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浅析

2020-05-22 12:52马晓亮陈萍陈超
山东青年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创新

马晓亮 陈萍 陈超

摘 要:高等中医药院校设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对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改进。本文从完善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建立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探析,提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客观实际,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基本纲领的重要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立场、增强信心、凝聚力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该课的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面。

1 现阶段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上不够重视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必修课。但是自从设立该课以来,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并不重视。大多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并不重要;甚至与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该课学分少、学时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没有对其投入较多精力的必要等等。这种在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诸多方面缺乏所需要的支持和投入,从而使该课程在教学与管理上被边缘化的现象一直存在。

1.2 不规范的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的学期没有按照规定正常开设该课程;部分学校存在着克扣学时的情况;课程时间多是晚上或非工作日的八小时以外时间;班型大,上课人数多,会影响上课效果和学生听课的效果等等情况。教学过程也显得过于随意,缺少规范有效的管理。

1.3 教学内容参差不齐

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较快,“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换才能具有时效性,对于确定内容具有一些难度,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像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使用固定教材。这就造成了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1.4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多数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方法上比较单调。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课堂往往气氛沉闷,缺乏激情,新鲜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境下也变得索然无味,不能很好的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也就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导致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渐渐就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打击。

1.5  薄弱的师资力量

目前现有的师资队伍难以满足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需要,是该课程发展不足的表现之一。尽管各高校基本都拥有大量的师资团队,但在认识、管理方面上的问题,使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也不够专业,情况复杂,稳定性不够,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2 高等中医药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应倡导规范性,注重实效性,具有创新性。规范的教学模式、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形势观的教育,进行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等有着重要意义。若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真正作用,让大学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必须注意避免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充分体现其政治性的特征。在发挥传统教育教学优势的同时,勇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地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浓厚的人文属性,不仅仅是仁术,也是鲜活的德育教材。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注重发挥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色优势,将以文化人的育人观,徳术并重的治学观,传承创新的发展观,以及基于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总结,系统体现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环节,并将其文化价值精髓深深融入到大学精神培育的全过程之中。

3 高等中醫药院校“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3.1 高度重视,完善管理体制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划拨专项建设经费,充实师资力量,不断完善工作条件。强化“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专门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堂教学、组织形势报告、布置网络学习、编选教材和辅导材料、负责影视播放及安排考试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和各学院配合相关工作。“形势与政策”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建设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不仅在学时上做到政策要求的“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而且其学术地位有也应该得到高度的认可,其建设经费的投入绝不能低于其他必修课程。

3.2 精心选题,专题专教

紧紧围绕“四个正确认识”,主题鲜明,实行专题模块化教学,精心选题,充分展现先进的教学模式、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着力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由一般方法论的掌握上升到具体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与认识把握规律上来。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模块进行教学:(1)全面从严治党;(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3)港澳台工作;(4)国际形势与政策。结合中医院校的特点,还可以辅助讲解如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择业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以及省情教育等。通过专题、模块化形式,讲解形势与政策的理论体系,国际国内形势,研读党和国家内政外交国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包括政治、经济、文教、生态环境、港澳台事务、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努力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事、心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点面结合”

通过“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小班讨论”,联系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调动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形势与政策”课“进头脑”。注重“大班授课”专题教学与“小班讨论”内容相衔接、相匹配,按照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讨论提纲等,以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4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巩固教学成果

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重视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及时收集,进行调研对,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作为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相关工作的依据,从而形成教学与管理的积极互动。

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常对学生的思想波动的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通过发放、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报告等形式关注重点问题,对现有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上好“形势与政策”这门课。

三是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依托学生党团和群团组织,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专家讲座、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党团学习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对时事政策的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把握力,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出最大作用。

四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好互动。组织学生就一些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使他们认识到应该怎样更客观、更成熟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报纸、互联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研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5  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合理设计教育的内容

因为国内外的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具有动态性。一定要紧密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形势的变化,在授课内容方面必须明确国际局势、国家形势、地域现状以及学校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在强调价值导向性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强化教书育人功能,进行合理管理,正确指引,在素质、能力、知识的三维目标中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实现形势政策课的教育价值。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认真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的找到学生的思想兴奋点和课程的切入点,从微观的层面切入课程,中观层面挖掘内容,从而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的目的。

3.6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教学体系

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大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努力拓宽教育途径,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拓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3.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团队

精选优秀师资,精心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对形势政策课程建设和教学有高度责使命感、责任感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双双过硬的教研团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优劣与否。

首先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是功底厚、视野广、常学常新、稳定扎实、聚焦课堂的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本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建设的主攻方向;二是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学校和地方党政领导、先进模范人物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实践经驗,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水平。

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涉及面广,范围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创新应变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常态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常态化的知识更新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建设便尤为必要。作为校方既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较高水平的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培训,又要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辅导,同时加强同水平高校、兄弟院校间“形势与政策”课的交流与合作。校方要为教师学习、成长、进步创造条件,要为教学资料储备做足功课,使教师开阔眼界,更新知识,增长学识,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3.8  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应重点体现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重大理论热点、重大热点领域和热点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方向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对一些社会问题、网络舆情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在考核中要着重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师生讨论、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报告、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综合计分,统筹考核。就期末考试的命题方向而言可突出知识点的考核。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资源,借助网络与移动端,深度挖掘课程潜力,进行网络考核,推动使用慕课、雨课堂等终端设备实现考核日常化。积极进行数据沉淀与收集整理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在现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凝聚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理想信念的堤坝,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既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教研室层面都应该高度重视,把握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力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课程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学深悟透、入脑入心。真正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增进对国家大事的了解,明辨是非,正本清源。更要达成教学目的,真正锻造出勇立時代潮头,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2010.0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社,2016.12.08.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11.

[5]冯达成.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改革创新[J].高教论坛,2005(06).

[6]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书育人,2006(2).

[7]侯慧君 . 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J].沈阳干部学刊,2007(4).

[8]施节敏,孙兰友 .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 3 ).

[9]舒桂珍,余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方芳.强化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2(S1).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