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明霞
“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了优质资源的供给,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受教育者有了更优的教育选择。2018年4月教育部推行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行动计划》),在1.0的基础上2.0强调将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学和学习行为等数据化,强调各领域的资源融合共享。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如何立足岗位,推进改革?现就《2.0行动计划》,探索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更新观念、技术保障,让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媒介
在《2.0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智慧校园项目不断创建。但在儿童美术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1.有些学者认为各种电子产品有辐射,特别是对幼儿的视力影响很大,因而导致部分行政领导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所排斥;2.有些教师忽略了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片面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多种高级的设备手段。走进幼儿园,你会发现美工室中幼儿的作品依然是传统的简笔画涂色。在集体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运用高质量的设备和资源,但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如何摆脱以上情况,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不为技术而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出现在需要的时候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合理地让信息技术出现在需要的时候,以发挥其最优效应。如在绘画活动“向日葵”中,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园所周边的向日葵种植地,欣赏向日葵独枝的挺拔、花盘的大而圆、花瓣的密而艳,去感知成片向日葵的壮观。这样的真实体验,远远超越幼儿在集体教学中欣赏“课件”进行绘画。但如果幼儿园没有这些教育资源,那信息技术就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将不在眼前的实物和美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幼儿在虚拟环境中立体感知向日葵的全部生长过程。紧接着,再引导幼儿欣赏梵高《向日葵》的艺术表现,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激发他们的丰富联想和探究欲望。此外,平板电脑还能实现自动截图,幼儿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向日葵截图保存下来,自由组合画面,为联想创作做好准备。
(二)掌握有效应用技术,提升教师供给方的供给质量
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教师的“教”属于供给方,教师在供给方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教师的信息化、美术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信息化设备运用频率虽高,却满足不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就是问题之一。为了提升“供给方”的质量,教师需具备以下幼儿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1. 幼儿美术活动信息技术运用设计能力;2. 网络信息检索、收集归类储备能力;3. 图像处理、视频音乐编辑能力;4. 熟练操作白板、一体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备课应用软件的能力;5. 会将易课堂、网络教学模式、网页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6. 能掌握授课过程中人机互动功能,会利用易课堂等设备进行及时反馈评价的能力;7. 能灵活处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日常故障等能力。
如在糏塑活動“家乡的花圆子”中,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幼儿的操作与认知相融合,将“花圆子”的发展历史、寓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黄金龙制作“花圆子”的视频、照片,通过白板软件的互动功能,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探索,找出制作“花圆子”的美术元素、图案设计联想、使用工具材料等,巧妙地支持幼儿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糏塑出个性化的“花圆子”,完成活动的“传承和创新”。
二、分享评价、领域链接,让信息技术支持幼儿个性化的探索与表达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在美术活动中要注重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我们通过“抓取”幼儿丰富多彩的分享评价过程及幼儿作品中与各领域链接的信息,上传研修平台,进行分析反思,从而改进和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直接通过微信、QQ等进行反馈,让家长了解幼儿近期的身心状况,有的放矢地改善自己的育儿方式。(如下表所示)
三、自主探索、平台拓展,借信息技术优化幼儿美术教育资源库
《2.0行动计划》要求教师要学会为幼儿选择优秀的课程,但现有的教育资源中很少有系统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蓝本可选。因此,我们创建教研平台和资源库,让教师综合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以及美术专业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和现有设备建构课程,让一线教师成为幼儿美术课程建构的主体。
(一)建经典案例解读平台——专业引领教研
培养能“回应”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能推动《2.0行动计划》进程的教师队伍是改革的关键。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较容易,但是将其运用于课程设计中相对困难。经典案例解读平台的建立,意在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帮助青年教师快速了解最前沿的幼儿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设计理念。该平台由专家、园长、学科带头人、信息技术专长的骨干教师引领,运用全国、省、市优秀的活动案例视频,一起分析探讨课例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信息技术运用的成效,并找出课例中可以提升的空间。然后,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感知,并将实践中的感悟反馈到平台再次研讨,从而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幼儿美术教育的综合素养。
(二)建美术活动教研平台——教师自主教研
在美术教研平台上,每位教师都是教研主持人、研训员。大家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形式,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研主题上传平台并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在平台上引导别人去思考、回应他人的问题,讲述自己的策略,也可以将自己自学和外出培训及观摩的活动内容做二次学习。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将教研内容做智能分类,建立一个丰富有趣的视、听、看相结合的美术教研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可以供教师查阅学习,也能为幼儿美术教育专家提供研究资料。如在剪纸活动“动物园”同题异构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有的教师会用PPT、视频展台、Flash和白板软件,引导幼儿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技能、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会通过“易课堂”和“幼儿平板”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剪纸对象,自由创作故事。还有探索研究型教师会运用授课宝、易课堂记录、投屏反馈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实现互动评价,会抓拍剪纸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过程,引导幼儿分析思考,从而提高幼儿在活动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刻我们看到同一主题不同活动设计和信息技术运用策略给幼儿带来的成长,感受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思维碰撞。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更是幼儿美术原创优质资源的建构平台。
(三)建美术教育资源库——合成优化幼儿美术活动共享课程
结合我园省、市美术课题研究,依托幼儿园的“尚美工作室”积累的丰富的优秀幼儿美术资源。我们将幼儿美术资源库分为:省编教材美术资源、网络资源、园本资源、微课资源。每项资源里又分别有五类:纸工、泥塑、绘画、欣赏、综合创作。每个类别又分别有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层次活动的内容(如下图所示)。通过各项教研活动,对这些资源进行“优选”再“优化”,从而形成优秀课程资源,并定期不间断地充实资源库,实现共享。
其中,微课资源是一种特别的能动性资源,它作为全新的一种课程形式,加上移动终端技术的支持,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灵活自由等特点,颇受学习者的喜爱。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微课程的制作提供了便捷,比如:绘声绘影、CS、PR、喵影工厂、爱剪辑、抖音视频、看视频等软件就能轻松制作微课,这些软件里面滤镜、蒙版、创意资源特效会增强微课的运用效果。微课创建并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家长中的“艺术达人、民间手工艺人、视频制作高手”也都是微课平台的学习者和共建者。一节微课虽然只呈现幼儿学习的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繁多的教学目标及对象,但它仍然需要具备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一组微课更要表达知识的完整性。
资源库的建设有效缩短了教师日常的备课时间,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幼儿、挖掘自然生活中更多更新颖的活动资源上,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
四、合作共赢、软件优化,让信息技术成为幼儿教师减负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术软件大都是企业研发的,设备推送到幼儿园后,教师看着说明书以了解设备功能,設计教学活动形式,时常处于被动状态。企业所提供的教学硬件、备课软件可供选择储备的幼儿美术教育资源很少,更没有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欣赏感知的审美素材,且提供的有些素材脱离幼儿生活,资源应用率低,甚至变成闲置资源。因此,我们的美术教育资源仍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以及学习运用各种软件对收集的图片、视频进行再编辑,才能变成可用资源。
《2.0行动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要能支持学科领域建设。那如何改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企业要把对幼儿园、教师的“调研”放在前,了解教育教学真正的需要,再与教育专家、企业研发团队共同研发适合教育教学的各项软件。并利用幼儿园、教师提供的学科资源做大数据处理,优化备课软件功能,将分布广泛的幼儿美术教育资源进行集中归类,让教师在备课时能轻松快捷地调出自己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和资料,变无效资源供给为有效资源供给。这样幼儿园、教师就由软件“被动”使用者,变成促进软件开发的“能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