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分析的景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
——以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2020-05-23 13:57LIULirongGUOMengdi
住宅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活力景区空间

LIU Lirong GUO Mengdi

0 引言

景区珍藏了大量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其公共空间设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设施不完善、空间浪费、空间品质难以保证、较少考虑游客行为需求、活力缺失等。作为风景优美、资源集中的游览区域,如何对其公共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提高空间活力,是景区发展的关键。

国内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多集中于校园、街道、广场、滨水空间等[1-2],少量针对景区的研究侧重于空间形态演变、空间分布特征、空 间结构等方面[3],对于空间营造研究也多侧重于单一型空间,如:景区入口空间、游客服务中心、草坪空间、水景空间等,而针对景区整体公共空间的研究较少,针对游客视角下的景区公共空间研究更为匮乏。本文基于游客视角,利用环境行为分析方法开展景区公共空间研究,解析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核心要素,探讨游客时空利用和行为活动特征,丰富了景区空间研究方法与视角。

1 相关概述

1.1 环境行为分析

柏拉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人的行为受心理的调控,而环境又能影响人的心理,不同环境人的心理变化是动态的,所处的环境系统是复杂的,因此,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多种可能[4]。环境行为分析基于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将人、行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索人的行为与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主张将人们的心理、行为需求体现在环境设计上,通过研究分析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环境的可辨识性和人类自身的依赖性,寻求一种能够使得人和环境两者都适应的模式[2],以此指导空间设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1.2 景区公共空间的活力感知

“活力”意为旺盛的生命力。在规划领域,简·雅各布斯将“活力”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形成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5]。凯文·林奇认为,空间活力是空间区域的自我完善技能,活力和自我完善机能呈正相关[6]。景区公共空间活力源于空间使用者——游客,是一种空间的情境感,也是提供游客人性化游览、休憩的能力。其不但让游客感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还能促进空间中更多活动行为的产生,提高空间使用率,增强场所魅力。其活力感知的关键在于游客及其行为活动的发生,游客在景区空间中自发开展并参与活动,是营造景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决定性因素。

1.3 环境·行为·活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深刻表明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环境由人们所创造;另一方面,环境对于人有引导作用。其中,行为作为重要的媒介,影响着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人的行为是由刺激而产生,可能来自于机体自身,如动机、需要内驱力,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人的行为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行为不仅是环境中的一个客体,受环境影响,同时也能积极地改造环境。景区公共空间作为环境本体,是游客们进行游览休息、娱乐休闲的场所,其本身具备的活力值较低。游客的行为活动是空间活力提升的源泉,也是构成其活力的根本因素。人群的聚集、活动的产生促进了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凝聚和场所感的形成[7]。同样,高品质、多样化的景区空间为游客行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景区空间与游客活动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在其相互作用下,有利于提升景区空间使用率,激发出空间的独特魅力,为景区空间活力营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与滁州市区相连,位于主城区西侧,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为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景区总面积240 km2,森林覆盖率达86%,1988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1 游客时间分布特征

该景区游客量季节变化显著,旺季一般在3~11月,淡季从12月到次年2月底。其中,每年5~11月是游客高峰期,在中国传统节假日期间游客量也会达到小峰值。

该景区的营业时间为8:00~18:00,18:00以后景区仍然开放,但不会收取门票。据调研,早上6:00~8:00,随着晨练人群陆续进入景区,景区迎来当日第一个人流小高峰,晨练项目多以爬山、跑步、竞走等为主。8:00~9:00晨练人群逐渐散去,以游览、休闲为主的游客量逐渐增加。在9:00~18:00以游览景区为主的时间中,客流量在10:00左右到达峰值,在12:00~14:00之间是游客的交替时间段,部分游客尤其是本地游客选择离开景区外出用餐休憩,景区内客流量开始下降。14:00之后客流量逐渐回升,17:00~18:00琅琊山景区迎来游客出景区的高峰期。受季节影响,夏秋季约19:00~19:30,春冬季约18:30~19:00,景区会迎来当日最后一个客流高峰,大量本地游客与家人、朋友结伴而行,涌入景区,进行散步、锻炼、纳凉等活动。20:30~21:30,游客陆续离开景区,景区归于平静。

