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辉
这个春节,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对鼠年的憧憬,不断滚动的疫情播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那么,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有人说,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来,人类发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都曾夺走许多人的生命。这些直径为10-300纳米的微生物,在人们不经意间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侵,其表现形式可能是一个喷嚏,也可能是一次身体接触。
“病毒会不断‘进军各种宿主,这个宿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细菌,可以是一个细胞,也可以是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体。”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仇子龙说。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没法繁殖。
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但是它更狡猾、诡异。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说,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如潜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无症状患者也有感染性,某些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持续排毒时间较长,等等,都是其狡猾、诡异之处。
在林炳亮看来,这次疫情发展的速度如此快,传播能力如此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人们对这种新疾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导致疫情扩散;二是新冠肺炎存在潜伏期感染和无(轻)症状感染患者,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容易漏诊;三是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的疾病,人们普遍对它没有免疫力,导致它在流行初期“所向披靡”。
一种病毒要想人侵人的体内,要突破“重重防线”,而人体也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然后“奋起反抗”——这就是人体的免疫机制。
“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说。人类的呼吸系统尽管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但从头到尾有多个环节,均部署免疫细胞“重兵把守”,防御病毒入侵。据他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體时,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人体咽喉部后,将进一步蔓延至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不过,这些病毒进入肺泡的每一步,都会遭到免疫细胞的“防御”和“监视”。
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这些纤毛表面还有能够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当然,咳出的痰上,也就沾着不少病毒颗粒。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入侵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黄波说,如此一来,一整套环节中的免疫细胞都会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一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这也是为什么感染病毒后,人类会有发热症状,并且成为验证是否感染的一个关键指标。此外,病毒入侵肺泡后,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其释放的死亡物质还会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引发更强的发热反应,具体表现就是持续高热。“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黄波说。
除了发热症状.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部分病人,还出现了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黄波说,这是由于咽喉与食道相连,部分病毒可能通过咽喉进入食道、胃、肠,通过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及激活肠道免疫反应,产生相关症状。
那么,为什么感染者会有不同的反应症状?答案在于每个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有强有弱。
黄波说:“人的症状轻重,也和入侵的病毒量有关。当病毒短时间内大量入侵机体时,即使是健壮的年轻人,其机体免疫系统也可能没法控制住全部的病毒。”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11日,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