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梨园:大平调演出剧目的多元建构

2020-05-21 11:04刘存杰
中华瑰宝 2020年5期
关键词:孙膑剧种剧目

大平调曾被研究者称为濒危剧种,可如今它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守护与开拓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大平调本名平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剧种。之所以叫“平调”,是因为其伴奏乐器在定弦的时候,调门比高调(山东梆子)、反调(河北梆子,又称笛梆子)都低。此外,由于该剧种击节的梆子形制很大,故又名“大梆戏”,20世纪50年代后通称为“大平调”。大平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一带,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太平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豫剧说、武安平调说和木偶戏说。其盛行于明清两代,并逐渐形成了“东路平”(以河南濮阳为中心)、“西路平”(以河南滑县为中心)、“河东平”(以黄河以东的山东菏泽、济宁、兖州等地为中心)三大流派。抗日战争时期,大平调艺人还曾组成忠义剧团,为宣传和动员群众抗日立过大功。

固守传统:生命力张扬的“闹热剧”

虽然大平调早在2006年就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遗憾的是,与同批入选的其他传统剧种,诸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豫剧、秦腔、晋剧相比,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冷僻了。然而在历史上,这一剧种也曾在黄河流域大放异彩,灿烂辉煌。据学者考证,早期的大平调,光是可以叫得出名的剧目就有700多出。这些剧目多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包公案》《杨家将》为蓝本改编。因此,早期的大平调中,“蟒靠戏”“袍带戏”(即表现帝王将相、绿林好汉这类题材的剧目)占了很大比重,黑脸、花脸、大红脸的剧目是其传统剧目的主体。

大平调在流布区域被老百姓称为“大戏”,演出规模宏大,行当众多。其演出风格激越、豪放、大气,演出剧目丰富,非小生小旦戏为主的剧种所能比。红脸戏方面,有顺口溜《斩子》《骂殿》《渭水河》。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加,有以大红脸(唱功为主)见长的戏,如《大登殿》《五虎拜寿》等;也有以马上红脸(以武见长)的戏,如《下高平》《收邳彤》《下河东》《李炳下江南》等。黑脸戏方面,有《铡美案》《铡郭槐》等。花脸戏(以做功见长),有《斩单雄信》《呼延庆打擂》等。旦角戏有《豹头山》等。还有其他许多戏,一时难以归类,以生、净、旦并重,如《铡美案》等。

大平调作为梆子戏剧种之一,遵循古制的演剧形态之处比比皆是。比如,在传统剧目《玉河关》中,还保留着梆罗卷戏时代的演出方法:前半部分用大平调唱腔,后半部分用罗戏唱腔,剧团乐队也用传统的方法伴奏,这样的演出形制堪称梆子戏的活化石。此外,大平调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赤膊戏,如《收邳彤》一剧中就保留有赤膊厮杀的场面。甚至在一些剧目中还有特技展示,如削柳椽、耍獠牙等,其中耍獠牙的剧目有《斩单雄信》。

大平调长期在农村演出,扎根于地方庙会文化,融入了豫北等周边地区民众喜欢“闹热”的赏剧习惯,形成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质朴的乡土气息。由于大平调大多是由尖子号、大铙大镲渲染的“闹热剧”,因此最适宜渲染热闹、激烈的气氛:文戏中的公堂对峙,如《铡美案》中“盘堂”;以唱为主的过江抒怀,如《五虎拜寿》中“关羽过江”。武戏中的校场比武、双方交战,如《收邳彤》;表现英雄末路之悲,如《下河东》《斩单雄信》。尖子号、大铙、大镲这类伴奏乐器,虽然并非大平调剧种所独有,但在大平调传统剧目演出中得到丰富的表现,使其在传统剧目的表现中独树一帜。

武戏是大平调最值得称道的“闹热剧”。《收邳彤》曾被大平调戏迷称为武戏中的“武戏”,意在突出此戏武打场面精彩。该剧讲述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期,贾复等保刘秀去邯郸赴宴。刘玉王令大将邳彤与贾复比武,欲趁机杀刘秀。席间,贾复将刘玉王射死。邳彤与贾复大战不胜,藏于三空桥下,趁贾复过时刺穿其腹部,贾复肚肠出,乃盘肠大战。从《中国梆子戏大辞典》等现有文献来看,该剧与传统豫剧剧目近似,而当下豫剧的这一剧目已不再演出。该剧的看点是校场之上的英雄对决和三空桥厮杀,并有意突出了贾复与邳彤勇猛、激烈的厮打场面。加之锣鼓、大铙、大镲、尖子号渲染,令人震撼。