2.2 景区空间利用特征

2.2.1 道路空间利用特征

该景区道路系统分成三个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生态游步道(图1)。主要道路宽约6~7 m,构成景区主要道路骨架,路旁古木参天。主要道路可步行和通观光车,是游客的主要路线选择,当经过重要景点时游客会停留观赏、拍照;次要道路临近主要道路,宽约3~4 m,穿插在密林与草丛之间,形成环状或梳妆,只可步行通过,道路滨水段设置座椅,部分节点处设置亭、阁,游客常慢速漫步其中,时而驻足时而休憩,进行观赏、摄影、健身;生态游步道穿梭在山边密林之中,宽约2 m,以木质与石砌为主,空间私密度较高,但游客量最少。由于只有主要道路两侧布有路灯,故傍晚以后的游客集中在主要道路上,呈现人潮拥挤的现象。

图1 景区道路空间分析

2.2.2 水体空间利用特征

该景区水体空间主要由莲花潭、醉翁潭、深秀湖组成(图2)。莲花潭临近主入口,置于主路北侧,以满塘莲花而出名,尤其在夏季莲花烂漫之时,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拍照、摄影。醉翁潭紧临次要道路,四周树林荫蔽,是景区中最有活力的空间之一。醉翁潭为游人提供了各种亲水活动空间:北侧设置了水上滚筒项目,吸引了众多家庭型游客与青年人群;潭水沿岸设置休息座椅与弧线形观景平台,结合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营造出生态、自然的休闲空间;潭尾西侧建有凉亭,近处设有喂鱼点,游客纷纷聚集于此,喂鱼、观赏、休憩、摄影,整体空间利用率与活力较高,但喂鱼点空间较小,且湖边无护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深秀湖位于景区西南侧,湖面设有九曲桥,与湖心亭相连,南、北侧分别建有水榭与明月清风楼。由于南、北侧滨水建筑闲置,且湖边娱乐项目设置过少,深秀湖游客量明显少于醉翁潭,整体活力值较低。傍晚,游客们聚集在九曲桥上观赏风景、拍照留影,也有游客坐在亭中演奏乐器,但整体停留时间较短。

图2 景区水体空间分析图

2.2.3 绿地空间利用特征

景区开放性的大型绿地空间较少,以幽香谷的大片绿地为主,其临近主入口,背靠崇山峻岭饰以潺潺溪流,成为了景区的“生态客厅”(图3)。近年,幽香谷经过了改造,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却大幅降低了空间活力。改造前,幽香谷是游客量最集中的景点空间,各年龄层游客聚集在大草坪上休憩、放风筝、野餐、打扑克、晒太阳、演奏乐器等,活力四射的绿地空间也对路过的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改造后,新建了硬质休憩空间如拼接木板和弧形木质长廊,游客的活动被限制于此。原先整片的休憩、游乐区域被划定为大面积的纯观赏区域和小面积休憩区域,游客们失去了对大草坪的使用权,削弱了游客活动的丰富性。此外,拼接木板直接搭建在草坪之上,四周无乔灌木遮蔽,又紧邻次要道路,私密度较低,中老年人鲜有光顾,多是青少年人群倾向于在此玩耍,其余则是在长廊中休憩,更多的游客则是顺着南北两侧的绿地空间道路穿过幽香谷,较少停留,整个空间略显冷清,活力不足。

图3 景区绿地空间分析图

2.2.4 建筑空间利用特征

该景区建筑空间主要包括各景点内的古建筑,如:醉翁亭、琅琊寺、无梁殿和景点外亭、阁空间及部分大型古建筑等,本文主要研究景点外的建筑空间。景点外亭、阁多布置在次要道路旁,密林之中或水体边缘区域,景点外大型古建筑则依傍主要道路、广场或水面而建。游客多停留在亭、阁中休憩、聚会、进食、打牌、下棋或观赏景物,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小。此外,山脚下亭、阁中游客数量明显多于山半腰与山顶亭、阁中的游客数量,且建筑周围绿植遮挡力较好或视野开阔,周边景色优美处的亭、阁中的游客数量多于其他处亭、阁中的游客数量,说明大部分游客倾向于在山脚下游览,在亭、阁中休憩的时候注重空间的私密性与周围的景色优美程度。景点外大型古建筑多留作商用,销售纪念品或食品,受建筑布置方位与销售内容未周全考虑游客需求的影响,整体客流量较少。位于深秀湖畔,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明月清风楼与水榭多年未投入使用,门锁紧闭,造成周边临水空间客流罕至,空间浪费,活力丧失(图4)。

