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何妨“俗”点

2020-05-22 10:33张春燕
成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德德育课堂教学

张春燕

摘 要:道德教学的过程中要善用“俗人”、“俗事”, “俗理”,以克服道德的“高、大、上”,使德育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俗”的一面,从而认同美德,相信美德,并能学以致用,持之以恒。

关键词:德育;美德;俗;课堂教学

一提道德很多人就会想到“高尚”、“奉献”这类词。而“高尚”、“奉献”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难以企及的,难以做到,更是难以坚持的。因此,很多学生会认为道德是完美的,是理想化的,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伟人,是高高在上的。这样的观点也为学生拒绝道德提供了又一个依据。在道德教学上想让学生不拒绝道德,就有必要来淡化道德的“高、大、上”。因此,讲道德何妨“俗气”点。也就是说,在道德教学的过程中,要克服道德的“高、大、上”,必须让道德接地气,使学生明白道德也存在于“俗”人、“俗”事中,我们“俗”人也是可以办到、做到人的(当然这里的“俗”不是庸俗的俗)。以下是本人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 用“俗气”的理由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选择美德、坚持美德

品德的培养是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都要求做人要诚实、谦虚、宽容,有礼貌等等。客观上来讲,当一个人坚持做到诚实、谦虚、宽容、奉献等时,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但一个人能坚持这些美德仅仅因为这样高尚,因为这是父母的要求,是靠不住的,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选择美德,坚持美德,必须为其找到一个可靠并乐于接受的理由。即:高尚道德其实对自己是最有益的!这一理由看起来就有点俗气了。不过,虽然俗气,但较接地气,而且这一理由也是一个人经历了迷茫,遇到了诱惑时,最能说服自己坚持美德的一个理由了。比如在讲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规范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诚实?有学生立即说:诚实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再问诚实是否经常受到考验,有时是难以坚持呢?对于这一问题,在课堂上我向学生着重强调:理性地认识到诚实对自己最有利,从而选择诚实是最能坚持的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虽然显得不那么高尚,但它很稳固,也很真诚!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愿意接受。

再比如在为什么要有谦虚的态度时,我引用富兰克林的观点:由于当我谦虚地提出了我的见解,这些意见反而容易为人接受,更少引起人们的反驳。我的意见之所以为人重视,我之所以在议会有那么大的影响,我想这主要归功于这谦虚的习惯。

既然谦虚这么有利,那我们是否要选择谦虚。我想学生也会做出选择的。同样,在讲为什么要有礼貌这一美德时,我也是结合问路的例子,向学生分析有礼貌對我们自己的好处。其实还有奉献、公正、宽容等美德都可以用上这一俗气的理由来说服学生去坚持。

2 用“俗事” 告诉学生道德存在于日常“俗事”中,道德要求是“俗人”也可以做到的

很多时候,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离的很远,结果导致学生认为此知识与我无关,或离我还很遥远。说实在的,道德的很多要求我自己都没法做到,而课堂上却必须告诉学生应该去做。这种情况让人感到无奈。为了避免这种无奈的局面,课堂上我就想方设法将高尚的道德往日常生活中的“俗事”上套。

当然,这具体的做法不仅仅是把道德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分析高尚道德行为背后中的俗气一面。比如去讲道德养成中的“学习职业榜样”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就举到雷锋的例子,当时我问学生:雷锋,我们学得了?有的同学沉默,有的摇头。我告诉学生,不要被“模范”两个字吓倒。事实上雷锋也是一个平凡的人,然后我就从雷锋的身高、相貌、军事能力等方面介绍。最后还强调雷锋做的好事中,其实大多数是小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平时同学们做的不以为然的小好事(如让座、扶小孩、捡废纸等),其实就已经是在向雷锋学习了。所以,雷锋离我们不遥远。不仅仅是雷锋,每位道德模范都有其平凡的一面,只有平凡,才能接近老百姓,才能为老百姓服务,只有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人,才配当道德模范。而老百姓的事大多里俗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模范首先是凡人,是俗人,高尚正是在在于平凡的俗人、俗事中。事实上,道德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德行为就存在于我们日常俗事中,如排个队,让个座,讲礼貌,讲卫生,不迟到,不旷课等等都是道的行为。总之,课堂上,说理、举例尽可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俗”。

3 符合人性的“俗”不是不道德的,完美的、纯粹道德是一种病态

德育课教学中,经常会运用到一些关于奉献、牺牲的例子,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到这一类的例子时,只是通过相关人物奉献、牺牲的高尚来简单地进行说教就容易陷入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伪道德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是对道德完美的追求,是超越现实的一种伪善。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社会现实是复杂的,如果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求自己一定要诚实、要守信、要善良,不允许有一点瑕疵。这种要求会使人过于苛求,长此这样会使人陷入强迫症的病态之中。而这种强迫症也会使人对自己、对他人失去了宽容这一美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陷入这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伪道德中。

当讲到“的哥”曹玉长(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明礼诚信的内容)时, 我问学生:如果是你捡到一大笔钱时,你会想占为己有吗?如果想了是不是就是不道德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人都私欲,凡是人都有这一“俗气”,但当良知遇到私欲时,经过一翻挣扎后, 最终良知战胜了私欲,就是在讲道德,也是真正的善。因为良知与私欲的斗争过程,挣扎过程正是人性的体现。面对诱惑,连想都不想,就能抵制,这样的纯粹的道德,完美的道德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高不可攀的,对于我们普通的“俗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如果对学生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种伪善 ,是一种伪道德。这只能使学生更不相信道德,更抵制道德。而且过于追求道德完美,就像过于讲究卫生一样,会陷入一种“洁癖”。而“洁癖”已经是一种心理病态了。这就和我们德育的目的背到而驰了。

总之,要想让学生认同美德,相信美德,并能学以致用,持之以恒,在教学过程中何妨多讲“俗人”、“俗事”,多分析“俗理”。

猜你喜欢
美德德育课堂教学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