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生 黄发友 占永琼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 350108)
高校党校是教育培训党员、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主渠道,是党的理论宣传、学习、研究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党校如何贯彻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为什么要办好党校”“怎么办好党校”,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提高党员干部培训质量,成为高校党校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对福建省13所高校党校建设情况进行实证调研,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党校建设现状,全面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应对策措施。
研究内容包括对高校党校的思想认识,高校党校的教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等。研究以调查研究法为主,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团体座谈等形式,并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辅以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研究法等。
问卷调查抽取福建省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3所高校。调查对象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含分党委(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含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和专科生党支部书记,样本涵盖本一批、本二批(公立学校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等学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2份,回收率98.4%,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为93.4%。在有效问卷中,本一批、本二批(公立学校)、本二批(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的调查对象分别占55.9%、22.7%、12.2%、9.2%。文科、理科、工科及艺术类专业背景的分别占43.7%、26.1%、28.5%、1.7%。男性、女性分别占58%、42%。年龄分布分别为:18—25岁占38.1%、26—35岁占36%、36—45岁占16.5%、46—55岁占7.9%、56—65岁占1.5%、无66岁及以上。职务分布为:分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分别占8.1%、10.7%,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专科生党支部书记分别占16.7%、50.7%、11.6%、1.3%、0.9%。参加过党校培训的为94.9%。同时,依据访谈提纲,对13所高校党校的领导、干部进行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中,专职、兼职党校干部分别为8名、5名,其中正处级3名、正科级4名、副科级2名、普通干部4名。访谈内容涉及高校党校建设的基本情况、做法与经验、存在的困难与原因,以及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党校建设的建议。
在思想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有98.7%的人认为“党校培训”“很重要”或者“重要”,分别有98.1%、97.9%的人认为党校对“党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党性培养”是“很必要”或者“必要”的。虽然“性别”“年龄”“所在学校的层次”“学科背景”和“职务”等因素,并未显著影响调查对象“对党校的认识”,但“参加党校培训次数”却“对党校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见表1)。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即sig<0.01),“参加党校培训次数”与对“党校培训的重要性”、“党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党性培养”的必要性认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即参加党校培训次数越多,对党校的认识越深刻(见表2)。
表1 “参加党校培训次数”与“对党校的认识”交叉列联表分析
表2 “参加党校培训次数”与“对党校的认识”相关分析
在工作定位上,访谈发现,13所高校党校均开设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0所开设了“预备党员培训班”;10所开设了“党支部书记培训班”;10所(除高职高专外,全部本二批及本一批高校)开设了“专题培训班”;分别有8所、7所,含所有本一批及本二批(公立学校)高校开设了“处级干部培训班”和“科级干部培训班”,而本二批(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均未开设此两类培训班;3所本一批高校党校开设了“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其余均未开设;仅1所开设了“党建研究与咨询培训班”。当问及“您认为高校党校开展科研工作是否必要”时,56.3%的人认为“很必要”,38.3%的人认为“必要”,而仅有4.9%、0.4%的人分别认为“不太必要”“完全没有必要”。
在作用发挥上,访谈发现,13所高校党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12所是“举办相关专题培训班、研讨班”,8所是(即调查中的所有本一批和本二批(公立学校))“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只有4所党校有“开展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而在党校培训效果评价方面,约有80%的调查对象表示,培训对“了解党的理论知识”“认识党组织”“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党性认识”等具有“较大的帮助”。此外,访谈显示,近五年来各高校党校主持校级(含校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情况为:主持4项及以上的有2所,主持3项的有2所,主持2项的有1所,主持1项的有2所,没有主持课题的有6所。
在教学内容方面,从调查结果看,分别有33.6%、63.4%的人对党校的教学内容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分别有2.1%、0.2%的人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在党校培训讲授的知识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2.5%的人认为是“党章党规及党性修养”,82.7%的人认为是“当前形势与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75.6%的人认为是“党史知识”,55.2%的人认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态(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30.6%的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解读”,27.8%的人认为是“现代科学理论与知识”,22.1%的人认为是“公共关系理论与知识”。在对教学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评价方面,58.8%的人认为其所在的高校党校教学内容编排“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而8.6%的人认为“比较零散,重点不突出”;23.2%的人认为“偏重理论学习,实用性不足”,而仅有8.6%的人认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得很好”,也有0.9%的人认为“偏重实际运用,理论深度不够”(见表3)。对“高校类型”与“对党校教学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评价”差异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值为32.886,显著性水平sig=0.001<0.01。由此可见,所在的“高校类型”的不同,调查对象“对党校教学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评价”存在着显著差异,即本一批和本二批(公立学校)高校“对党校教学内容编排”比本二批(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更加合理。
