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一
——探索多元模式 激发农业园区活力

2020-05-25 06:54彭昌家汪洪琼李峰元吴永常张敏罗军高英卢宁杜佳蔚滕明鹏杨仕彦张鹏杨梁翔宇徐鹏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0年2期
关键词: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

彭昌家 汪洪琼 李峰元 吴永常张敏 罗军 高英 卢宁 杜佳蔚滕明鹏 杨仕彦 张鹏 杨梁翔宇 徐鹏

1.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

2.南充市果树技术指导站,四川南充

3.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南充

4.南充市农业信息服务站,四川南充

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6.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

7.南充市蚕业总站,四川南充

8.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南充

9.南充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四川南充

4

“1改革”——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南充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1)跨县联动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严格按照规划,遵循自然资源特点,突出主导产业,坚持抓点示范、连点成线、扩线成片、跨县联动、规模发展。建成顺庆百公里果蔬观光产

南充市作为首批5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唯一以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的示范区,通过创新与实践,开启中外合作先河,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南充模式”,建成了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四川首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行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建设层级实现全域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方式。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示范区之二,详尽介绍了农业示范区在构建中提出“1改革、1构建和1搭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与现代农业“12大”发展新机制。业示范带——高坪、嘉陵、西充、南部、阆中、仪陇6个百公里柑橘产业示范带以及西充百公里有机香桃产业示范带等8个百公里示范带;配套畜禽养殖,建成了千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合计面积84 333.33 hm2、覆盖农户57.2万户。在示范带内,融合发展休闲旅游,建成农旅结合示范点208个、省级农业主题公园5个。阆中市、西充县成功创建全国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顺庆区青山湖和西充县双龙桥等村成功创建全国、全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成功举办桃花节、橙花节、品(采)果节、草莓采摘节等多个乡村旅游观光活动,实现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2)发展订单农业,向传统产业、特色产业要效益。研究表明,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改造传统农业,打造特色产业,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共与中粮集团、汇源果汁、家乐福、沃尔玛等15家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大力推广“农-超”“农-校”“农-餐”对接和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2018年订单生产基地面积达18.20万hm2,订单量达412万t,农产品订单生产率达61.0%。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通过“一带一路”出口53.63万t,创汇3.83亿美元。

3)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整合性质相近、用途相同的项目资金,最大限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施8年来,整合农业、发改、财政、交通、国土、水利等各种项目资金116.36亿元,整合率达91.5%,整合力度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撬动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发展资金共计469.52亿元,保障了项目快速推进,超额完成。

4)创新农业保险,保障农民利益。由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脆弱,主要粮油作物纳入了国家自然灾害政策保险,而生猪、果蔬等特色产业的市场风险没有政策保障。为降低新型经营主体因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项目创新开展了生猪价格指数以及优质水稻、果蔬等特色产业收益保险试点,累计承保生猪483.6万头,蔬菜、水果、优质水稻17.24万hm2,总保费超6.00亿元(其中,养殖户或种植户承担20.0%、市县财政补贴80.0%),提供种养风险保障87.15亿元,累计为12.5万户种养户挽回损失15.25亿元。

5

“1构建”——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管理服务

1)完善合作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农民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组织“五缺”难题,实践创新了“全托式”“保姆式”“订单式”农村合作服务体系新模式,在全市组建农村合作服务体系256个。培育壮大农技、农机、植保等服务组织1 678个,以政府补助,农户主体共同投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柑桔基地托管5 666.67万hm2,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8.21万公顷/次,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45.2%,位居全省前列。

