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春花
摘 要:在世界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承载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土地上开辟出了“中国模式”之路。经过近70年探索、总结、升华的中国模式已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模式形成的国际形势倒逼下的外因,与国内主动选择下的内因。
关键词:中国模式;历史进程;形成原因
“中国模式”又被称作“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有人说“中国模式”是在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应该用“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词来代替。但今天我们大大方方地向外界说我们的“中国模式”,因为既然它已经存在,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现象中,它都已经具备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就不应该去故意忽略它。正如肖贵清教授所说“当前我们不应采取消极回避和否定的态度,不能一味排斥这一提法,否则会丧失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应当对国外学者热议的中国模式问题给予正面回应,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模式给予科学解读,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1]回顾中国模式走过的艰辛历程,探析中国模式的形成之因,是一种对中国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历史启示,对探索中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義。
关于中国模式,学术界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形成时间、基本内容等都有不同的看法,普遍认为中国模式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的,是一个包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要素在内的体系。不管中国模式中的国民经济、民本政治、社稷体制等如何发展变化,笔者认为谈中国模式中的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百年奋斗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因此,我们也必须要回答的这两个基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中国模式,我们为什么会坚持中国模式,也必须回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去找寻答案。回顾历史,我们清晰的记得,中国模式是在资本主义侵略下的被动“试错”中孕育的,再看今朝,我们清楚看到,中国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的结合中,人民主动的选择下诞生的。
一、外因——资本主义侵略下的被动试错
(一)传统模式的失败
18世纪中叶以来,在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中,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商业与航海业助力资本主义开始了全球扩张。于是,“资产阶级,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也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2]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让一直活在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君王、朝臣、百姓都从梦中醒来。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模式,把眼光投向逐渐强大的西方。
传统的中国模式,主要内容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专制体制,是鼓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的经济体制、是用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进行思想统治的传统思想体制,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式的外交模式。这些传统的模式在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已不再坚不可摧,迫使上层统治者探索自救之路。首先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器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统治,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的惨败就足以说明地主阶级通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挽救传统模式的自救之路是行不通的。到了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想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改变传统模式中的专制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还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但结局依旧是惨淡的,变法运动只维持了100多天,因此才被称之为“百日维新运动”。这场企图改变传统模式的变法运动,没有撼动传统模式的根基,昙花一现,就此失败。1901年,终于传统模式的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企图设内阁,施新政做最后的挣扎,但“清末新政”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分权,实权依然在慈禧这个大家长手中,最终也无疾而终。此后的中国人意识到,通过学习技术,改变制度来挽救濒临破产的旧模式不仅不能救国,反而加重了社会的负担,推翻传统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新兴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运动实现了这个目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等都向地主阶级有妥协,没有从根本上剔除传统模式的弊端。以至于出现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传统模式下,国人为反抗资本主义侵略而被迫选择的“自救之路”、“变法之路”、“革命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切都证明了坚持传统模式,挽救不了我们的民族危机,更无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于是,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手中,工人阶级肩负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
(二)苏联模式的破产
在资产阶级试图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建造一个他们理想的世界时,俄国这个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开辟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世界。让饱受资本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并且因为这个唯一的希望点燃了工人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火把。在俄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们缺乏经验与经济实力而不得不“一切均借俄助”,在国情判断上认为中国与俄国都是农业大国,国情相似,自然而然选择“一切以俄为师”。杨奎松在分析早期共产党人的心理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时,说“历史本身并没有为中国提供足够的实行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条件与理论条件,然而时代和环境客观上却促使着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们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毗邻俄国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及其援助,无疑大大地满足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在精神方面与物质方面的需要。”[3]进一步说明当时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以俄为师”其实是形势所逼,局势所迫。在接下来的革命进程中,共产党一味地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盲目效仿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中国的革命道路屡遭挫折。以俄为师的革命模式是一种僵化、教条化的革命模式。在它走不通的情形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后,做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决定。因此可以说,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一次次“试错”与失败中探索出来的,革命的成功离不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但若是背离了这一“模式”,革命就会面临和先前革命同样的命运。虽然中国革命模式与俄国的革命模式分道扬镳,但是革命的胜利也得益于俄国的帮助。
革命成功之时,面临的是世界已形成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局面,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本身的阶级利益、共产国际的国际援助、国际联合的观念,以及中国革命与苏联之间的千丝万缕,中国不可避免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不免要借鉴苏联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苏联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误把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当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中国大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间甚至“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高度集权,思想上的单一化与苏联模式如出一辙,都是从社会主义外在特征来抓,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解放发展生产力。但从1978年开始,中国与苏联的命运走向完全不同,苏联模式在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下一步步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走向了“解体”破产的绝路。而中国却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从而形成了不断发展的中国模式。
二、内因——改革开放中的主动选择
中国模式在资本主义的倒逼下,在国人尝试了挽救传统模式和模仿苏联模式都已失败的结局中终于诞生。战争与革命时代,中国人在19世纪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20世纪的苏联与美国身上交了高昂的“学费”,毋庸置疑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经验与知识,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里,中国逐渐拥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本领,能不能主动选择和正确选择自己的路呢?中国模式给了解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先从思想领域里打头阵,恢复高考,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为中国人民自觉开启主动选择的历史大剧拉开了序幕。紧接着就要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重难题——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回答这个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4]于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到今天的决定作用,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的能动性处理,它决不是西方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之中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它也决不是苏联的“国家主义”,计划与市场两只手协同施力,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治领域,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的政治体制。这个政治体系是由四个支柱构成“(1)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2)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3)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4)独特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笔者称这个体系为‘民本政治模式。”[5]中国的国民经济模式作为支撑,“民本政治”模式作为保障,形成了以民为先,以和为美的社稷体制。不仅在国内的改革上体现出中国模式独特的魅力,在国外的国际外交上同样展现出中国模式的自主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毅然决然地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6]一步一步建立起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形成了以中国利益为中心,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外交模式。
在4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主动选择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中国模式的成功,充分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被动“试错”下的外因与主动选择下的内因紧密联系,主动选择是源于我们外因被动“试错”的结果。被动选择中也有我们自主选择的因素在其中。中国模式的出现是被动与主动的辩证统一,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结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都无法形成现在的中国模式。总结归纳中国模式形成的原因,就是在探究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模式,现在为什么要坚持中国模式。因此说来,今天我们更应该坚定对中国模式的自信,在历史的具体实践中解决中国模式出现的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中國模式。
[参考文献]
[1]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1):5.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31.
[3]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3):373.
[5]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6.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新华社,2018-12-18.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