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飞鸣 何政道/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淮安市为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主动作为,科学规划,通过立足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融合,做强特色优势农机产业富民平台,农机化转型升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推动农机化持续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要深入挖掘新潜能,开拓创新点,方能打破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保障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和农民稳定增收。
创新发展机制,坚持“四个转变”。淮安市农机部门聚力创新发展机制,坚持科技引领,加强产业融合,加快推动农机化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逐步由行政推动向市场主导方向转变。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做好农机化生产服务链条的延伸与拓展,以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依托,着力在精深加工、绿色环保和高产高效等方面做文章,在载体打造、产业培植和品牌建树等环节体现作为。二是逐步由区域突破向统筹兼顾方向转变。各县区深入分析与先进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切实查找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地区间发展差异。三是逐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变。各级农机部门在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上下真功夫,充分拉伸服务链条,着力实现农机合作社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四是逐步由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向全程方向全面转变。各级农机部门着力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地区前列。积极推进农机化全面发展,重点破解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
加强产业融合,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项目为王,做强特色优势农机产业富民平台。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全市“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把做强产业平台、壮大产业规模作为聚焦富民的重点去突破。二是坚持绿色先行,加快发展环保节约型农业机械。各级农机部门立足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绿色发展。在重点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水平的同时,大力实施高效植保产业化提升工程。三是坚持农机技术科技引领,着力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全面推进水稻育插秧提档升级的同时,积极拓展“互联网+农机”应用领域,切实加快农机化“接二连三”步伐。四是坚持机制创新,增强农机化事业发展新动能。在多元化争取政策项目支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大力激发新型主体活力。
农机发展提质增效要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为统领,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与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协作,实施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农机技术推广、规模作业推进、农机服务主体培育、智慧农机建设、农机人才培育、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机化公共服务提升等八大工程,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突破全面机械化瓶颈,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
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助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紧紧围绕提高农机服务的供给水平,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农机服务组织,通过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加快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经济便捷、专业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水产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服务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做好“接二连三”文章为重点,加强与二三产业对接。积极引导农机服务主体向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向产前、产后延伸,用机械化手段拉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装备创新研发等强机惠农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强技术推广,推动农机、农艺、农信融合,为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全程全面机械化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因地适宜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农创+电商”“农创+文旅”等模式,以品牌带动产业、产业助推创业,形成地标产品、合作社、农户与市场的多维互动,拓展增收渠道。
以选拔培育农机化人才传帮带为重点,促进现代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机化人才主要包括两类:农机科院院所及企业事业单位的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机维修保养网点的技术人员。农机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是新技术新机具研发推广传播的中坚力量,要注重提高其专业素养。而新型职业农民和维修保养网点的技术人员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力军,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农机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水稻机械化收割 陆 洋/摄
加快农机科技推广创新,促进农机服务转型升级。首先,要紧紧围绕“一项行动、两大工程”这条主线,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挖掘增产潜力、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其次,围绕“五区一园”建设,推进农机作业服务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培育园区农机经营主体,探索经营服务新模式,开展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效益。二是探索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园区推进“互联网+订单作业”、托管作业、承包作业等服务模式,扩展服务内容,打造一批服务品牌,示范带动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提档升级。三是打造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新高地。积极推进“互联网+推广”,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效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互动优势,通过开展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农机推广活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通道,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技术需求,让推广工作更及时、更精准,更加生动、有趣、有效,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加快推进管理改革创新,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农机部门要推进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要注重“四个融合”:一是注重农机农艺融合。以农业机械化引领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变革,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破解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难题,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潜能。二是注重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促进信息化智能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智能化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通过“互联网+农机”的途径着眼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效率效益,支持鼓励开展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三是注重农机化与适度规模经营融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引领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人才教育培训、农机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促使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劳动过程的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信息化。加快推进农机服务规模化,引导农机服务主体向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四是注重农机与基础建设融合。通过高产农田创建、土地平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地块宜机改造,机耕道建设,使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通过宜机化改造,成为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标准农田。
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压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主体的责任,严格履行农机安全执法、行政审批、驾驶考试、安全宣传、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应急管理等安全监管职责。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放管结合,积极推进拖拉机驾驶证、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两证合一”和新机免检。全面推行农机维修网点审批“先照后证”,突出便民利民。落实农机安全监理惠农政策。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鼓励地方财政对报废淘汰高能耗老旧农机具进行补贴。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加强“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监督检查,提升“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品牌效应。做好农机事故处理与应急演练,提高农机事故应急管理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组织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业机械安全使用和操作水平。强化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减少农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氛围。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创新研究,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检验项目,提高年检效率。
积极培育科技型农机服务人才,造就“机艺融合”的新型农机手。通过省部级农机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各种农机展会的学习机会,及时更新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把握农机化发展的时代脉搏,掌握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节奏,同时通过科研项目提升其综合能力。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技艺精的农机手,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秀代表。积极通过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技能状元大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为农机管理部门、企业、农机手等多方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致力于为农机生产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致力于拓展农机技能人才选拔的新途径、创新农机技能培训的新方式。通过展示新农机来发现新农人,强化“机艺融合”,培养造就一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