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官办外语学堂发展与影响研究

2020-05-21 16:23刘现合
科技视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同文馆教习俄文

刘现合

摘 要

近代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洋务派兴办外语学堂,培养外语人才,用于外交谈判、科技发展、商贸经济、中外文化交流等,也为中国外语教学打下了一定基础、开启了崭新模式。

关键词

外语学堂;外交;商务;文化交流;外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77

中国近代官办学堂的外语教学,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对外政治与商务交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外语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中国近代外语学堂发展的基础

1.1 传教士

中国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宗教,学习汉语、方言及各民族语言,同时教授外语,以使中国民众理解西方宗教,有效地和中国民众沟通,最终实现成功传教。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为中国的西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师资,他们和传教士一起,成为后来西式学堂里面进行外语与西学传播的主导力量。

1.2 对外交流

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由于“与西人交往不仅不‘识其性情,而且‘易受人欺蒙”[1],签订条约时约定“此后各项文件或文辞发生误会,均以外文为准”[2],因而当时主持外交事务的奕欣便与桂良、文祥连衔,奏请开办外文学校。

1.3 科技发展

早期来华传教士也曾进行过科技传教,但严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想师夷、制夷,就得先知夷并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学技术,开办外语学校、讲研西学,才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格物致知。

2 中国近代官办外语学堂的发展历程

2.1 俄罗斯文馆

170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俄语教学的学校俄罗斯文馆诞生,由内阁典籍厅管理,到1716年划归内阁直接管辖并更名内阁俄罗斯文馆。俄罗斯馆于1708年3月24日正式开课。1862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建立京师同文馆,俄罗斯文馆长达154年的办学历史就此终结。

2.2 伊犁俄罗斯学

1792年清政府开始在伊犁开办俄罗斯学,成为常设学校。在伊犁俄罗斯学的发展进程中,俄罗斯文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新疆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外语学校,伊犁俄罗斯学在培养西北地区外交、外语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外交领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开展对俄外交活动的重要力量。

2.3 京师同文馆

1862年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开设京师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是英国圣公会包尔腾,初设英文馆,后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日文、天文、算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后发展成高等学堂,经费人事由赫德控制。1869年赫德提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了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2.4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广方言馆是1863年由李鸿章仿京师同文馆在上海成立,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是培养翻译和洋务人员的新式学校,具有近代“高等教育”雏形。初设英文馆,后设法文馆、算学馆、翻译馆、东文馆、铁船馆、工艺学堂、天文馆等。1898年改名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1905年总督周馥建议将广方言馆改为工业学堂,并入陆军部兵工学堂。

2.5 广州同文馆

1864年李鸿章要求创办的广州同文馆是广州真正称得上近代化的新式学校。第一任提调为王镇雄,第一任馆长为谈广楠和汤森,第一任汉文教习为吴嘉善,第一任英文教习为美国人谭训,以后又陆续聘请了一些外籍教师。科目主要有英语、汉语和算学。1879年设法文、德文两馆,后又增设东语(日语)馆和俄语馆,直到1905改为译学馆。

2.6 新疆俄文馆

新疆俄文馆由刘襄勤1887年上奏初设,是继伊犁俄罗斯学开设的专门俄语教育机构,仿照同文馆招生,由翻译桂荣兼充教习,另设一汉教习。1892年新疆俄文学馆获准。1905年至1908年间,该馆一度被并入高等学堂中。后经甘肃、宁夏都统志锐奏请清廷批准,由新疆巡抚联魁与镇迪(化)道兼按察使榮霈于1908年复设为官立中俄专门学堂。

2.7 台湾西学馆

1888年刘铭传上奏聘延教习,就地育才。初拟官绅捐集微资,造就一二良才,以资任用。但学生较多,只得开设学堂,先后录二十余人,英国人布茂林为教习,并派汉教习二人,兼课中国经史文字,使内外通贯。后以图算、测量、制造之学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有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3]

2.8 珲春俄文书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俄接壤处交涉事繁,为解决俄语翻译人才缺乏问题,吉林将军希元于1887年申请设立珲春俄文学堂,奏调内阁中书庆全担任俄文翻译教习官。1888年更名为俄文翻译书院并正式开学,校内一切规模经费均依照京都同文馆。书院培养的学生掌握字母、词汇与俄文文法,能熟练翻译公文、信札、照会等。书院所立章程对其后成立的黑龙江俄文学堂亦有借鉴意义。

