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具体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有识之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前言: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知识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架构课堂通往生活的桥梁,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归纳,很多教师都开展了生活化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具体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化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很容易被与课堂无关的事物吸引,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1]。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不自觉进行情境之中,感受课程知识的独特魅力。第二,生活化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化教学体现了日常生活与课程知识的融合,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感,打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在良好氛围作用下,学生可以和教师建立互通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生活化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涵丰富,很多生活素材都可以被应用在课堂之中。生活化教学充分挖掘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第四,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课堂信息密集度。在生活化教学课堂,学生能够进入真实情境,对课程知识进行主动思考,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学生自主思考为教师预留了大量的引导时间,课堂信息密集度有所提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一)教学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对教师产生不利影响,很多教师仍然秉持僵化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在授课过程中,这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心理。这种教学观念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并不契合,阻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效率的提高[2]。
(二)教学角色不当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需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障碍。很多教师并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察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教师渐行渐远。
(三)教学反馈不足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接受课后反馈,与学生、学生家长进行互动沟通。当前很多教师在授课之后并未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并未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學并未融合,学校教学与家庭教学并未整合,这些都对学生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理念
教师肩扛育人重任,需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课程发展负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捕捉课程教学的特点,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扩展课程教学的外延,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3]。教师应该强化道德教育,选取生活化教育素材,使学生健康成长,真正领悟课程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让家园更美好》时,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居住环境等,分析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搜集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相关的资料,并主动学习环保知识,探索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和讨论,并为小组学生布置“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家园更美好”的话题任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
(二)立足学生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学生生活与课程内容。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发现教材内容大多是对生活哲理、生活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学习知识、记忆知识[4]。
比如,教师在讲《我和规则交朋友》时,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把握生活中的规则。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含义,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认识游戏规则探索生活规则的内涵。教师可以播放课间活动、上下楼梯的录像,让学生寻找校园规则,总结归纳学校生活规则。在学生领悟规则意义后,教师应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收集“我生活中的规则”,包括“家庭规则”、“社会规则”、“校园规则”三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规则制作剪贴报,并展示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接受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个别学生提供针对性引导,使学生攻克学习障碍。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响应新课改的号召,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丰富生活化学习素材,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喆琼.让儿童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基于公共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0 (03):25-28.
[2]谢旭霞.活用同步歌谣,从生活直达心灵——以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 (Z1):19-23.
[3]徐静.在准公共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为例浅谈公民教育视角的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 (52):85-86.
[4]李红梅.边疆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D州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 (06):213-216.
作者简介:何燕萍(1975.9-)女,汉族,广东番禺人,本科学历,语文小学高级教师,现工作单位:南沙区南涌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