在教学方法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9.8%的人对党校的教学方式表示“很满意”,66.7%的人表示“比较满意”,分别有3.2%、0.2%的人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访谈发现,13所高校党校都采用“讲授式教学”的教学形式,12所采用“视频教学”,11所采用“专题报告会”,9所采用“社会实践”,8所采用“研讨式教学”。此外,也有6所采用“现场教学(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在问及“您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教学形式”(多选)时,30.9% 的人认为是“社会实践”,27%的人认为是“现场教学(深入基层、生产一线)”,25.1%的人认为是“研讨式教学”,20.8%的人认为是“讲授式教学”,20.3%的人认为是“视频教学”,19.9%的人认为是“专题报告会”。由此可见,党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需根据培训对象层次、特点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网上党校建设方面,6所本一批高校全部建立了“网上党校”,1所本二批高校和所有高职高专学校尚未建立“网上党校”。
表3 “高校类型”与“对党校教学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评价”交叉列联表分析
在教学管理方面,访谈发现,大多数高校党校都能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并由党校专职或兼职干部具体组织安排教学环节。当问及“您对贵校党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如何”时,36.1%的人表示“很满意”,61.8%的人表示“比较满意”,分别有1.9%、0.2%的人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在教学管理方式上,访谈发现,13所高校党校采用“全勤制度”(即课前课中课后点名),12所采用“考核课堂内容”,7所采用“班主任(组织员)随堂跟进管理”,3所采用“布置随堂作业”,1所采用“其他”。而对“有效的党校教学管理方式”(多选)的调查结果表明,59.1%、58.2%、44.8%、40.9% 、36.5%的人分别认为是“考核课堂内容”“思想作风追踪观察”“班主任随堂跟进管理”“布置随堂作业”和“全勤制度”。在教学效果评估上,访谈发现,12所高校党校采用“课程具体内容的闭卷考试”,5所采用“课程内容及拓展知识的开卷考试”,7所采用提交“与培训内容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8所采用提交“阅读专著论文等的心得体会”等。此外,还有5所对培训对象开展“后续的党性锻炼和思想作风方面的追踪考察”。而对“希望的党校结业考试方式”(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9.4%、58.6%的人认为是“与培训内容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和“后续的党性锻炼和思想作风方面的追踪考察”,分别有54.7%、54.5%的人认为是“课程内容及拓展知识的开卷考试”和“阅读专著论文等的心得体会”,而只有24%的人认为是学校最常采用的“闭卷考试”。
问卷调查发现,47.8%的人认为学校“很重视”“党校师资队伍建设”,44.5%的人认为“比较重视”,6.6%的人认为“一般”,1.1%的人“不重视”或“很不重视”。在师资力量上,13所高校党校都没有“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由“党政领导干部”(13所)或“校内其他教师”(12所)兼任,以及外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9所)、“先进典型人物”(4所)等承担。在师资结构上,访谈发现,多数党校配备了“专职干部”,教学以“兼职教师”为主,“党校校长”和“专职干部”基本都能参与教学;1所高校党校专职或兼职干部认为“党校教师配备结构(职称、学历,专业)”“很合理”,8所认为“比较合理”,4所认为“一般”。在师资水平上,调查结果表明,94.9%的人认为党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很好”或“比较好”,94.2%的人认为他们“理论业务素质”“很好”或“比较好”,92.5%的人认为他们“授课水平”“很好”或“比较好”。
在组织领导方面,访谈发现,2所高校党校是“独立建制”,5所“与组织部合署或挂靠组织部”,1所“与宣传部合署或挂靠宣传部”,3所“与党委办公室合署或挂靠办公室”,2所“挂靠党工部”。10所高校坚持“校院两级党校”建制,而有3所暂未设立“二级党校”或“分党校”。在党校校长、副校长设置上,8所由“校党委书记”担任,4所是“校党委副书记(或其他副校级领导)”,1所是“校中层干部”;7所设置了处级“常务副校长”或“专兼职副校长”或“兼职副校长”,6所没有设置“副校长”。在专职干部配备上,10所高校配备了“党校专职干部”一至三人不等,但仍有3所没有配备。12所高校“把党校工作纳入了学校党委的议事日程”,而仍有1所未能做到。在规章制度方面,访谈发现,各高校党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参差不齐,尤其表现在“党校教师守则”“优秀学员(单位)评比办法”和“党校专、兼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方面(见表4)。在工作经费方面,访谈结果显示,10所高校为党校划拨了“专项经费”,3所没有。其中,本一批6所均超过5万(2所5—10万,4所10万以上),其他4所在5万以内;本科高校党校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比高职高专院校大。同时,据多数本科高校党校专职干部反映,由于工作经费的限制,党校在教材的编写、课件的开发和网上党校功能的拓展等方面显得有心无力。
表4 “贵校党校的规章制度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多选)
一是思想认识还未到位。一些高校党委及其党校专兼职干部在思想上未真正认识到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个别“高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没有亲自担任党校校长;多数党校没有“独立建制”,而把它挂靠在其他部门或者与其它部门合署办公;个别党校没有把党校工作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未能完全把握党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此外,少数培训对象也未对党校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二是办学定位有失偏颇。仍有少数党校没有把“预备党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及学生干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及教师党员”和“处科级干部”等列入培训对象。党校在“教研咨(即育人、科研、咨政)一体化”方面做得都还不够。这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上级关于党校工作的精神解读不够深入,而造成在办学定位上有失偏颇。三是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教学安排、师资水平等还欠妥当,党校培训效果还不是完全令人满意。极个别党校没有“举办相关专题培训班、研讨班”,只有少数开展“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对党校的部分功能还不够重视,没有把“党”和“校”有机结合起来,以及党校干部配备不足等。
