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亨利·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有机建筑师

2020-05-22 06:15
中国勘察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沙利文芝加哥有机

概 述

路易斯·亨利·沙利文,被誉为“摩天大楼的缔造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其中最具威望的建筑家与批评家,“他最先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2]

沙利文的建筑设计作品颇多。1885年至1887年,先后设计了芝加哥的施普林格大厦和克兰兹大厦;1887年,设计了芝加哥大礼堂(图2);1889年,设计了希伯来手工培训学校;1890年,设计了温莱特大厦(图3),该建筑“被誉为现代设计运动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3];1891年,设计了詹姆斯·查恩利故居;1894至1895年,设计了布法罗信托公司大厦(图4);1898年,他在纽约设计了贝亚德大楼;1899年,设计了芝加哥的C·P·S 百货大楼,这座大楼现被誉为“沙利文中心”;1914年,设计了位于艾奥瓦州的范艾伦大厦。

1944年,沙利文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他是世界上第二位逝世后荣获该奖的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为美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2 芝加哥大礼堂

图3 温莱特大厦

图4 布法罗信托公司大厦

成长经历

路易斯·亨利·沙利文1856年9月3日出生于波士顿,他的父母是爱尔兰和瑞士的移民。从小天赋异禀的他,16岁时便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学习。在那里,他学习了一年建筑学之后因为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感到不满而移居费城,并找到建筑师弗兰克·弗内斯,在其名下当建筑学徒。这也是沙利文真正开始学习建筑设计的地方。

美国经济的萧条使弗内斯的大部分项目受阻,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他不得已解聘了沙利文。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使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毁,重建工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4]沙利文认为自己在费城没有更大的施展天地,而经过大火焚烧的芝加哥会有更多机会。于是,他在1873年移居芝加哥,此时的芝加哥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沙利文与威廉·勒巴伦·詹尼一起工作。在与詹尼一起工作不到一年后,为了接受正规的学院派建筑设计教育,他便移居巴黎,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然而,在这里他同样不满足于学院派陈旧的教育方式。为了了解古建筑的精华,他利用假期时间到意大利的罗马和弗洛伦萨去旅行。这次旅行对沙利文来说意义非凡,他从中了解到古典主义的精髓并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建筑设计。沙利文在巴黎学习进修一年后便重返芝加哥,开始在约翰斯顿和埃德尔曼公司担任制图员。1879年丹克马尔· 阿德勒(Dankmar Adler)聘请沙利文和他一起工作,两人合作成立了设计事务所,沙利文设计生涯从此步入鼎盛时期。他们长期合作的结果是设计和建造了100多栋重要的高层建筑,成为美国建筑史上重要的转折点。[5]

阿德勒侧重解决建筑结构上的问题,而沙利文则注重对建筑外观以及内部细节进行装饰。两人最初以剧院建筑师的身份而闻名,在芝加哥设计了多个剧院。1886年,两人成功合作设计了位于芝加哥的礼堂大楼,他们的设计逐渐走向成熟。这是一座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建筑,不仅拥有可以容纳4200个座位的剧院,而且包含了酒店和办公室大楼。沙利文在此建筑设计上并没有完全采用历史装饰元素,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纹样为基础的装饰特征,这与英国19世纪末的“工艺美术”和“新艺术”的运动风格如出一辙。

1893年,哥伦比亚国际博览会在芝加哥盛大开幕。博览会中的交通运输馆由沙利文与阿德勒参与设计。沙利文将自己对传统风格和对古典主义的理解充分展现在场馆的设计中。交通运输馆一经展出,便得到来自欧洲各地参观者的赞美,沙利文的建筑成就逐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1893年开始,美国出现了又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6]因经济原因,沙利文与阿德勒就此结束了长期合作关系。

沙利文不仅在建筑实践设计方面表现突出,在理论建树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曾写下《建筑装饰》一文,表达对有机建筑的见解。1896年,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沙利文出版了《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一书。书中,他对当时部分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新项目时仍旧采用传统风格以及方法进行了批判[7]。他认为,设计的本质是探究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沙利文因其倔强的个性以及不善沟通等问题,其建筑设计事业逐渐走向低谷。他在设计生涯末期,主要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商店、教堂以及小型银行进行建筑设计及改造。1909年,经济上穷困潦倒的沙利文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图书馆,于1924年4月14日在芝加哥一家旅馆的房间内去世。

