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抒
海岸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这是由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现今科技水平决定的。然而,海岸区域内部的差异也不小,并非铁板一块。我们经常提到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其经济发达的程度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内陆区域的海岸区域也不少。那么,海岸带哪些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最高、最值得关注呢?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人们提的最多的地方,不少学者也反复论证了大河三角洲的资源优势,这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方式,即大河三角洲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方。
仅仅根据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情况,就能得出这一结论吗?黄河三角洲似乎是个反例,“黄三角”为什么就没有成为经济领先的区域?过去对这个问题有个解释,说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得晚,只要待以时日,加大投入,最终也会成为经济领先区域。
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大河三角洲与经济领先事实上并无必然联系。世界上典型的大河三角洲有二十几个,除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外,经济领先的并不多。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著名的大河三角洲,然而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较低的,比不上纽约、旧金山等地。在欧洲,多瑙河三角洲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所在地区的主要城市都不在三角洲范围之内。亚洲地区大河三角洲最多,大多数还没有摆脱风暴潮、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恒河三角洲的风暴潮强度之大、发生频率之高在全球排列第一位。湄公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仍停留在依赖于农业的阶段。可见,大河三角洲本身还不是成为一个经济领先之地的充分条件。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海岸带经济领先的区域是与海湾相联系的,不一定是在大河三角洲区域。海湾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条件最好的是深入陆地、规模适中的海湾。环太平洋区域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良海湾,即美国的旧金山湾和日本的东京湾。这样的地方人们称为“大湾区”。
所谓大湾区,其基本自然资源条件是海湾水域,它既能容纳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用地需求,也能够保障环境优越性和交通便利性。湾区经济发展需要海洋运输条件,所以海湾要能够提供足够长的岸线,用于建设海港码头,还要有支撑船舶停泊的锚地和通行的航道;同时,岸上要有充裕的土地供应,使得生产设施和城市生活区能够安排进去。因此,太小的海湾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太大的海湾而言(例如像墨西哥湾、渤海湾),由于岸线长度与海湾面积的比值随着海湾的增大而减小,而且,在风浪的作用下湾内很可能形成巨大的海浪而不利于船舶停泊和港口作业,因此也会失去优越性。
在环太平洋区域,旧金山湾和东京湾这两个湾区都有规模适中的水域,港口资源丰富,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其地貌条件稳定,海岸轮廓在过去几千年里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海湾水深和面积变化缓慢。两个海湾都有面积可观的湿地和生物量丰富的海湾生态系统,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地处海岸带,又有广大的水域,加之气候宜人,吸引了众多人群前来定居和发展。
如果我们稍加对比观察,就能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达也是具备大湾区条件的。上海的发展与港口和航道条件密不可分。最初,在20世纪初期的万吨轮时代,黄浦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后来,海运船舶出现了大型化趋势,于是上海港迁往长江河口。再往后,长江河口的水深和航道条件又跟不上需要了。幸运的是,邻近的杭州湾港航资源丰富,它顺利接盘了上海港,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杭州湾的另一个影响可以从局地气候上看出来,长三角的局地气候条件明显好于周边地区。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一直是与所在地的海湾地形相联系的。几千年前,这里是一个大海湾,其中分布着众多岛屿。随着珠江沉积物的充填,滨海平原围绕岛屿形成并逐渐变大,最终连成一片,演变为今天所见的珠三角。海湾的遗留部分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海湾提供港航资源,珠三角提供土地资源,这个大河三角洲-大湾区复合体是支撑广州、深圳、香港及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条件。
按照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看法:在当下的科技水平上,大河三角洲并非是经济发达的充分条件,而海湾却是一个独立于三角洲之外自成体系的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达并非仅仅依靠三角洲,而是依靠三角洲-湾区的耦合条件。
如此说来,大河三角洲-大湾区复合体与大湾区相比,哪个更有优势?应该是前者。粤港澳、杭州湾两个体系在许多特征上与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土地及港口资源丰富、滨海湿地面积广大、海湾生态系统生物量丰富、气候宜人、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等。但在土地资源上,粤港澳、杭州湾两大湾区各自拥有一个大型河口三角洲,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而且其土地的肥沃程度在全球都是著名的。因此,相比于旧金山湾和东京湾,我国的两个湾区有大河三角洲为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更为突出。在人力资源的集聚程度上,我国的这两个湾区造就了更大的人口数量和更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已经导致个别一线城市产生了要控制人口规模的冲动。
在自然灾害因素上,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范围,历史上强震频发。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在这两个湾区,一旦发生超强地震,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对社会的破坏也是灾难性的。正因为如此,旧金山很早就启动了应对十级超强地震的应对研究,而日本则一直非常注重强震发生机理研究,期待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降低地震的负面影响。
与之相比,粤港澳和杭州湾这两个区域都没有强震的威胁,但也有本区域的问题:一是长江、珠江沉积物入海通量高,它在带来土地资源增长的同时,也造成地貌的不稳定性;二是经常受到台风的正面冲击,而且臺风灾害的剧烈程度还受到未来气候与海面变化的影响。
总体上,大河三角洲-大湾区复合体的条件要优于大湾区,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也是有内部差异性的。假如把范围放大到整个海岸带,那么经济规模的等级差异就更明显了。大湾区的水域面积为一千至一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为一万至十万平方公里。相比于大湾区,还有中海湾(水域面积为几百平方公里)、小海湾(水域面积为几十平方公里及以下)。有趣的是,中等规模的经济区域正好也对应于中海湾(如胶州湾、厦门湾等),而较小规模的经济区域就是在小海湾地区(如三亚、海口等)。在缺乏海湾条件的地方,经济发展是相对靠后的。
综上所述,就经济发展而言,海岸区域内部的差异很显著,而且这种差异是与海湾地貌条件相联系的。更重要的是,若想做好陆海统筹,就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首先,海湾地貌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在海岸带开发中要保护现有的海湾,不能破坏海湾地貌。过去一段时间,不合理的围垦使海湾面积缩小,湾内淤积加速、水深变浅。今后,不仅不能再延续这样的围垦,而且还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海湾的地貌稳定性。在缺乏海湾条件的地方,岸线开发可以包括合理的围垦工程,但围垦的目标应该是朝着有利于人工海湾形成的方向,而不是相反。
其次,大河三角洲-大湾区复合体的条件虽是最好的,但也受到沉积物入海通量高、地貌变化快的影响,此外,在全球变暖、海面上升的背景下,台风等灾害有加重趋势。未来需要发展保持地貌稳定性和新型海岸防护的技术,辅之以先进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措施,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
最后,海陆统筹要分级进行,按照大河三角洲-大湾区复合体、大湾区、中湾区、小湾区、非湾区五种情况分别处理。根据以上五种情况对应的经济发展潜力,合理配置投入;在空间规划和环境与生态保护上,要分区域确定规划区域边界、开发度、环境承载力等参数、指标,实现陆海统筹的精细管理。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