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0-05-24 09:02:16李绍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制造业评价

李绍东,李 玮

(聊城大学 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指出,要将中国制造业“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从“速度”迈向“质量”的过渡与转型。同时,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在此基础上,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新阶段,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都要求制造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变。因此,研究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助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从制造业的质量要素、质量需求、产业支撑三哥方面,搜集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市的指标数据,对中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行测评与分析,以期望准确掌握各省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同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探寻影响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二、文献回顾

质量与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质量已经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质量竞争力的提出是对质量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两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对于质量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企业质量管理和产业发展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等方面,不同学者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与问题,基于不同的基础理论分析,构建了适合各自领域的质量竞争力测评理论。LIPSEY MAYNES(1972)在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中首次发现质量的影响因素,此后学者们开始挖掘以质量为依据对竞争力的意义①LIPSEY MAYNES. A Challenge for Marketers and Economists[J]. Business Horizons,1972, 15 (3):77-86.。然而国内多数学者对质量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产品质量控制,服务质量管理和企业质量管理等微观层面。随着质量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有国外学者在宏观层面上做出贡献,ENNEW(1995)等提出了一系列用于测量金融服务质量竞争力的指数和评分方法②ENNEW K.The Green Initiative:Improving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for European SMEs[J].European Business Review,1995,97(5):208-214;BARBARA(1996)等提出了服务质量指数(SQI),开始把关注焦点放在质量竞争力的宏观表现上③BARBARA R,ALEXANDER M.How to Construct a Service Quality Index in Performance—Based Ratemaking[J].Electricity Journal,1996,9(3):45-53。国内部分学者也尝试从质量视角出发进行竞争力评价,立足于质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程虹(2015)④程虹、陈川:《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管理学报》2015年第11期,第1695-1702页。和余红伟(2015)⑤余红伟、胡德状:《中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学报》2015年第11期,第1703-1709页。均以“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O,2002)的本质内涵为基础分析了基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的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在已有基础上,他们还结合“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竞争力环境”的一般逻辑形成了“质量核心+市场竞争+环境影响”的测评逻辑,并以波特钻石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构架,构建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测评模型。

关于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两个方面。国际竞争力方面,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兴起,有学者利用贸易增加值来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李宏(2018)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建立包含价值链特征、贸易利得和新RCA的多维度竞争力指标体系⑥李宏、陈圳:《中国优势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第93-105页。。而就整体而言,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多种多样,郑雪党(2017)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三个环节入手建立制造业价值竞争力评价体系⑦郑学党:《中国制造业价值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经济经纬》2017年第3期,第81-86页。。有学者倾向依赖低端生产要素路径,而于明远、范爱军(2019)提出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能够使制造业获取基于结构软化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摆脱前者的观点⑧于明远、范爱军:《生产性服务嵌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当代经济科学》2019年第2期,第88-96页。,部分学者发现加大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也可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⑨郑休休、赵忠秀:《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8期,第52-65页。。从其他角度评价制造业竞争力的还有孙婷等(2016)的要素价格⑩孙婷、余东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要素价格关系研究——基于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第10-18页。,付书科等(2017)的技术创新⑪付书科、陈梓清、鲁庭婷、邓倩逸:《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第166-168页。,阳立高(2018)的劳动力供给多维变化等⑫阳立高、赵思嘉、龚世豪、杨华峰:《劳动力供给多维变化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期,第127-133页。。

区域竞争力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赵彦云(2004)借鉴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框架,构建了区域制造业竞争评价体系⑬赵彦云、张明倩:《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81-88页。;郑伟等(2008)运用同一个地区新型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价①郑伟、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强省评价研究——基于我国29个地区制造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0期,第73-78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制造业的绿色化和高科技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李琳,王足(2017)基于波特(Michael Porter,1991)的绿色竞争力概念构建区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1 省市的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动态比较②李琳、王足:《我国区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及动态比较》,《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1期,第64-71页。。除此之外,苏红键等(2017)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结构-行为-绩效三个维度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③苏红键、李季鹏、朱爱琴:《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9期,第114-122页。。

现有对质量竞争力的研究更多基于宏观视角,本文将基于中观产业视角,根据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质量管理等相关理论,从制造业的质量要素、质量需求、产业支撑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3-2017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三、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吸收前期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以及质量四大基础理论,按照“全面性、科学性、系统系、可操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通用性”原则,结合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工业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构建包含制造业质量要素、质量需求、产业支撑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熵值法评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作为判断指标离散程度的方法,熵值法通常借助系统无序化程度来度量不同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熵值法着重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影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关键指标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样本对质量竞争力水平进行排序、分析。由于指标的权重完全由数据本身的关系决定,因此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三)评价结果解读

本部分通过熵值法计算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份制造业竞争力得分后,根据这五年的得分计算平均值,并按平均值进行排名,列表如下:

表2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结果(2013-2017年)

从评价结果来看,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省分列前六位,这六个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且这六个地区的排名在2013-2017年间变动不大,一直位居前列。这与东部的产业结构有关,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加上灵活的政府政策,使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始终保持较高的质量竞争力水平。从我国31个省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分布来看,基本上与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个别区域来看,东三省除辽宁省的制造业也竞争力位于中游外,吉林和黑龙江的制造业竞争力都处在后十位,东北制造业的振兴仍然任重道远。

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前文从质量要素、质量需求和产业支撑三个方面评价了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制造业竞争力,本部分主要考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产权结构、盈利水平等。技术创新是提升质量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所以研发经费投入越高的产业,其质量竞争力也越强。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市场集中度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可能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市场集中度高的产业中,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在质量要素方面具有较高的投入;另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往往面临较小的市场竞争压力,也会削弱企业提升质量应对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企业规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市场集中度类似,也是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产权结构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反映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差异。绩效水平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投入来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提升质量竞争力。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二)变量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部分的实证研究使用2013-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为减小异方差性,变量指标中的企业规模、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使用取自然对数之后的数据。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3 基本统计量

从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并没有异常值的出现,所以本文使用的是平衡面板数据。从企业利润率情况来看,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而且有一部企业存在亏损问题。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见下表。

表4 相关系数表

注释:本表中, ***、**和*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

(三)计量分析结果解读

本部分分别通过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各因素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混合OLS模型都使用Robust标准误,模型(4)和(6)在一般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之上加入年度效应虚拟变量,即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回归结果

从混合OLS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时候,四个核心变量中只有研发投入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从影响机理上来讲,研发投入对于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应该都是正向的,因为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所以两个变量都放入模型中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表现为显著的负效应。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时候,研发投入的显著性和符号都没有发生变化。在固定效应模型(3)中,市场集中度表现出了显著的负向效应,说明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越强,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越小,提升质量竞争力的激励越弱。

从企业规模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来看,混合OLS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都显示企业规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趋势,即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制造业竞争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与之前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在企业规模偏小时,企业市场势力较弱,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市场中产品同质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企业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也就难以投入资源提升质量竞争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方面,质量竞争力就会有所提升。这个结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要进一步加强。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熵值法从质量要素、质量需求和产业支撑三个方面测度了我国31个省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明显高于中西部,这也说明除了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外,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耦合。论文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经费投入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与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之间呈现先将后升的U型关系。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推动质量四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全面推动制造业领域的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为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供要素支撑;二是以企业为主体提升基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新科技革命中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三是关注中小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提升。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资源有限,特别是质量要素的投入难以满足自身质量需求,更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加快中小企业的检验检测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提升的能力。

猜你喜欢
竞争力制造业评价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