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苹 冯丽嫦 黄瑾 黄兰英
妇科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应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预防患者术后腹胀,促进机体功能恢复[1]。文献报道[2],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可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增进食欲,及时补充营养,加快机体康复。早期下床活动已作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的一个干预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成为护理活动的基本内容[3-4]。为让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更具目标性和数据化,提高患者术后24 h早期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实现活动的精准护理,减轻护士工作量,我院对妇科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下床活动步数进行可行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子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使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手术未伤及胃肠道;血清钾离子正常;未使用镇痛泵。排除标准:有腹腔内活动性出血。本组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45.5±8.5)岁。子宫颈癌140例,子宫内膜癌6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等分为早期下床活动100~300步组和早期下床活动>300~500步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一组步行范围在100~300步,另一组步行范围控制在>300~500步。
在开展活动前需完成评估,主要包括患者意识清楚,血压、心率正常,VAS评分<4分,引流管处无渗血。协助患者在床边坐立5 min,无特殊不适主诉后,站立1~3 min,嘱做深呼吸和站位练习,并使躯体逐渐挺直,观察患者有直立不耐受后,再协助其行走。具体操作方法为:术后第1天,首次下床活动时由主管护士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交代下床时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安全情况下为其带上手环计步器,同时指导其休息时取下手环计步器以免记录数据有误。在未使用其他措施情况下有肛门排气时,记录下患者当时的总步数。如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其他治疗者或自愿退出研究者则退出本研究;当患者自觉有心慌、头晕等症状时,及时终止活动[5-6]。本次研究均无中途退出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腹胀发生率[7-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比较 早期下床活动>300~500步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早期下床活动100~300步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比较[M(QR),d]
2.2 两组患者腹胀发生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组患者腹胀发生情况比较(例)
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原因及如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研究较多,国内相关文献多数报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包括呼吸训练、腹部穴位按摩和针灸、电刺激穴位、西药治疗、中药调服和外敷、早期下床和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等[9-10]。目前,无论在传统临床实践还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尚无标准的早期下床活动的量化方案。相比于国内很多其他运动疗法中的口头宣教、发放资料册等,国外已经能够成熟地将运动监测器材应用于运动疗法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计步器应用最为广泛[11]。虽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具体需步行的步数范围更有利于肛门排气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使用手环计步器记录每一个患者下床步行步数,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的步行步数范围数据化、具体化,更深层次研究早期下床活动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系[12]。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下床活动>300~500步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100~300步组,腹胀发生率均低于100~300步组(P<0.05)。说明本研究患者中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步行范围>300~500步可有效促进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