设计哲学

形式追随功能

美国建筑自19世纪以来延续和传承欧洲建筑风格。从进化论角度来看,美国建筑即便存有前者遗留下的元素及风格,也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1871年,芝加哥发生特大火灾,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建筑顷刻间化为乌有。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为解决市中心因商业建设需求而造成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设计师们成立了一个新的学派——芝加哥建筑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工程师詹尼。沙利文作为芝加哥建筑学派的重要领袖之一,在1896年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哲学思想,成为了该建筑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C·P·S百货大楼设计实践项目,充分运用这一理论并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沙利文在《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一书中写道:“不管是飞翔的雄鹰,还是辛苦的马匹、空中的天鹅……这些皆为形式追随功能的定律及体现。在功能不变的地方,形式不变。‘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简明扼要的短语,几乎成为在美国所听到、看到的设计哲学的唯一陈述。”[8]

沙利文提出,建筑设计所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建筑的功能,其次才是配合恰当的形式。他的形式追随功能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给19世纪末美国建筑设计行业制定了一条新的准则。一方面,沙利文承认古典主义以及传统历史风格,认为设计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延伸,而不是一味的效仿和抄袭,作为设计师理应为了新时代去设计;另一方面,他强调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形式与功能的从属关系,即形式应当服务于功能而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沙利文的理论思想与现代主义运动中所崇尚的“功能至上”还有一定的区别,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功能主义践行者。从“功能”角度去分析,他的“功能”的含义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9],都被视为功能的范畴。他认为,当人处在一个建筑环境中时,必定受惠于建筑所带来的“功能”,人因建筑所展现出的不同“功能”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及思想。沙利文把“功能”解释为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应用。他所阐释的“功能”可以理解为人类需求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人类精神上、物质上以及道德上的需求。从“形式”角度去分析,沙利文善于运用装饰这一建筑上的表现形式。他认为,建筑的装饰应该为其结构服务。“装饰是建筑本身材料中生成的一样……这跟某种植物的叶子中出现了一朵花儿一样。”[10]沙利文既注重功能又采纳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位集形式与功能为一体的设计师。

基于其建筑设计理论基础,沙利文采用钢铁骨架以及网状结构,打造出划时代的高层建筑—— 温莱特大厦。在此建筑设计上,窗户被方柱整齐划一地隔开,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前所未有的整体性。方柱向外突出,强化了大厦的高耸感。大面积的开窗增加了建筑的透光性,这种开窗形式也被许多设计师所模仿,被后人誉为“芝加哥窗户”。该建筑代表了沙利文最成熟、最彻底的一次尝试——为现代多功能商业建筑创造一种新的建造形式。[11]他认为,高耸是高层建筑必备的属性之一,高层建筑应体现拔地而起的辉煌与傲慢。此后,沙利文又设计了一系列高层建筑,在这些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大同小异,普遍具备简洁利落等特征。

沙利文的建筑设计不再采用传统折中主义装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痛恨”装饰,他不像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的理论那样将装饰比作罪恶一般,与之相反,沙利文一直在探究建筑功能和装饰之间的联系。对他来说,好的建筑必须对应于它的功能,在外观上表达它,不仅是整体上,而且是细部上的表达。[12]在沙利文的理论引导下,一批又一批推崇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开始从功能的角度去研究美国新时代高层建筑。

有机建筑

“有机”这一名词最早源于德国。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作为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最先提出“生命形式”(living form)这一短语用来形容艺术之美的更高境界,当“ 美丽”一词不能完全涵盖对艺术的赞叹时,席勒便将艺术美赋予生命的形式。“席勒所强调的‘生命’并非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艺术品可以激发主体之美感体验的活力。”[13]施莱格尔(A.W.Schlegel)在19世纪初期将“生命形式”概念进一步发展,提出“有机形式”的概念。

沙利文通过对有机形式以及钢架结构的探索,开创了美国独特的建筑形式——有机建筑。他认为,依据功能而设计的装饰形式是有机的。在他和阿德勒设计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套繁复的曲线装饰与简洁的几何形式相结合的有机装饰语法。[14]这样的装饰就如同给建筑穿上了“雕塑的外衣”。

