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裕琼
诗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言精炼、节奏鲜明、形式多元。诗词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独辟蹊径,选择契合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诗词的创作背景、意境内涵、情感意蕴等方面着手进行本源探究。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他们思维发展,使其能够透彻理解诗词含义,快速把握诗词的核心内容。
一、通过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诗词的特点,往往会忽略诗词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在创作过程中诗人的经历、心境不一样,诗词的风格、意蕴自然就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诗词教学前,教师不妨从作者的生平着手展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必须要有目的性,重点关注其所创作诗歌的背景。当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认知,再学习诗歌自然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内容,教师可从作者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起唐诗,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他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那么,你对李白的了解有多少呢?能否制作一个人物履历表,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对探究人物生平非常感兴趣,整理得非常仔细,他们争先恐后地展示了自己整理的内容,履历表中涉及的内容有姓名、性别、爱好等。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初步认知,为进一步的学习扫除了障碍。
二、通过创设情境理解诗词内涵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是诗人在一定情境中受外物触动,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情感的文学作品。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课文注释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内涵,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的短板,其枯燥、乏味难以唤醒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诗词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诗词内涵,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将静态的文字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文字富有灵性和生命力。教师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种,绘画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其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能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象。
《敕勒歌》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为了凸的显诗词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绘画材料,让他们将诗词中描述的景色画出来。学生大多喜欢画画,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极高。画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沙画版《敕勒歌》,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诗词的内涵了。
三、多元吟诵,体悟诗词情感意蕴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吟诵对诗词教学的助推力是不可估量的。部分教师认为吟诵就是朗读和背诵,只要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可以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诗词教学就成了背诵课。不可否认,背诵是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方式。吟诵是一种美读,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诗词的韵律、节奏、情感。经过鉴赏性阅读,学生对诗人的创作风格有了精准的把握,再解读文本、触摸诗词情感就轻而易举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情感认同。
例如,在讲授《登鹳雀楼》一文时,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背诵朗读形式。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朗读,抑扬顿挫的声调、举止得体的动作都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内心的诵读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个个都希望能尝试一下。学生展示的形式非常多,有的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有的学生两人对读,抒发心中的远大抱负;有的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团体吟诵。在多元吟诵的洗礼下,学生的情感维度得到了深化和延伸。
在傳统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只停留在诗词内容的解析上,甚至会将文本拆散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这显然是对诗词教学的错误解读,拆解使原本完整成体、充满情趣的诗词变成了一个个干瘪的文字符号。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创作的本源出发了解作者、创设情境、多元吟诵,使其能够充分为诗词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诗词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恒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