高职项目式教学要围绕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应用的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每个项目(模块)、每个技术单元都有一个可量化考核的学习目标,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技能[1]。

2.2.5 广场空间利用特征

图4 景区建筑空间实景图

图5 景区广场空间实景图

该景区主要有醉翁亭景点前广场和深秀湖广场,二个广场(图5)。醉翁亭景点前广场紧临景区主要道路,平面呈矩形。广场西侧为开敞空间,树木稀疏,视野开阔,东侧种植树阵,树阵下布置了矩形围合型长凳,形成半开敞型空间。每逢夏季,广场东侧人声鼎沸,游人围合而坐,纷纷在树荫下纳凉,或促膝长谈,或打牌下棋,或补充食物,或冥神休憩,或观赏景物;广场西侧白天时段则人群稀少,多是游览期间顺路经过的游客,较少停留,傍晚时分随着气温下降光线缓和,游客量逐渐上升,游客在此打羽毛球、健身、散步、跳舞等。每到冬季,广场西侧的空间利用率则略高于东侧,游客更倾向于在无树荫遮挡的西侧沐浴暖阳,进行娱乐活动。

深秀湖广场位于深秀湖北侧,面积较小,是一个下沉式矩形广场,蔚然亭屹立于广场中央,广场东、北两侧由古建筑所围合,西接景区主要道路,南临深秀湖驳船港湾,形成半开敞空间,临港湾一侧设有石凳。由于此广场设置在一段较长上坡之后的下坡途中,成为游客休憩的好去处,爬完坡的游客们或聚集在蔚然亭中聊天、休息、打牌、下棋,或坐在临河的石凳边观赏风景、摄影写生。

2.3 游客行为活动类型及特征

根据行为活动目的性的差异,笔者将该景区游客的行为活动划分为观光游览、休闲体验、运动健身和主题实践四类。四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空间上也相互关联(表1)。

观光游览类活动包括参观建筑和欣赏风景,多集中在白天,观光常以团体结伴方式进行,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游客。所需空间多为大道、林中路、滨水步道、建筑空间。

休闲体验类活动包含了划船、戏水、打扑克、下棋、看书、演奏乐器、喂鱼、晒太阳、写书法、喝茶、水上娱乐项目等,多分布在白天,除看书、演奏乐器和书法外,其他活动多以团体形式进行。其中,戏水、水上娱乐项目多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划船、喂鱼多以儿童及中青年为主,其他活动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所需空间多为水体空间,开敞绿地、广场,半开敞亭廊等。

运动健身类活动包括散步、竞走、跑步、爬山、健身操、太极拳、跳绳等,分布在各个时间段,其中以早上6:00~8:00与晚上19:00以后为高峰期,多以个人形式进行。活动主体多以中老年为主,青年人其次,儿童最少。所需空间多为主要道路、开敞及铺装型空地。

3 景区公共空间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游客的行为活动是空间活力提升的源泉,也是构成其活力的根本因素。因而其空间活力提升应以促进行为活动发生为基础,优化承载活动的空间场所,丰富其活动内容,从而满足不同特征群体的需求。

3.1 观光游览类活动空间优化

在空间设计上:①丰富景观视觉效果。在植物配置与造景方面注重色彩搭配,根据季相变化选用不同植物,改善植物色彩单调、生态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景区高峰期在5~11月,配色设计时应着重添置夏、秋季色彩的植物。②优化空间游览序列。打破历史遗址间的分离模式,梳理城市记忆,以各类公共空间为“媒介”,串联历史遗址,营造高度连续的文化空间,并在“媒介”中加设文化“情节”,如将欧阳修生平事迹、作品及滁州历史人物传记等与雕塑、景观、亭阁、铺地等融合布置,重要路线处增设小型“故事型”景观墙。③营造晚间缤纷色彩。重要节点建筑在不破坏其外体的情况下加饰彩色灯光[8],形成视觉焦点;水体空间灯光布置则突出表现水中凉亭与驳岸,塑造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层次,形成优美的水中倒影,呈现生动的视觉效果。

在活动内容上,设置滁州历史文化周,沿主要路线进行历史人物、故事的表演及游行;开展深秀湖游船表演,主要涉及黄梅戏、花鼓戏、扬剧、淮剧等滁州民俗艺术,在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求的同时,弘扬滁州历史文化。

