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晖 钟文乐 王中华 谢华永
摘 要:通过前期研究搭建高职院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挖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努力找出解决对策,并对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景进行展望,为更好地帮助贫困学子成人成才提供助力。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问题;前景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学生资助工作。面对这一重要课程,对于当下高职院校即是强调党委对资助工作的领导、统筹和执行,重视现今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脚踏实地地解决。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新时期资助工作的前进方向,自身优点可以很好体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型资助工作也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和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集中精力来解决,下面分析一下[1]:
1、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理论问题
发展型资助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依据资助工作的本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新型资助理念,它健全了国家的资助体系,更加强调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从而更适用于当下的高职院校实际。但由于理念出现较晚,很多高校都是边摸索边总结,从而造成理论的先天不足,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地方实际随之改变,以形成更贴合工作的理念,才能真正应用PDCA循环,不断推进理论更新、完善。
2、发展型资助工作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牵涉面广,空间跨度更大,时间跨度更长,评审过程教之以往更加复杂和系统,需要固定工作人员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处理相关数据、资料、信息,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专业队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学生人员、辅导员甚至班主任兼职资助工作,存在责任心不够,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问题,稳定性和专业性都不强,使得新式发展型资助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根本无法实现最初目标和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从政策上、体制上、经济上给予倾斜,对队伍的选聘和成长必须有充分的机制保障,以促进学生资助队伍良性发展[2]。
3、发展型资助的来源单一
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定位问题,很多产生一些杰出企业校友或者从事高技术、高薪水行业的领导,并且由于社会群体的认知问题,社会资助和捐赠普遍很少。发展型资助工作属于高新资助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其本质性质,院校内“奖、助、学、贷”功能的实现主要依托于政府,很难覆盖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同时也很难在学生家庭发生突发情况时给予及时和额外的经济帮扶。在这种情况之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挖掘社会关系和校友资源,积极鼓励政府支持和提倡企业捐助,努力扩大学生受助面,真正为每个贫困学子提供必要经济帮助,促进其成才成长。
4、认定工作复杂化、精确化
精确在很多时候与简单适用对立,由于发展型资助工作的内在因素,必然使得在认定阶段对贫困学生认定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人上报情况,还得结合生源地调查、同学座谈、老师调研等手段充分考虑是否符合,这在很大程度将工作复杂化,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对从事资助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专门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指标如何实现,是否可以原原本本实现,都必将影响最终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在上面一点队伍建设中,如果没有制度保障,没有专门人员和必要充分的办公设施条件,此项工作根本无法真正实现[3]。
5、管理过程的跨度太大
对于发展型资助工作而言,工作是长期开展,可持续发展,可随时变动并实时管理的。这种长时间的跨度,对于工作的精细、准确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工作中既要记录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情况并加以整理和反馈,又要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励志、心理辅导等教育。这种模式的管理,最根本就在于以上数据的采集,没有完毕、准备、丰富数据支撑,分析、总结就沦为空谈,对贫困生发展的支撑也会削弱。高职院校必须集中计算机、软件专门人员与资助工作者一同开发管理平台或软件,将复杂工作分解到平时,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来辅助开展资助过程管理工作,从而让论断更加有科学性,让优秀的学生更快成长[4],同时筛选出不符合的学生,淘汰出资助对象群。
二、高职院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发展前景美好,主要有如下几点:
1、资助工作进入发展型的必然性,体现出资助工作的育人性
新时期的资助工作早已从单纯的物质帮扶转变为物质、精神、心理等全方面的关心学生成长,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经历、成长需求,这比较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需求满足之后,人变追求更高一层的安全需求,这种需求会成为驱使行动的根源。当下,国家政策资源相对充足,个体资助金额能够满足正常生活、学习,绝大多数贫困生可以覆盖,这种情况下,资助工作从原始的经济帮扶必然要进化入发展帮扶。先进入发展型资助帮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上先人一步,这种领先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理论,再探索,再完善……长此以往,能够真正满足贫困生自我能力的提升,自我需要的实现,充分体现出资助工作的育人性[5]。
2、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更容易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型资助工作,着力于育人,侧重在过程,充分依托课堂教育和课外相关文化教育,通过在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励志教育四大主题下的讲座、电影、征文、各类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树立上述意识。做好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让优秀骨干教师走上讲台,让年轻朝气的辅导员老师走進生活,讲好专业基础课、心理辅导课、就业创业课、思想政治课,通过课程的渗透,如春雨润物,塑造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可以让更多贫困生“自食其力”
高职院校资助类别主体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优秀奖学金、福彩社会资助”,各企业奖学金、各校友会奖学金等,对于不同类别的受资助学生分层管理,区别引导。充分挖掘校内可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撰写“阳光成才计划”,依托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管理平台,推荐适合的学生到各助理岗位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成绩优异、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学生会脱颖而出,他们可以担任辅导员助理、学工办秘书、团委工作人员等职务,协助相关教师开展一系列工作。这种模式的应用,会使得学生的收获更有成就感,在工作中成长,在工作中进步,在工作中受益,从受助人向帮助人转变,更重要的是塑造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工作铸人,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水平,早日“自食其力”[6]。
4、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更好为学生就业筑梦
资助育人的目的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必然走向社会,服务于国家。在其成长过程中,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给予学生经济、精神、心理上帮助,促进其成长。在四大主题教育的氛围中,促其“自力更生”的引领下,早已早日成熟,他们会有学习的动力、工作的热情、坚强的品质与高尚的情操,满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投入社会工作,更容易在社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持续推进与改变,必然会使得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高职院校“全员参与、立体育人”的工作理念必然会更好地为学生就业筑梦。
[参考文献]
[1]陈媛.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9(02):200-202.
[2]尹莲花,尹卫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39.
[3]姜旭萍.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进资助工作深入发展——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汇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11-116.
[4]张瑶,曹建新,樊建,樊志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新维度:发展型资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263-264.
[5]赵建军.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全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综述[J].教育财会研究,2005(02):3-7.
[6]何新婷.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 (02):154-15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指导项目《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FYHLX041)
(作者單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