沙利文的有机建筑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国艺术思想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以及工业美术运动的影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摆脱了矫揉造作的传统维多利亚风格,从自然元素中汲取造型灵感。他的有机建筑思想同样基于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欣赏,也就意味着在建筑装饰上体现“有生命力的”并且充满道德价值的装饰。他在温莱特大厦外部使用了一种陶制抑或是铁制的、带边框的镶嵌纹理板,“以平衡高层建筑的格子结构,手法独特。”[15]镶嵌的装饰纹理板上呈现出自然律动的几何纹样造型,每层嵌板记录着不同的装饰纹样(图5)。建筑顶部采用圆孔窗洞以及带有强烈“新艺术”风格的挑檐,这也将装饰的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即装饰是一种建筑与生俱来的元素,它既不是附加产物也并非多余。

图5 温莱特大厦装饰嵌板

沙利文对有机建筑思想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他认为建筑有自己的生命意志。建筑物应该对自己的特殊环境“做出反应”,就像植物在所有条件下都能自然、规律、符合逻辑地生长一样,建筑也应该如同大自然那般,通过结构与装饰展现出绝无仅有的艺术美气息,并不是经由建筑师客观分析后才对该建筑的风格以及装饰样式下定义。“这种建筑的生命以直观和对自然的类比是其有机观的基础。”[16]第二,他认为装饰结构作为有机建筑的表现元素,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品质。“当建筑应用于有力且综合的装饰方案时,必会将其从琐碎的水平提升到戏剧性的高度表达。”[17]虽然一幢没有装饰的建筑物可以通过质量和比例传达高贵而庄重的情感,但是真正的艺术品才是建筑物的本质,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达。装饰性结构拥有某种特殊的情感冲动,当其与建筑物合二为一时,人们能感受到建筑的精神内涵以及持续的情感张力。他坚信,经过精心构思、考究的装饰结构,在不破环“建筑个性”的前提下,是美丽且鼓舞人心的。第三,他认为有机建筑的体现是以“形式追随功能”理论为基础的。生命的表现形式永远遵循其功能,这是所有事物真实表现的普遍定律。他指出,在艺术或建筑设计中任何人都不应该违反这一定律,有机建筑思想以重返自然为本源,“寻找建筑、形式、风格和功能的崭新的关系。”[18]沙利文是美国有机建筑的发展的引领者,这一思想对赖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者继承沙利文的有机建筑思想并形成“草原式住宅风格”(Prairie School)。

美国是许多欧洲人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它没有传统文化的束缚,人的灵魂在这里得以自由成长直至成熟。众多设计师来此,在这片梦想的土壤上创作设计。沙利文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开创了有机建筑的先河,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支流,它植根于自然,从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中摄取营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

艺术作品分析

项目名称:C·P·S 百货大楼(Carson Pirie Scott Department Store)

建成时间:1899年,1904年地址:芝加哥

图6 C·P·S 百货大楼

项目概述

在芝加哥州立大街和麦迪逊大街的交汇处,一栋带有大玻璃窗以及饰有豪华装饰的建筑物十分显眼。相对于周边平淡无奇的建筑物,行人会立即被其青铜色地面和宽阔的白色立面所吸引,这便是沙利文设计的的C·P·S大楼(图6)。这是一家百货商店,于1899年和1904年分两个阶段建造完成。“1896年,其业主决定在已有建筑的西边进行加建,委托沙利文的事务所来做设计。”[19]C·P·S 大楼也被称为沙利文中心,被誉为沙利文有机建筑理论的典范。

将其与沙利文早期的办公建筑(如温赖特大厦)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这座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C·P·S百货大楼旨在以不同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沙利文在设计大楼时不仅要考虑吸引消费人群,更想近距离展示自己的才能。他自豪地将自己的姓名缩写(LHS)融入角落入口处的设计中(图7)。拐角的入口部分和整个建筑一层的基础部分通过极为华丽且统一的装饰系统与上部楼层区分开来。铸铁的花卉图案装饰品高度复杂、有机且精致,这些图案已经成为沙利文设计美学的标志。沙利文所设计的装饰性纹样是一种自然景观的隐喻,当人在建筑物的底部并排走动时,就像在森林中漫步,流淌着的铸铁纹样形式让人联想起树木被阳光照射而产生的斑驳树影。沙利文将许多哲学思想融入在C·P·S百货大楼的装饰设计中。他的装饰品充满了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力量的思考,就像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诗意般的建筑外衣”,意在利用自然气息抵消商业主义的浪潮。对沙利文来说,装饰也存在功能方面的意义,它可以区分主体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并使商店对潜在客户具有吸引力。