一是主业主课未能突出。有近一半党校“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比重低于70%。教学内容存在“偏重理论学习、实用性不足”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未能有意识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当前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党校的主业主课意识还不强,以及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不足。二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多数党校仍习惯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的“讲授式教学”、“视频教学”和“讲座报告”等单向式、灌输式授课为主,而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研讨”和体验式的“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形式的依旧是少数。此外,还有近一半的高校尚未建立“网上党校”。造成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校对办学规律和培训对象特点把握不到位,以及创新意识不足。在教学管理方式上,多数人认为“考核课堂内容”和“思想作风追踪观察”更有效果,而党校普遍采用的“全勤制度”则不太受欢迎。这是由于“思想作风追踪观察”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目前采用的还不多。在教学评估与反馈方面,多数人认可“专题研究报告”“后续的党性锻炼和思想作风追踪考察”“开卷考试”和“心得体会”等结业考核方式,而不太喜欢党校最常采用的“闭卷考试”。
一是师资力量急需增强。由于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党校还未配备“专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兼职教师”;一些党校校长未能亲自参与教学;多数党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师聘任机制、科学的培养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不强。此外,也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党建课题研究团队较少。二是师资结构还不合理。无论是职称、学历,还是专业背景,部分高校党校教师结构都尚不合理,需进一步优化。由于本职工作与党校教学存在一定的冲突,“兼职教师”往往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党校教学和科研。同时,党校还存在“兼职教师”经常变动问题。三是师资水平尚待提高。当前党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等都尚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由于“兼职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没有对党校教育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深入思考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因为党校尚未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教师进修机会少且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素养还不够高,不能及时吸收、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应不够灵敏。此外,多数党校未建立合理的教师选聘机制也是师资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组织机构尚未完善。虽然13所高校都设置了“党校”,但只有2所有“独立建制”,其他的都是合署办公或者挂靠其他部门;还有3所未设立“二级党校”或“分党校”。同时,6所没有设置负责组织领导党校工作的“专兼职副校长”,3所没有设置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党校日常工作的“专职干部”。二是规章制度还需健全。多数党校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工作、培训、管理、考核和评比等规章制度,尤其是在“教师选任”“教学大纲设置”和“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同时,部分党校规章制度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未真正得到落实。党校的制度化建设受高校对其重视与否的影响。三是保障力度参差不齐。虽然多数党校每年都有划拨“专项经费”,但是划拨的金额相对偏少,各校不尽相同,仍有3所没有划拨。此外,在教材、教学设施、网上党校等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上各高校也存在较大差异。办学经费保障机制和软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取决于高校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在资源分配中的倾斜。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精准办学定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党校建设,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加强宏观指导。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党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党校机构设置和加强干部配备,研究部署工作计划,强化考核目标,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因此,高校党委要把党校置于与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条件的尽量予以单独建制;党校校长必须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下设常务副校长;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同时,党校办学应克服仅把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纳入培训对象,而忽视党员干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教育问题。
其次,优化办学功能,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党校要拓展与优化宣传、培训、研究功能,尤其是宣传与研究功能。在理论宣传上,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及新时期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在培训功能上,抓好大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保障党员发展质量。同时,加强领导干部与教师党员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在科学研究上,紧紧围绕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聚焦校党委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师生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成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智库。
再次,增强创新意识,深化综合改革。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理论研究上不断创新。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党校还应定期对党员干部、骨干教师等进行培训,甚至还可以开办地方党政领导培训班。在确保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全球化、法学、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授课。在培训方式上,实现由被动式培训向主动式培训的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向多种教学形式并存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转变。[2]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资源优势,成立专项课题基金,加强党建理论总结和工作创新。