“全托式”套餐由农户把土地完全交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向农户支付1.05万元/hm2收益分成;“保姆式”套餐由农户自己负责田间管理,合作社提供耕播收等服务,按低于市场价30%的标准收取服务费;“订单式”套餐由合作社提供代购农资、代防病虫、代投农险等“十代”服务项目,农户按需下单,合作社据单服务。高坪区“中国甜橙之乡”基地引进蒲江卫农植保有限公司开展植保服务3 300.00 hm2,支付佣金150万元,实现平均年节支增收1.55~2.43万元/hm2。全市累计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超过166.67万hm2,农业经营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实施方案》等22个政策配套文件;创新全域推进农村产权、有价证券、保险单和土地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农业龙头企业以活体畜禽、租用土地上建设的畜禽圈舍、大棚等设施和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农机具等质押贷款涉农金融产品37个,其中,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132笔、金额6.50亿元;设立了7 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成立了市农业融资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担保能力达100亿元,综合授信能力达400.00亿元。成功创建“四川省支农再贷款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市”,2017、2018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分别达818.03亿、827.51亿元,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在2010年率先以引进加拿大的887头原原种种猪作质押贷款500万元用于生产发展;中信农业、康健农业、西充百科等农业经营主体以订单、保单和土地流转经营权作质押,获得贷款超过2.30亿元。

6

“1搭建”——搭建合作新平台,探索合作新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搭建了“四大合作平台”。一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合作,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与新西兰合作,创建了猕猴桃产业园;与台湾合作,创建了台湾农业创业园。二是搭建校(院)地合作平台。市、县政府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32家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在南充设立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搭建了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大平台”。三是搭建专家服务平台。建立优质水稻、柑橘、蔬菜、畜禽等种养“专家大院”24个,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53个。四是搭建先进技术孵化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建成顺庆区锦绣田园、高坪本味、嘉陵金之源等农业基地科技展示平台43个,重点展示推广粮油、果蔬、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吸纳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入园创业发展。2011~2018年,累计推广粮油、果蔬、畜禽等新品种456个,面积168.55万hm2。

7

创新现代农业“12大”发展新机制

经研究实践,探明了“五方联动”合作、“龙头带动”引领、“园中建园”互动、多元参与投入、“五统一”土地流转、利益联接、农村“七权”抵押融资、涉农项目整合、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因“市”利导营销、科技配套服务等“12大”新机制,闯出了新路,创造了经验。

图1 “五方联动”模式示意图

1)“五方联动”合作机制。通过2013~2015年为期3年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探明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金融支持、科研跟进的五方联动”合作机制(见图1)。政府主导,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牵线搭桥引进龙头企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企业主体,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创建、技术服和销售,发挥主体带动作用,解决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无技术、无市场的难题;农户参与,农民进入园区参与产业发展,既是园区产业的投资者、生产者和管理者,又是直接参与园区建设的受益者,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激发,彻底消除了“等、靠、要”思想,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金融支持,政府牵头建立了一套贷款保险机制,确保金融单位钱放得出、收得回,金融单位也愿意积极支持农民发展产业,以解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缺资金的难题。科研跟进,一个园区,派驻一个科技团队,对园区所需技术实行“保姆式”服务,解决了园区缺技术难题。

2)“龙头带动”引领机制

试点探明了以企业为主体,龙头带动发展的引领机制。主要有“设施农业+企业+基地”“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3种模式。如,南充市顺庆区锦绣田园产业园,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投资3.50亿元,建立起集科技研发、展示培训、观光旅游、生产配送于一体的现代蔬菜、鲜花种植园区,辐射带动周边1 500余户农民发展蔬菜和鲜花产业,同时兼做休闲旅游业,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打造成了城郊现代农业典范;顺庆区大学生创业园,提供基本平台,鼓励大学生带着技术、科研成果到园区参与发展现代农业;西充县双凤镇百科产业园,建立“五统三分”利益联结带动机制(见图2),即统一规划建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营销,实行农户分片包干、分级管理、分类核算,带动2 800余户农户发展现代水果和蔬菜产业,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图2 “五统三分”模式示意图