《闯幽州》也是大平调著名的武戏,有一句俗语“唱死杨继业,跑死杨大郎”,是说此戏突出须生杨继业的唱功、杨大郎的武功。杨大郎的武功,正是在校场比武中得以凸显。这一场面汇集了大平调推圈特技、射箭、对杀花枪等众多精彩的表现手段。与《收邳彤》不同的是,此戏已不再突出敌我双方的较量,而是侧重于杨家将英勇杀敌、敢于担当的决心和豪迈。这一场戏无多少唱词,多是锣鼓伴奏。演出时戏台上热闹非常,尖子号、大铙、大镲等乐器铿锵激越,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古战场,达到了非常好的“闹热”效果。

可以说,大平调在农村传统庙会演出的“闹热剧”是当地地域庙会文化孕育的产物。虽然现在看来,众多传统剧目在主题、结构上似乎还有待提高,但正是这样慷慨粗犷、带有民间野味的舞台艺术,激活了农村观众曾经的记忆,也让一部分人记住了乡愁。大平调人深深懂得,演好这样的戏,就守住了大平调演出阵地,更守住了大平调所依赖的农村演出市场之根。

守正出新:注重雅化的古装戏

执着坚强的大平调人并非仅仅演出传统的老戏,他们还在坚持传统剧目特色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改编、新创出许多古装戏,在不断尝试提升剧种表现力的同时,也在为剧种培育新的观众。他们注重精品意识,在争取剧场演出雅化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大平调新编古装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崭露头角。如《三搜太白府》,讲述了诗仙李白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巧妙周旋,救幼主脱险出逃的故事。戏曲评论家曲六乙先生曾在《不同凡响的河南大平调》(《人民戏剧》1982年第3期)一文中讲:“《三搜太白府》是最能代表大平调艺术特色的传统老戏……魏守献饰演的李白形象,除了我们在京、昆的《醉酒》《吓蛮》中所曾看到过的儒雅孤傲、风流倜傥之外,还增添了质朴、机趣、幽默、刚烈的色彩。”这部戏原名为《李白救主》,是新编古装戏,其守正在于有传统音乐和唱腔,其出新在于在李白这个人物形象中注入了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与老剧本相比,这部戏情节更加集中,环环相扣,妙趣横生。在表演上,这部戏更加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戏曲评论界对此戏中李白扮演者的醉步、醉态、醉唱等表演的关注度远远不够,特别是该剧《斗智》一折表现胡甲和李白似醉非醉间妙语频出、借酒斗智的戏。这种表演处理方式已达到唱与做的高度和谐统一,全然不靠血腥厮杀的场面和惊险武打来取胜,而注重走人物内心戏,堪称大平调剧本雅化的一大信号。

《收姜维》是大平调的传统剧目,在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张法旺、陈光照、翟德贵、郭盛高等都曾致力于此剧,使这一剧目广为流传,剧中三传令等唱段脍炙人口。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大平调新秀的崛起,《收姜维》一剧被赋予新的唱腔,在雅化探索方面又向前迈了一步。在众多佼佼者中,何西良的唱腔顿挫有力、婉转悠扬,若是端坐剧场,细听品味,有一种秋潭孤月、空灵洁净的艺术美感。大铙还是古老的大铙,大镲还是古老的大镲,却完全没有了喧宾夺主的张扬,平添了几分庄严正气。

大平调传统剧目中有《马陵道》《孙膑下山》等关于孙膑的戏,然历史艺术资料流失严重,剧本、唱腔保存多不完整。大平调流布区域的云梦山,鬼谷子文化氛围浓厚,至今仍流传着孙庞学艺的故事。山东菏泽鄄城作为孙膑故里,有着浓厚的孙膑文化。诸多的地域文化元素,激活了马家振这位大平调老编剧的创作灵感。他创作的《孙膑》一剧,由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成功上演,大获好评。该剧由何西良饰演孙膑,其中“月明星稀北风卷”唱段可謂脍炙人口。立嗓的运用不再那么随意,着意表现孙膑的思乡愁绪。该剧唱词、舞美、音响及合成,堪与当今京剧、豫剧等大剧种优秀剧目相比肩。这也表明大平调剧目在适应城市剧场演出、争取城市观众、追求舞台雅化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大平调演出剧目之所以能出现多元化建构现象,主要得益于大平调剧团数量众多。目前,大平调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7个,省级非遗保护单位1个,都是依托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主管的非遗保护中心,此外还存在30家民营剧团。众多剧团和演员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树立精品意识,寻找属于自己的戏路,才可能见成效。在大平调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古老剧种定能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剧目,丰富祖国的戏曲文化。

刘存杰,南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

(本文图片均由刘继干拍摄)

猜你喜欢
孙膑剧种剧目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孙膑与庞涓
比赛吃馒头
孙膑吃馒头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