打骂甚至处死农民,他们是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话语权。近代以来,农民担负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地方精英与乡民之间的经济矛盾日益加深,这些精英们也无法依照之前的模式来维持在乡村中的政治地位。再者,清政府亦或南京民国政府对精英地主们无法为政府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支持表示不满。地方精英既然不能维持乡村秩序稳定,他们便对其予以打击。由于政府的打击和乡民的不满,形成了地方精英的政治地位可危的局面,由此乡村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渐失,越发需要新兴的乡村政治秩序来变更现有状态。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数次农村社会实践,尤其在与中国国民党合作之后,找到了革命希望的曙光,这种曙光正来自于广大农民,中国共产党决定带领农民重构乡村政治新的秩序。封建地主阶级把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视为造反,然而从中国共产党立场和观点来看,广大民众已意识到能够自觉起来完成他们瓦解乡村封建恶旧势力,这是他们的使命。专制政治的根基与宗法制维系的土豪劣绅、那些行为恶劣的地主阶级是一脉的,他们与帝国主义,与那些军阀和贪官脱不了干系。农民运动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声势旷古,不管什么力量企图压制就实现不了,他们欲瓦解和破除一切束缚他们人身的障碍物,把帝国主义、土豪劣绅、军阀,统统埋葬,追求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中国共产党把瓦解旧有秩序和重新建构崭新的乡村政治秩序的追求寄托于农民身上,且不断投入其中指引和支持他们的重建运动,在中国每一个县里的传统乡村,或多或少都受到封建宗法维系的家族的影响,通常是同一个村同一家姓,要不然好几个村子同一家姓,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村里形成无法分化的固有阶级,家族主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旧有的并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瓦解和摧毁,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贫雇农作为苏维埃组织的力量基础,因此要实现使他们在指导机关中占有很大比例的结果,在现实条件下很难达到,于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辛的探索之后,在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土地革命、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实现了引领农民彻底瓦解了农村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秩序,重构新的乡村政治秩序的目标和使命。自此,那些绅士们之前看不起的人,被其扔在泥沟里、在乡村里没有话语权的人有立足之地了。他们真的能够自己站起来了,并且有了自己的说话的权利……他们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把手加在那些人的头上,他们把乡绅们给牢牢困住,不给其留挣扎的余地,牵着带上了高帽子的他们去到处游乡。乡绅们也有时能听到他们的呵斥声,现在要来接受着他们的指挥。
二、重视土地生产要素,重构乡村传统经济秩序
19世纪40年代之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逐渐瓦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格局被打破,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乡村经济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由于西方资本的入侵而产生很大的分解。首先,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瓦解,进而城市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也没有幸免;再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进步的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清政府末期重视工业和商业,农业不再受到重视。传统乡村经济秩序被打破,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乡村经济秩序。在这种境况下,土地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逐渐变为新乡村秩序结构的主要构成成分。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个农业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关系是中国乡村经济秩序的关键部分。 “土地是一切生命的前提,是所有生产的源泉......所有西方国家的命运,如何通过他与生活和工作之地的关系来决定:如果这种关系是正确和合理的,这个国家是最容易成长和繁荣的国家。如果这种关系不正确和病态,国家将衰败并被击败!” 德国达马熙克博士关于土地问题的深刻阐述指出了中国传统土地问题的病症,这不仅是农村一直以来的问题,也是事关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从更深层面来说,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政治秩序和整个社会秩序。在传统社会相对和平的年代,土地分配相对合理,土地关系也没有引起大的动荡。而在政權即将颠覆、摇摇欲坠之时,利益集体和精英们的自身利益受损,自然土地关系也出现典型失衡的状态,农民面临吃不饱的生存窘境,也被迫起来改变现状,与他们作斗争。从晚清到民国,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原本脆弱农业生产关系更加不堪一击。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随之激化,土地流转关系问题更加严重,土地制度的改革正是在这种农村衰落的背景下制定的。
孙中山先生首先意识到了中国土地问题相当重要,他认为土地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和民众生存,在这种思想指引之下,他先后提出过“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等体现民生情怀的系列主张,不过遗憾的是实际上在他执掌在执政初南京国民政府政权之时没有实现土地制度的真正的变革, 《土地法》有近400条规章, “平均地权”和“二五减租”以及“耕者有其田”等主张每一条体现了他心中民生情怀和人本思想,但最终遭到地主阶级的强大反抗之力而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效。解决土地关系问题的最大障碍也是其体现最大实际意义的是会对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带来程度上的销蚀。其实,如果用一种中庸可谓是温和的方式来实现也并不是没有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假使依靠他们土地阶级,依靠那些地主来解决,也不失为不流血的改良之策。一方面,地主阶级可把 “二五减租”变为 “二五加租”,把“土地村有”实行成“土地自有”。