表1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游客行为类型分析表

3.2 休闲体验类活动空间优化

在空间设计上:①提升空间可参与性。增设趣味性景观小品、可参与性水景,并在绿地空间灌木丛中引入仿生萤火虫灯系统,营造萤火虫飞舞、闪烁的效果,调动游客多种知觉体验,激发游客与景观间、游客与游客间的互动,从而延长停留时间。②拓展休闲体验类活动空间。幽香谷绿地应适当增加自由使用区域,并种植耐踩踏的植被,搭配少量大型乔木,提供打扑克、下棋、看书、晒太阳等活动的空间场所。③完善相关设施。针对醉翁潭喂鱼点安全隐患问题,应增设硬质铺地,添置生态安全防护栏;在人流集中片区增设休憩与娱乐设施,营造良好交往空间。④恢复利用闲置空间。将闲置的深秀湖水榭改为餐饮兼表演场地,餐饮以滁州特色产品如滁菊茶、酥糖为主,表演内容融入传统滁州文化的话剧或相声表演,提供品茗、观演、赏景一体化服务。

在活动内容上,选取节假日的人流高峰期,利用节日特色,结合景区布局与景观特点,组织丰富多彩且互动、参与性较高的节日活动。如在元宵节举办琅琊山灯会,悬挂五彩花灯,沿着景区主要道路进行踩高跷、扭秧歌、舞龙等游行表演,引导游客前往醉翁亭景点前广场参与猜灯谜活动,在深秀湖畔观赏节日表演,最终至琅琊寺祈福、系丝带,通过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丰富游客的活动内容。

3.3 运动健身类活动空间优化

在空间设计上:①提供体能供给。沿着此类活动的主要路线分段布置小型“体力补给站”,销售运动饮料、食品等,及时为运动型游客们补充体能。②增添路灯设施。在次要道路与上、下山主要路线上排布路灯,以缓解主路上人潮拥挤,增加运动路线选择,也给喜爱夜爬琅琊山的健身爱好者提供安全保障。③增加独立场地。适当增加小型硬质铺装场地,且周围布以半遮挡性绿植,以满足健身操、太极拳、舞剑等活动对环境安静、隐蔽的要求。

在活动内容上,定期举行运动赛事,选取对设施要求较低的拔河、踢毽子、跳绳、跑步、爬山等项目。对于跑步项目,除了正常模式,同时推出创新形式的荧光跑、圣诞跑、古装跑等,吸引更多青年人群的加入。

3.4 主体实践类活动空间优化

在空间设计上:①打造艺术交流场所。将一些闲置的大型建筑或亭阁如清风明月楼,打造成为以书法、摄影、绘画为主的文化艺术交流场地,诗书为伴,衬以美景,令游客心之神往[9]。②划分多层次空间。运用植物、水体、景观小品等,结合高差设置,将部分大型场地合理划分出多层次的小型空间,周围种植绿植以提高局部空间的私密性,放置休憩木凳,营造适宜写生、约会的角落空间。③创建浪漫“爱情角”。利用幽香谷开敞的空间优势,选取长廊旁的大型乔木作为爱情树,鼓励情侣在此许愿系丝带,并以长廊为基地,开设相亲角,定期悬挂相亲信息,激发更多青年男女进入景区。

在活动内容上,举办围绕景区美景、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书法、摄影与绘画大赛;定期邀请知名艺术家于清风明月楼或其他空闲场地举办艺术讲座或交流会;开展以相亲为主题的“一日情侣”“默契考验”等活动。

4 结语

风景名胜区具有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的条件优势,空间活力的提升和营造是其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度量景区公共空间优劣性的重要标尺。游客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游客的行为活动是空间活力提升的源泉,也是构成其活力的根本因素。环境良好且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能使游客产生共鸣,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与游览品质。研究游客的行为特征与需求导向是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和提升景区空间活力的突破点所在。对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在时节上,游客倾向于温度适宜的时期出游;在空间选择上,游客倾向于自然景色优良、设施齐全、有趣味性的场所。此外,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虽内容、特征存在差异,但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空间上也相互关联。基于此,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分别从空间设计与活动内容上提出优化策略,从而增强游客对场所空间的认同感,提升市民的归属感,激发空间活力,为风景名胜区的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策略支撑和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活力景区空间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空间是什么?
活力
创享空间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