3)“园中建园”互动机制。试点根据丘陵地区地理地貌特点,在百公里产业带和示范带中建立各类大中小型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了百公里产业带、示范带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到2018年底,建设各类大中小型农民产业园850个、大学生创业园52个、综合性园区88个、产业基地156个。探明了发展适度规模、适应小型农业机械作业的中小型园区的“园中建园”互动机制(见图3)。

图3 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模式示意图

4)多元参与投入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资主体、金融贷款补充、农民参与投入,并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见图4),确保了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图4 投融资机制示意图

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2011~2018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安排农业专项资金30多亿元,支持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快速推进。企业投资发挥主体作用,温氏集团、天兆猪业、绿科禽业等知名企业投资总额累计达289.00亿元,用于项目建设;金融贷款补充作用,2018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27.51亿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业主大户)和农户以资金或土地参与投入,入股投入获取股权收益,入股农户占园区农户12.3%。

5)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改革试点,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探明了“五统一”土地流转机制,即企业统一租赁土地、统一园区规划、统一建设园区、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营销(见图5)。同时建立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及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2018年末,全市规模流转土地8.67万hm2。

图5 土地流转机制示意图

6)铆紧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了土地托管(见图6)、两统两返(见图7)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励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引导3.23万户农民进入示范区发展、户均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土地托管,为解决全家外出务工农户较多,土地撂荒难题,农户自愿将土地交由合作社托管,合作社将接管的土地进行整理经营、或租赁给企业(种养大户)经营,其收益按8∶2的比例在农户和合作社之间分配,政府提供农机和农资补贴,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难题。两统两返,由企业统一建园、统一销售,农户返租倒包、二次返利。

图6 土地托管模式示意图

图7 “两返两统”模式示意图

7)农村“七权”抵押融资机制。在园区内全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试点。全面完成园区“七权”确权登记颁证,赋予农村产权一般抵押物权职能,允许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进行抵押贷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园区共实现产权抵押贷款18.60亿元,财政设立了贷款风险基金7 000万元,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有效解决银行“不敢贷”和群众“不能贷”难题,弥补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不足。

8)涉农项目整合使用机制。试点探明了“以规划统筹地点、以地点统筹项目、以项目统筹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各待各的客”的涉农项目整合使用机制,实现了项目向园区聚集、资金向园区聚集的力量向园区聚集的“3个”的聚集。实行市级统筹、县(市、区)整合、项目部门验收,将项目整合贯穿于规划编制、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全过程,做到前期介入、中期实施、后期考核,既符合政策,又便于落实。目前,示范区累计整合农业、水利、国土、交通、发改、财政等涉农项目资金116.36亿元,撬动工商、金融和民间资本投入469.52亿元。

9)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课题组通过制定家庭农场标准、工商资本准入条件、合作社成立规划,争取政府在用地、融资、科技、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支持。选择真心搞农业、真正有实力、真情带农民的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帮助返乡农民工、种田能手大户、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留守农民扎根农村,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目前,示范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27家、农民合作社4 627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1.32万个、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职业经纪人1.56万人。

10)因“市”利导营销机制。通过批发加直销,实现产地连市场。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营销体系。探明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超市、到社区、到餐桌的订单生产、销售模式,构建了“批发+直销+互联网”的因“市”利导营销机制,实现了产品与市场的高效对接。建成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和川东北农产品批发中心15 km2,设立一线城市直销店105家、电商网店189个,配套建设气调、物流、仓储基地58个和产地市场98个。

11)产业发展融合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新业态,以“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文化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丰富提升农业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推动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建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目前,已建起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高坪都京肉食品加工产业园、嘉陵食品工业园;建成省内外知名休闲农业园区47个,仅2013~2018年农业旅游销售收入就达到236.38亿元,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8.85万人。

12)科技配套服务机制。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缺乏科技知识,高新技术应用困难,在产业基地建立“专家大院”,创新了一个首席专家、一个服务团队,服务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四个一”科技配套服务新机制。实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已建专家大院24个,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53个,结对帮扶6 353户,有效解决了农民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的难题。

猜你喜欢
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