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百子湾路支行 北京 100023)
中国在全球各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中国GDP实际增速达到6.6%。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仍无法忽视债务融资的重要影响,经济杠杆率也伴随着经济体的发展在不断攀升,扩张的债务规模对经发展的促进效率逐渐减弱。2018年,包括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达到243.7%,较2017年下降0.3%。但由于自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杠杆率的快速攀升,且表现为绝对值水平较高,不断追赶世界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
杠杆率的测算分为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两者具有一定联系但仍存在区别差异。微观杠杆率主要表现为微观经济体的负债规模与资产规模的比值。负债规模代表债务存量与债务结构,反映微观经济体的债务压力。资产规模代表可计量的经济资源,反映微观经济体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
目前各机构组织和相关学者对于宏观杠杆率的测算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其指标的内在关系波动方向一致。例如:在扩张货币政策角度下,货币供应量、债务规模与社会融资规模的波动方向一致。三种测算方法如下:
(1)学者马骏、宋国青等指出中国经济体的主要融资方式为间接融资,而银行是中国融资活动的重要提供者,那么一定程度上,可认为广义货币量(M2)代表这我国的社会总债务量,即经济宏观杠杆率可表示为:
(2)国际货币组织主张采用社会融资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测算经济宏观杠杆率。与广义货币量(M2)相对应,社会融资规模是中国经济体体的宏观调控指标,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部门从金融部门获取的全部资金总额”,反映实体经济部分从金融部门获取的贷款。
(3)李杨、马建堂等学者主张采用债务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测算杠杆率,更加直观地反映社会债务规模与杠杆率。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杠杆率过高且上升速度过快问题的极大关注,中国人民银行杠杆率课题组等机构、学者纷纷对于各部门的债务规模以及杠杆率进行测算。但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测度结果各不相同。
自2008年以来,依据广义货币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快速上涨,由148.7%(2008年)上涨到202.7%(2017年),增长幅度高达54%,其中2009年增长幅度达到26%。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杠杆”政策在经济体中初见成效,在2017年杠杆率表现出走势下滑趋势,较2016年下降26%。基于此,本文根据数据可得性,采用地区债务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测算杠杆率。其中,根据Wind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债务规模包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信用债余额两大方面,测算各省杠杆率如下表:
中国部分省份杠杆率测算表(2009~2017年)
全国杠杆率平均水平达到224%,31个省市自治区的杠杆率具有显著差异,全国。以2017年为例,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金融经济中心,杠杆率高达626%、366%,聚集了大量贷款信用债,2017年北京占全国信用债存量比重约30%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北京、上海等金融机构密集城市的债务规模及其杠杆水平存在一定程度地高估,而其他地区则相对低估。河南、山东等中部地区的杠杆率最低,仅为129%、133%,与北京相差近5倍。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杠杆率较高均超过了300%。
自2009年以来,全国平均水平及各省域层面的杠杆率波动均呈现逐渐上升态势。自2008年,刺激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各地区债务规模大幅扩张,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致使杠杆率普遍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各地区普遍存在资产增速低于信贷和债务增速的问题,不仅表现为杠杆率绝对水平较高,而且也表现出增速过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证明,各地区及全国均表现出债务扩张的经济增长效用有所衰退。
基于中国全国平均水平及各省市地区的杠杆率静态水平分析,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已处于较高水平,随低于部分发达国家,但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刺激型的经济政策促使中国进入加速加杠杆时期,但伴随“去杠杆”进程的推进,杠杆率上升势头有所退减,全国平均水平仅小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