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寒食节

2020-05-21 11:07矫友田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木铎冷食寒食节

矫友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也是一个弘扬孝道的古老节日。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它在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阴历,它是在二月末三月初。“清明”一词,古籍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见,清明代表着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来到了。

清明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大约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岁时节令,它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有禁火禁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一系列的风俗活动。

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忙着上坟祭祖。在我国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时至今日,在我国许多地方,在有华人居住的海外地区,都保持着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清明祭祖扫墓,其实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时,草长莺飞,风和日丽,又是踏青的好时光。在很久以前,我国民间就有了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踏青,起源于古人的游春习俗。《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谈论志向的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明古人早就有季春三月野浴、踏青的习俗,后来的清明踏青,又继承了古代上巳节祓禊(fu xi,古时除灾求福的祭礼)的遗风。清明节踏青的习俗,为这个原本令人伤感的节日,增添了许多祥和、欢愉的色彩。

目前,我国民间有很多地区将清明节称为寒食节。其实,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寒食节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以及人们对火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期,在人们懂得以太阳和月亮来指示季节以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

每当仲春时节“大火”见于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掉去年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其名目叫作“改火”。

周代还有四季改火之举,即根据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工具钻木取火。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枣、杏,秋天用柞、槽,冬天用槐、松,一年一轮回。这种一年一轮回的改火,在周朝时已成为一种制度,当时还专门设有管理改火事宜的官员——司煊氏。

据《周礼·司煊氏》记载,当时是由司煊氏摇着“木铎”在街上行走,宣布法令禁火。

那么,“木铎”又是何物呢?它其实就是一种大铃铛。这个铃铛可不是随便乱敲乱摇的,它只有在政府宣布政教法令或有战事时才能使用。由此可见,禁火在当时不是一件小事情。

后来,政府认为四季改火过于频繁,因此,在秦汉以后,便将改火的时间固定在春天了,在新火未至之时,禁止人们生火。如果把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羽毛变焦了,说明炉火有用过的嫌疑,就判这家人死罪。在当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都必须遵守这个制度。由此可见,古人对寒食节是相当重视的。

但是,这种举国长时间吃冷食的习俗,毕竟不利于健康。于是,冷食的时间开始逐渐缩短,先从一个月缩减为7天,又从7天缩减为3天,最后从3天缩减到清明节的前一天。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的说法比“寒食”更流行,呈取代后者之势。寒食节的一些习俗,也大都融人到清明节当中去了。到了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早已经没了吃冷食的习俗。但在山西、山东的少数地方,仍有禁火或吃冷食的习俗。

(选自《中国传统节日》,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木铎冷食寒食节
冬季吃姜正当时
北师大:木铎金声,巍巍师大
夏天为何不能用吃冷饮、冷食的方式消暑?
冬季适当吃冷食
寒食节,踏春去
4月3日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