第一,突出主业主课,强化理论教育与党性培养相结合。高校党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和党的基本路线为主要内容,使培训对象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将增强党性的要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开设党章、党史、党纪党规等教学内容,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教育。把理论内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备知识、党的基本知识、党性锻炼等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马克思理论教育和党性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增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突出教学相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党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解决学员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好学员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的问题。[3]党校要不断转变“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训对象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案例、现场、体验式、菜单式、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同时,还可以尝试将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党校教学、培训实践基地,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理论教育和党性修养实践平台。
第三,突出目标管理,强化培训与评议相结合。教学评估与反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党校应按照工作任务,实行目标分解,强化培训与评议相结合。通过制定完善考勤、工作量考核、优秀教师评选、后勤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课前调查研究、集体备课、试讲等规章制度,以及设置考勤奖、学生评议奖、发表论文奖、积极贡献奖、最受欢迎奖等,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党校内部管理机制,从不同方面考评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表现,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是强化师资建设,增强师资力量。首先,组建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既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中遴选,也可以引进相关学科的青年博士。“兼职教师”既可以从本校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的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等中选任,也可以从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的教师,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党组织的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领导中选聘。其次,组建教学团队和科学研究团队。教学团队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以及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组织专兼职教师建立科学研究团队,支持、鼓励他们申报各级党建理论研究课题。再者,健全党校教师奖励激励机制。对党校专职教师给予与专任教师同等待遇,同时还应享受管理干部待遇;既可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又可参加行政管理岗位竞聘。将校内兼职教师的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时予以优先考虑。校外兼职教师可给予客座教授待遇或一定的劳酬补贴。
二是优化师资结构,稳定师资队伍。首先,在师资人员分布上,坚持“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组建党校兼职教师库,严格按照高校党校教学要求进行遴选。其次,在知识结构类别上,根据党校教学实际需要,选聘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政治立场坚定和党性修养过硬以及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史、党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和党员领导干部。再者,在职称结构上,以高级职称为主,高级、中级职称有机结合;在学历层次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最好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年龄结构上,讲究老、中、青科学搭配。
三是加强培训考核,提高师资水平。首先,完善选聘制度。建立健全党校专兼职教师选聘制度,且聘任首要考虑其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尤其在政治素质方面要严格把关。其次,健全培训培养制度。为专兼职教师创造培训培养机会,既可以选送他们攻读硕、博士学位;又可以选送他们到中央党校或省委党校培训;还可以选送他们到行政机关或地方政府挂职,实施蹲点调研制度。最后,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在完善党校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的同时,应组织专家、同行、学员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价,对政治素质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对业务素质薄弱的加强培训,对各方面都受到好评的应予以奖励。
其一,完善组织机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独立建制的党校、设立二级党校(分党校)、成立专门对党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党校校务委员会”以及配备专兼职副校长和专职党校干部等。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置处级或副处级编制的党校常务副校长1名,科长1名,科员2名;人员编制偏少的高校,至少要有专职干部2名,其中常务副校长1名,工作人员1名。
其二,健全管理体制,发挥熔炉阵地作用。一是在党校自身层面。设置独立建制的党校,使其成为校党委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并坚持校院两级党校建制;严格落实校党委书记兼任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兼任副校长的制度;制定《党校校务委员会制度》《党校工作职责》和《学院分党校工作职责》等。二是在党校教学层面。制定一整套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以及教务管理等的规章制度,实现党校教学流程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在党校教师层面。建立健全党校教师选任制度、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四是在党校学员层面。建立学员入学制度、学习制度、参观考察制度、考核及培训情况反馈制度。
其三,保证经费投入,发挥支持保障作用。高校党委应严格执行党中央指示精神,让党校享有其他机关部处和教学单位的同等待遇,将其建设经费纳入学校总经费预决算,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预算经费应包含党校的日常办公、调研培训和科学研究等费用,同时还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建设、网络建设、课酬发放、图书资料购买和教学设备更新等。
注释:
[1] 王国贤等:《新时期加强与改进高校党校建设的理论思考》,《黑河学刊》2015年第3期。
[2] 王永萍:《对新形势下高校党校工作创新的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6期。
[3] 王伟光:《党校工作规律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