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莹
摘 要:通过“抓团队、抓反思、抓培训”的途径,序列化推进学校校本研修的模式构建,着力提升教师的研究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研究力;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借助有效的研修平台,在“情境教育”理念、“问思辨”课堂建模的指导下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研究力,我校经过长期探索和不断调整,渐渐走出了扎实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抓团队,促研究
1.构建课题研究模式。以基于课题的校本教研模式为载体,健全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首先,构建了学校的科研体系,形成以教科室为主导、教导处为桥梁、科任教师为主体的三级课题教科研网络。其次,推动教科室转型成为研究学习型教研室,推动课题教研行为自主化。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教研网络。
2.搭建青蓝工程模式。青年教师和优秀中年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教学研究,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每年学校都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在传统的“一师一徒”做法基础上,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方式构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不仅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为师”,掌握基本的教学常规、教学流程,还注重学校种子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能迅速成为学校骨干青年教师。目的即为充分发挥优秀中年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好日常帮扶的同时不断发掘和激活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帮助他们梯次前进。
3.创建骨干教师工作室模式。学校相继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名校长、名班主任师带徒的方式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平台,同时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长经历转化为推进骨干教师继续发展的有利资源。这种工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具有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
二、抓反思,促研究
1.系列化推进。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具有全程性、主题性、延时性等特点。实行教研活动系列化,能为坚持开展反思性校本教研创造条件,保障反思性校本教研的可持续性。2020年,我校的教研活动紧紧围绕情境教育六个研究专题开展,“研、训、用”融为一体。
2.实效性把控。要思在课前,对教学理念、学情以及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进行推敲,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要思在课中,对课堂、方法、练习的调控精心琢磨,选择最恰当的策略;要思在课后,对教学风格、精彩之处、遗憾之处仔细揣摩,选择最适宜的表达。
3.磨课式研究。成功构建了“跟进式磨课教研”——“13335”模式。将课堂作为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的主阵地,磨课教师确定了磨课篇目后,自己设计形成“初案”,试教时主管领导、导师和教研组长、同年段教师都会参与听评课,反复琢磨、修改后形成“复案”,再次试教后反思研讨设计和实施策略,最后呈现自己比较满意的课堂教学,形成“定案”。
“13335”模式的内涵——
1:一个研究总专题——“‘问思辨情境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的全科参与。
3:磨课教师需要磨课两次,公开教学一次。
3:“初案”“复案”和“定案”三案。
5:五个做课形式依次进行——组内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入职教师亮相课、优秀课例展示课、师徒结对推门课。
针对磨课中发现的问题,设计了以“课堂观察”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内容分别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行为的落实、教学评价的精准”。“观察量表”的应用使观课老师正在逐步养成细节观察和及时反思的教学意识。
三、抓培训,促研究
1.校本培训多维化。顾及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强化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定了教师培训规划,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教师成长手册》,大力推进“请进来、走出去、长出来”的培训实效,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高端培训,全学科覆盖,认真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我们构建了“行动起步年—协同发展年—提升品质年—跨步超越年”教师专业发展四部曲,有计划地开展教师自主研修活动。通过主题读书汇报、配乐朗读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的成长足迹,提升教師的综合素养。
2.专家引领深度化。学校诚挚邀请市级名班主任,市、区级名师,市、区级教研员莅临学校进行学科指导和专业培训。采用了“走进请出更新理念,专题讲座掌握方法,范例培训模仿起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阶段回顾总结提升”五步研训模式。培训—实践—总结—再培训—再实践—再总结,在培训和实践的结合中,螺旋式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掌握反思方法。同时,专家的高屋建瓴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研究思路,夯实了研究基础,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尤其是研究力提升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积军.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2]邱惠群,余利芬,王林发.校本研修的创新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胡同祥.做一个有研究力的教育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为2020年省级规划课题“基于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研究力的实践研究”(申报号:LZ2020-000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