2.9 湖北自强学堂

湖北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前身,1893年张之洞奏请清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1896,鉴于甲午战争,强化外语人才培养,设有译书局,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并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1902年改名方言学堂。1904张之洞等人上奏,成为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1911年因经费紧张停办。

2.10 黑龙江俄文学堂

黑龙江俄文学堂是在珲春俄文翻译书院之后于1896年建立的。该学堂由黑龙江将军恩泽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萨保奏请清廷批准设立,学校位于齐齐哈尔,以培养精通俄国语言文字的中俄交涉人才为办学宗旨,1900年,毁于战火,1902年,黑龙江将军萨保复建俄文学堂,1906年改设为黑水中学堂。

2.11 天津俄文馆

1896年李鸿章批准成立天津俄文馆,以北洋水师学堂空房作为校舍,水师学堂总办严复兼任俄文馆总教习,日常开支由清政府负担,俄国曾向天津俄文馆提供资助。1903年天津俄文馆并入北洋大学俄文专科班。1906年春俄文班14名学生毕业后,该班与法文班同被裁撤。

3 中国近代外语学堂发展的效果与影响

3.1 培养了外交人才

面临列强入侵,清政府外交与外贸急需外语人才。俄罗斯文馆宗旨就是满足对俄外交需要。京师同文馆也是奕欣为谈判、签约与办理外交事务在北京开办。湖北自强学堂是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创办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黑龙江俄文學堂是以培养精通俄语的中俄交涉人才为办学宗旨。广州同文馆培养的学生左秉隆、傅柏山等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2 培养了外语师资

清末外语教师最初多是传教士,教会学校亦培养了英文教师,舒高第曾教会学校求学,后李兴锐之聘到上海广方言馆任英文教习;或聘用来华从商人员,但花销较大,后往往聘自早期外文馆,如京师大学堂聘用山东邓州文会馆培养的外语人才。俄罗斯文馆则使用本馆出身之员,伊犁俄罗斯学也使用自己的学员教学。

3.3 编译了西学教材

近代西学教材多由传教士翻译而来,海关总署赫德邀请传教士艾约瑟翻译大量西学教材。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傅兰雅等翻译科技著作和西式教材。俄罗斯文馆里,罗索欣等编译《俄罗斯翻译捷要全书》,中国有了第一本专门俄语教材。山西大学堂的西斋为解决西斋教材不足的问题,李提摩太等设山西大学堂高译书院,翻译出版了各种高等、中等和师范学校教材和名著。

3.4 培养了商贸人才

晚清对英语好商务人才的需求分两个阶段:初因“通商乃时政”,遂产生了对培养“精通番语”需求;后因“求强”、“求富”之需、“商务,关富强之大计”,产生兴办方言商务学堂的需要。[5]19世纪30-50年代及60-80年代出现了分别以广州和上海为中心的两次英语热[6],为满足中外商贸交往。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可从英语人才招聘广告上体现出来。

3.5 培养了科技或专业人才

上海广方言馆设翻译馆、东文馆、铁船馆、工艺学堂等。广州同文馆后来增加科学技术科目,如机械、微积分、航海测算、译书、化学、测算、万国公法、天文、地理等,并设生理学、解剖学等选修课。1899年成立的东省铁路俄文学堂是为满足修筑东省铁路的需要。

可见,虽为外语学堂,但并非只教授外语,因为当时面对外国入侵与殖民,除了外交事务,还有科技发展,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这是当时整个国家的通识。

4 结语

朝廷重臣主张兴办的西式外语学堂多由政府出资,外语教师多聘来华传教士或商务人员,亦聘华人教师。外语学堂皆以外语教学为主,且科目语种渐增,亦有格物致知与科学技术如军事、船舰等实务专业。这些外语学堂的兴办培养中国第一批外语、外交、外贸与现代科技人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外语教育提供了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8.

[2]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140.

[3]朱有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03-4.

[4]刘振宇.外交与留学:晚清留俄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76.

[5]莫再树.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2:38.

[6]邹振环.19世纪下半期上海的“英语热”与早期英语读本及其影响[J].档案与史学,2002(1):41.

猜你喜欢
同文馆教习俄文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卡拉·陶格陶夫所藏手抄本《观自在经》(俄文)
卫拉特本《уHeκep TopeлκиTy汗史》(俄文)
卫拉特文译般若经(俄文)
准噶尔的物质文化遗产(俄文)
明代的庶吉士教习官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京师同文馆教习述论
晚清同文馆研究述评
近代军事洋教习的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