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娇,黄旭荣,刘 凌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60)
血栓弹力图(TEG)实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主要用作凝血状态的判断,即通过对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形成等过程所对应的动力学变化进行细致观察,以此将样本凝血功能的全貌给反映出来[1]。鉴于凝血功能监测中TEG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其已经在体外循环凝血状态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评估。本文结合临床实况,就TEG在重症病例患者合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作一探讨,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共计366例,均满足相关输血指征,没有合并实质性器官病变(如心、肺等)。排除消化道大出血、肝衰竭者,另排除血液系统严重病症、大面积烧伤及多发外伤者。将所选取患者依据当前常用的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183例中,男101例,女82例,年龄15~65岁,平均(36.7±3.3)岁;观察组183例中,男103例,女80例,年龄15~65岁,平均(36.5±3.1)岁;两组上述数据经全面、深入比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TEG法指导输血:依据1∶9的比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置入事先准备好的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当中,充分混匀;然后从中取1 ml血样,加入到高岭土试剂杯中,静置3 min;采用TEG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北京乐普公司产),依据仪器操作的各项要求,正确安装普通杯于检测托架上,吸20 μl 0.2M CaCl2,注入到普通杯中,最后自高岭土杯中吸取已经被激活的340 μl血样,加入到普通杯中,最后便可着手检测。
1.2.2对照组:开展常规凝血检查,抽取适量静脉血,加入到枸橼酸钠试管中(0.2 ml),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迈瑞C3510)及相关试剂,依据说明书来进行各项检测。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24 h内冷沉淀量及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另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1.4统计学处理:SPSS 20.0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24 h内输血情况对比:观察组24 h内输注冷沉淀量较对照组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输注血小板量、血浆量上,相比对照组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冷沉淀(U)血小板(U)血浆(ml)观察组18338.45±5.3635.24±4.831 231.66±355.72对照组18326.95±4.8244.20±6.631 810.01±467.34t值7.126.9110.37P值<0.05<0.05<0.05
2.2两组预后情况对比:观察组好转124例,好转率为67.76%,病死2例,病死率为1.09%;对照组好转99例,好转率为54.10%,病死7例,病死率为3.83%;观察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P<0.05)。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血制品的总体需求日渐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血制品资源短缺问题越发凸显,而血制品输注风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越发受到重视。所以,合理利用血制品,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2]。
1948年,德国著名医学家H.Hartert率先发明了TEG技术[3],此技术实际就是以血液整个凝固过程,也就是血凝块形成为检测原理,而血凝块的物理特性(如稳定性、强度及形成速度等),对个体有无正常凝血功能起到决定作用。在早期阶段,TEG技术多用作肝移植检测、肝素类药物监测等。伴随医学技术的日渐成熟,TEG已在体外循环手术、器官移植等凝血功能的动态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此为术中、术后输血提供指导;当前,此技术已经成为检测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基本指标[4]。有报道指出,用TEG进行检测,能够有效降低血液制品的用量,更加合理的应用血液资源[5];此外,还能有效预防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现阶段,临床医生在对血制品输注进行申请时,在控制输血指征方面,多依据传统凝血项的各种检测结果。但需要指出的是,诸如APTT等传统凝血项检测,实际是以血浆为基础的一类检测方法,而在对无血小板等细胞参与的血浆进行检测,尤其是对其中凝血因子活性进行检测时,主要是隔开内、外源性凝血通路,逐一进行检测,因此,其所能够反应的仅为部分凝血过程。因此,传统凝血项检测无论是在选择血液制品种类上,还是明确是否需输注血液制品上,还是量上,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6]。而相比传统凝血项检测,TEG 检测可以较好地将凝血至血凝块溶解这一过程给全部反映出来,包含血小板、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等多阶段;而对于其变化来讲,实际是血小板与凝血级联反应的综合结果,所监测的实际是凝血过程中所参与物质的整体功能状态。从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24 h输注血浆、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偏低,而冷沉淀显著偏高;此外,观察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由此提示,TEG有助于患者机体输注需求量的降低,并且还能强化内外源性血液的整体活性,因而对其预后改善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将TEG检测技术应用于重症患者输血中,能够为其输血操作提供规范化指导,可达到节省血液及改善预后的目的,因而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