图7 百货大楼转角入口处

图8 百货大楼檐口细节

图9 芝加哥窗户细节

建筑顶部有一个悬挑的檐口,这似乎标志着建筑物上升的尽头(图8)。“它的立面采用典型的由‘芝加哥式窗’组成的网格形构图(图9),统一且有序”[20]。一楼的橱窗部分展示商店的产品,橱窗的设置比其余位置的窗户要宽大得多。与沙利文的办公大楼不同,该百货商店主要呈现出水平延续感而不是垂直纵深感,宽阔的矩形窗框旨在满足百货商店的特定要求,即利用宽敞的开放空间向客户展示产品,而不是无休止的独立办公室。

在结构设计方面,沙利文采用钢框架结构,使得内部柱体数量大幅度降低,每一侧的“芝加哥窗”边的列柱都能承受相同的重力。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厚重的承重墙,增大了商店内部展示空间(图10)。

沙利文的奢华装饰常常被误解。欧洲现代主义者对大楼干净、整洁、蜂窝状的立面部分感到兴奋,却对底部的铸铁纹样感到迷惑和沮丧。一些批评家认为,C·P·S 百货大楼的低级装饰与大楼的精简平面以及立面风格不相匹配。尽管如此,这座建筑一直到20世纪仍在持续不断地运转,这不仅表明大众对沙利文设计的肯定,而且说明建筑作为企业标志拥有持续性的价值。沙利文通过精心设计的装饰结构和对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注,使C·P·S 百货大楼突破了早期摩天大楼的垂直效果,成为新一代商业设计的典范。

图10 百货大楼平面图

建筑中的“三段式法则”和“芝加哥框架”

三段式法则指的是在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形式上运用柱式隐喻(如基座、柱身、柱头),伸长中间部分。”[21]在建筑立面纵向处理上,C·P·S 百货大楼采用三段式法则,它的底层和2层在功能布局方面较为相似,被视为建筑的“基座”,3层至11层被视为建筑的“柱身”,顶部设备层被当作建筑的“柱头”。沙利文十分重视建筑的整体性,无论各层次之间采用何种踢脚线、窗洞亦或是形式多变的柱体,都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整块建筑立面。沙利文利用绘画中的构图手法设计C·P·S 百货大楼的立面,使其既多样又统一,呈现出严谨有序的几何美感。

芝加哥框架是指“建筑明确地表现支撑结构和自然的表面。”[22]在建筑立面的横向处理上,C·P·S 百货大楼采用芝加哥框架式的处理方式,其具体特征表现为立面安置大型矩形窗户,形成网格状框架体系,排布整齐、尽然有序,具有强烈的一体化效果。沙利文在芝加哥完成了一些欧洲建筑师认为难以实现的任务,即水平与垂直之间的平衡。这种设计在上世纪初期显得十分现代化,体现了模块化设计思想以及建筑立面极强的秩序感、机械感和现代主义特征。

“建筑师对建筑立面美的投入跟女人爱美的品质如出一辙,是用来供人欣赏的。”[23]沙利文在精心设计建筑立面时,不仅将美呈现给世人,而且将美融入建筑结构中,使其服务于功能。沙利文的C·P·S 百货大楼多年来影响了许多欧洲现代主义者。休·莫里森(Hugh Morrison)作为沙利文的第一位传记作家,曾表示沙利文的作品预示了新的欧洲建筑风格的到来。

结语

沙利文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以独特的“形式追随功能”理论与有机建筑思想为美国这块土地建造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他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摩天大楼结构和形式的奠定基础的工作。”[24]同时他也在建筑师中饱受争议,他的一生围绕“功能”和“形式”展开。他设计的美国高层建筑既不能被列入装饰主义的范畴,也缺乏现代主义纯粹的“功能至上”的思想,这与他生活的那个变革的、过渡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沙利文因此也注定只能是一名过渡时期的设计师。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者,他抓住了历史动机,但又巧妙回避了历史风格,引领了美国新一轮建筑设计思潮,影响了一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他的设计哲学——“形式追随功能”“有机建筑”已经成为经典,并影响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研读的范本,不断唤起我们对设计历史和设计现实的思考。

图片来源

图1、图2、图7源于参考文献[10]

图3、图4源于参考文献[12]

图5源于参考文献[3]

图6源于参考文献[8]

图8、图9、图10 源于网站https://smarthistory.org/sullivan-carson-pirie-scott-building/

猜你喜欢
沙利文芝加哥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沙利文 最后的裸拳拳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告别演讲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