一言概之,南京国民政府在解决土地关系问题上没有彻底的变革决心,对乡村地主阶级始终怀有畏惧之心,根本不敢触及其核心和基本利益,也只能触之皮毛,不伤其身,不毁其根,因此也没有形成适应当时格局的经济新秩序。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知到土地政策改革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在民主革命后期通过历次考察的实践确定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改路线,最终贯彻执行这条总路线,事实证明它是完全正确的,是能受得住时代和实践检验的,直接结果是彻底瓦解了旧的乡村经济秩序,重建了符合社会和农村发展,符合民众生存发展要求的新乡村经济新秩序。中国共产党运用土地革命建立乡村经济新秩序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在两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先后实施不同的农业政策,从初期的改良政策到坚决彻底的农业改革政策。在实行土地改良政策期间,农业政策改革是表层的,而通过农业农村政策变革触及封建制度是深层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带头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进而把土地生产要素交到农民手中,把私有财产从地主阶级转移到民众手中,使封建土地关系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保障。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基本保障,自然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走,也能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农民政党是不存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无法完全代表农民利益,所以只有贯彻执行彻底而坚决的土地纲领才能获得农民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大刀阔斧地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彻底地改变了封建地主阶级长期占有绝大多数土地生产资料的旧有乡村秩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耕地农有”的状态,土地实现归农民所有。
三、破除封建迷信,重构乡村思想文化秩序
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如巫神、神灵、算命、风水、妇女缠足等各类封建迷信和陋习在农村地区广为泛滥,而近代以来的社会失序又导致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赌博、烟毒、农村妇女沦为娼妓等严重的乡村问题。针对封建迷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破除活动,坚决取缔巫神在乡村中的各种迷信活动,对造成群众伤害的巫神进行严厉打击,强制他们转行从事生产;有力地铲除各种反动道会门在农村的势力,打击了他们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集中控制、强迫劳动、教育改造等对二流子进行整治,将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严禁农民种植鸦片,专门禁烟机构,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烟、禁毒运动,保障了百姓的健康;制订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和发布公告,解除了大批妇女的身心痛苦;禁除各种封建婚俗,严禁包办、买卖、强迫婚姻,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改革旧社会宣扬迷信的丧葬礼俗,推行科学的、简朴的、文明的殡葬制度,提倡集体埋葬、葬仪从简、禁止吹打等文明丧礼;大力开展群众性卫生教育运动,向农民讲解医学卫生常识,普及妇幼保健卫生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原因、不要迷信各类非医学治疗。
在农村地区,封建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及宗教迷信思想仍然占据主流,成为乡村社会进步的阻碍和束缚中国农民解放的枷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先后采取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价值观念转变教育,重构了乡村思想文化秩序。通过开办扫盲班、识字班、夜校、冬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提高文化层次,并通过标语、条幅、图画、演讲、歌谣、文艺演出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进行除旧布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农民革除封建迷信、歧视妇女、烟赌、盗窃、抢劫等不良习俗,树立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进步观念;在农村地區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国情形势和民主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及支持共产党的进步人士深入农村,通过建立群团组织、 召开群众大会、座谈会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观的方式,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观念传播到农民之中,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价值观传输给农民,帮助他们解脱封建文化的束缚,引起新政治文化的共鸣,增强对党的主张的认同。用无产阶级思想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重新构建了中国现代乡村的思想文化秩序。
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破除封建迷信的举措,重构了乡村思想文化秩序,使农民的政治觉悟、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农村的日常习俗、村容村貌等都有着可喜改变,营造了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社会环境、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萧铮.中华地政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281.
[2]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5.
[3] 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4.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作者简介:张燕(1993- ),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