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丹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与学生的数学能力不相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看到文字题或者应用题就头疼,显而易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基于数学史的小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策略展开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影响下,很多人只是将数学与思维进行了紧密的结合,觉得数学只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是这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离不开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认真细致、逻辑推理能力等等,通过数学阅读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一、手脑并用,以“动”带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理解有自己的独特性,重要就是让学生理解领会,而且实现理解领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将内部语言转化”,就是将阅读的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小学数学中的语言通常都比较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都是非常隐藏的,也是比较含蓄的。教师可以一边读一边做,简单的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时候,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的三角形教具,通过学生对三角形的仔细观察,发现三角形存在的异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运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出四边形,学生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可以反复阅读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并且可以画一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直接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示意图,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以及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二、咬文嚼字,以“辨”明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关键词的解读必须准确、透彻,应该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进行处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解决问题时,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咬文嚼字,比如:“一共”“剩下”“拿走了”“送来了”等词汇,教师要让学生圈出来,并且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想象出与题目相对应的情景,描述情景后,再进行列式计算。例如,小明一家一个人一个月大概产生33千克的垃圾,6口人每月大概产生多少千克的垃圾?一个人每天大概产生多少垃圾?6个人每年大约产生多少千克的垃圾?题目中出现的每天、每月、每年要让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比较,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嚼透每个关键词,然后找出对应量,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再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行线的概念》时,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对于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笔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直线”的关键词进行联想,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说单独的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说出“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就是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化或者是删减,进一步使得学生产生更加直觀且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问题中的关键词句,明确地知道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于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使得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反复的斟酌问题中语言文字的含义。
三、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图形以及数学规律感受到数学的美。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数学课外读物,比如,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数学专题讲座等等,还有一些以小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报刊、数学报刊等。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使得数学素质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实,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教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提醒、督促以及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待补缺口[J].管晓蓉.人民教育.2016 (21)
[2]解密数学 阅读是把金钥匙——沈阳市昆山二校数学阅读课程叙事[J].岳淑菊,王艳.基础教育论坛.201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