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用药规律

2020-05-23 05:14李佳宋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4期
关键词:补气处方中医药

李佳,宋朝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7 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2.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 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 引言

我国2 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2013 年公布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35.7%,对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无统一认识,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但认为其与家族遗传性及个体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的这一观点目前被多数医家所认可;而关于影响糖尿病前期转归的因素,多数认为与胰岛素、肠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瘦素、胰淀素等多种胃肠激素及全身脂代谢、糖代谢等各系统的代谢异常改变有关,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学主张首先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对于干预效果不明显者,可适当配合药物,但无明确指南推荐,中医药有多靶点作用模式,在治疗糖尿病前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因辨证特点使中医处方灵活多变,药物剂量难以把握,给临床用药及经验传承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其组方规律,发掘新处方,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1985-2018 年)所收录期刊:在中国知网检索模块,点击高级搜索按钮,以糖尿病前期、糖代谢紊乱为主题,检索从1985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与“糖尿病前期”相关文献。

1.2 分析平台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该平台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3 方药纳入标准

选取有关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相关文献;且中药处方中药物组成及剂量明确;临床研究或试验。

1.4 排除标准

综述类文献;方剂组成或剂量介绍不明确者;动物实验;少数民族医药诊治;外用、针灸、灌肠、穴位贴敷等治疗;胶囊或液体等制剂;理论探讨等。

1.5 筛选结果及规范用语

在检索所得3377 篇文献中共筛选出符合条件文献共68 篇。中药参考《中国药典》(2010 版),将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夜交藤统一为首乌藤;川断统一为续断。

1.6 数据录入及核对

将检索收集到的符合条件处方药物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在录入完毕后,由两人再次将收集到的处方与录入数据进行校对,以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及完善性。

1.7 数据挖掘与分析

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页面中进入“方剂分析”模块,对录入的方药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为: 提取出录入系统中的治疗糖尿病前期的全部方药,通过“频次统计”、“用药模式”、“组方规律”、“规则分析”、“新方分析”等模块功能分析用药规律,得到结果并发现潜在的新组方。

2 分析结果

2.1 所得方药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处方101 首,纳入药物148 味,合计1021 次。

2.2 用药频次分析

处方中药物频次≥20 次的药物共有12 味,见表1。

表1 糖尿病前期中药物频次统计情况(≥20)

2.3 性味、归经分析

(1) 中药四气分析结果:如下图1 所示,101 例处方中所涉及的中药四气按所占比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温348(36.14%),寒314(32.61%),平207(21.5%),凉82(8.52%),热12(1.25%)。

图1 使用中药在四气中所占比重统计

五味分析结果:如下图2 所示,101 例处方中五味各自占比情 况 为:甘565(37.02%),苦504(33.03%),辛331(21.69%),酸73(4.78%),咸38(2.49%),涩15(0.98%)。

图2

药物归经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101 例处方中中药归经占比前六位的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肾经。

表2 中药归经分析统计表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规律分析

2.4.1 表3 显示,设定“支持度”为15,“置信度”设为0.6,点击“用药模式”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6 个,点击“规则分析”分析所得组合的规则。

表3 处方中频度≥ 15 的药物组合情况

2.4.2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将相关度设置为5,惩罚度设置为2,进行聚类分析,演化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6 个(见表4),进而在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聚合生成新处方3 个(见表5)。

表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处方药物核心组合

表5 基于嫡层次聚类新处方

图3 新方药物组合关联网络图

3 分析及讨论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在我国发病率高达35.7%,且呈逐年升高趋势,现代医学界对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多数认为其与遗传敏感性及环境等因素有关[2]。西医学治疗经饮食、运动控制不佳的患者时,通常加用口服药物以达降糖效果,但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处,同时药物毒副作用给患者的损伤不可忽视。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为“脾瘅”范畴之中,《素问·奇病论》中记载:“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明确阐述了由正常肥胖状态到糖代谢紊乱,再由糖代谢紊乱进展而成糖尿病病理状态的过程。随着众学者不断地研究,对于此病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大多医家认为脾瘅属“本虚标实”[3]之证,本虚在于脾、肝、肾三脏,标实在于虚热内生,伤津耗液,久滞成瘀、痰等实邪。

表1 分析药物频次可知,治疗脾瘅用药多从“内热”、“脾虚”入手,补气药中黄芪、山药、白术用药频次高,清热药中黄连、葛根、生地等用药频率较高。黄芪为补气之要药,《药性赋》谓其可“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现代药理表明黄芪[4]不仅具有补气升阳,固表利水之功,还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茯苓为性平味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故即可祛邪,又可扶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主治脾虚、痰饮等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5]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护肝、降血糖、增强心肌收缩力等功效。从表1 中发现,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多为健脾利湿,清泻内热之品。

通过基本信息中的性味、归经分析得出,药物归经多为脾经,药性偏为苦甘辛的运用,涩味最少。《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藏精于脾”,又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气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之运化正常对机体功能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内经》中言“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故五味中注重辛苦甘的运用,既能散邪实,又可益正气。甘味药主要归脾经,可以得出脾瘅病位主要在脾脏,与肺密切相关。

据表3 常用药对组合可得到频率前三的为葛根-黄芪、陈皮-茯苓、黄芪-茯苓,由此可分析可知脾瘅用药多以清热利湿、补气健脾为重,以达到湿热除则脾气旺,脾气旺则湿热无由所生之目的。此也符合《素问·奇病论》中关于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观念。梁晓春[6]等认为脾瘅“责之湿热”,提出治疗以清热健脾祛湿为主;施今墨老先生提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综合上述医家之观点不难发现,本病综述本虚标实,多数医家治疗多从脾虚出发,兼以清热、利湿、化痰、祛瘀等。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分析,得到治疗脾瘅的3 个新处方。新方一:具有燥湿化痰,补气清热之功效,可用于脾虚湿滞兼痰热之证;新方二:具有补气滋阴,清热凉血之功,“阳化气,阴成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予黄芪、陈皮等补阳气以滋阴,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新方三多为活血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辅以补气清肺润燥之品,气行则血行,气顺则瘀渐消,适用于气虚内热兼血瘀之证。总之,3 个新处方药味虽简,组方偏奇,但充分的体现了脾瘅病的病因病机,即:脾气亏虚、阴虚燥热、脾虚痰瘀内阻致津液运化失常,久之成痰、瘀等实邪,导致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同时也进一步提示脾瘅治疗时不可一味进补,应当清补双顾,补而不滞,使中气得健,阴津自生,内热得消。

综上所述,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具有多样性和相似性,本文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了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用药规律,同时分析得到了治疗此病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但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医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承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猜你喜欢
补气处方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人间处方
SF?6气瓶加热服的研制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