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华夏文化精髓的慷慨悲歌

2020-05-21 10:06陈鹏
炎黄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自成崇祯陕西

陈鹏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身为明朝官员的孙传庭,相比并不漫长的仕途,完全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在他50年的人生岁月中,大多数时间,他都不过是一介书生。

孙传庭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读书人路径,进入官场。他仕途的起点,是当时权力体系的基层:知县。先后在河南永城、商丘主政。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办事得力、手腕高明,政声口碑很好。仅仅5年后,31岁的孙传庭,就被提拔到中央政府,成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此时,正是魏忠贤的宦官势力与东林党人激烈政争的时期,内有天灾人祸不断,外有满清外患日浓;大明朝廷上下,却君昏臣劣,党同伐异,你死我活。有心报国,却四望无门。遵循孔子教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目睹政局污浊的孙传庭,毅然辞职回乡,远离朝廷是非。

这一去,就是十年!从32岁到42岁,在政坛,这无疑人生建功立业最关键的十年,孙传庭就这样果断放弃,重新归位为纯粹的知识分子。在我们的印象中,满清斯拉夫进一步蛮夷化后,此后已降的官场,更多的是不知廉耻、没有底线的买官卖官、是不择手段的蝇营狗苟,哪里还能听到,这样道不同不与谋、主动弃官不做的奇闻。

然而,退隐江湖,依然心忧天下。1630年,陕西起义军攻入了山西;1634年,满清军队竟然绕道大同越过长城,突入塞内,并攻克了孙传庭的家乡代州。当时的陕西,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贼乱关中”,成为数量达到百万的所谓“贼窝”。这种地方的行政官员,自然是火烧屁股,不可能安稳,从1626年至1636年,10年间,陕西巡抚连换7人。

此时的陕西,多年战乱灾荒后,朝廷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不断,民众的负担,早己不堪忍受,民怨达到顶点,无法生存的百姓,只能加入起义队伍。形成恶性循环。减轻民众的苦难,必须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然而,要恢复社会稳定、平息内乱,必须养兵打仗,要粮要钱,怎么办?

孙传庭的做法,是崇祯皇帝自己到死都不敢采取的做法。他采取的做法是挑战潜规则,向既得利益阶层的富户豪门下手。他发布命令,要求豪强权贵,交出多占的屯田,交齐偷漏的粮款,“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遗一粒”,拒不执行,则乱世重典,直接砍头示众。这其实是并不难想到的办法,但是,却是最考验胆略的办法。面对有权有势的既得利益阶层,是比直接找老百姓收钱,压榨民众,阻力和难度都大得多的选择。后来,他也的确由此祸起入狱。

苟利国家生死以,无私则无畏的孙传庭,依靠清屯,解决了粮款难题,最终养成了一支精锐的秦军。如果崇祯是一个稍微明智的君主,明朝不至于那么快败落。其实,他已经不难从孙传廷的实践中,得到打破明末僵局的启示,可惜,他不是。

其时,崇祯任洪承畴为三边总督,专剿潼关内的义军;任卢象升为五省总理,专攻潼关外的义军。这两人,都是声名赫赫的将领,洪承畴手中的秦军,卢象升的天雄军,均是明朝的主力部队。但是,他们一直未能彻底挫败“闯王”高迎祥的义军。

地方官孙传庭的任务,仅仅是协助这两个朝廷正规主力军。谁曾想,一介书生的孙传廷,却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天才,作为地方部队的秦军,却完成了精锐主力没有完成的任务。孙传庭设计,引诱高迎祥深入关中,在著名的黑水峪之战中,激战四天,彻底打败了义军,活捉了高迎祥等主要将领。高迎祥等人被押往北京,凌迟处死。从未带兵打仗的书生孙传庭,一战成名。随后,他连续剿灭了几股重要的义军势力。迫使残留的义军,无法立足陕西,被迫转移到河南发展。短期内,他的威名,超过了名将洪承畴。

他以其独有的睿智、多谋、果断,使造反义军多次处境艰险,一次次扭转局面,成为独撑大明的柱梁。1638年,孫传庭奉命出征,合力洪承畴,打败招降了过天星、混天星、大天王、张献忠、罗汝才等几股义军势力。最主要的李自成部,仅剩十八骑突围而走,几乎全军覆灭。陕西民众,得以从战乱饥荒中,得以安宁喘息。崇祯的西部心头大患,终于平定。

然而,崇祯却又下了一步臭棋,他把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全部从剿寇主战场调走。这给李自成留下了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的空间。更可悲的是,崇祯根本辨不清是非曲直,在打乱了既得利益的权贵诬告下,是非不分,竟将孙传廷以类似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监狱,长达三年。

卸磨杀驴,谁知,磨还没拉完!这期间,明朝可堪一用的名将孙承宗、卢象升先后去世,洪承畴、祖大寿则“晚节不保”,投降了清军。而这边,因河南大灾,大量饥民走投无路,李自成的力量,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崇祯没有寻得力者去赈灾安置,化解灾难,而是亲手把大明最后的长城,关起来了。于是,局势迅速恶化。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接着,兵围开封。开封告急。

崇祯环顾四周,无人可用,这才想起了义军的“克星”、身处牢狱之中的孙传庭。于是释放,重用。而他的面前,已经是糜烂不可收拾的残局。孙传庭该如何选择呢?昏庸刻薄的崇祯,明明是不值得忠;投靠协助李自成,百姓的命运会更好?他也看不上!推辞退隐,如何忍看天下鼎沸、苍生受难?我们不难推想,忍辱负重、心忧天下的传统文人孙传庭,这样关头的斟酌与权衡,最终,以舍我其谁的姿态,去承受他相信最利天下的压力。

1643年8月,被委任兵部尚书的孙传庭,在崇祯催逼下,在条件不备、时机不适之时,无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潼关之战,明知出关迎击李自成犹如飞蛾扑火、必死无疑。但皇命难违,不得不迎败而行。出关时,孙传庭顿足叹息: “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最后,潼关战役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九月,明军在河南郏县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明军四万余人战死。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精锐,主攻孙传庭。

面对愚拙的上司、污浊的时代、不堪的危局,山穷水尽的他,又该如何选择?尽人力顺天命、问心无愧地退隐江湖?或者继洪承畴类之后,去满清寻找自己的舞台?哪一种选择,对他个人来说,似乎都算出路。原本可以像历史上无数战败的将领一样、或投降或逃命的他,最终却以一介书生跃马挥刀.冲入战场,力战至死。他,选择了一个传统文人,最体面的归宿!

作者单位:楚雄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李自成崇祯陕西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从心理传记学角度研究李自成人格的初步构想
“能吏”的“魄力”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短暂的辉煌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