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欢欢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翻译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随着翻译行业的繁荣,学界自然而然地开始更加关注专职译员的培养。翻译原理能否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仍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与否,与译员的培训密切相关。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多数都是基于猜想的思辨式研究。虽然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原理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实证数据的证实。本研究试图通过一项实证研究,来探索译者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其翻译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来断定翻译原理是否可以指导翻译实践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在开始探讨翻译原理是什么之前,我们先对“原理”、“理论”和“翻译理论”三个术语进行一下界定。《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原理”的定义为“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对于“理论”的定义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原理”的定义为“带有普遍性的真理或规则的根据”,对“理论”的定义为“由实践概括出来或由观念推演而得到,有系统、有组织的思想学说或论点”。
从上述两个词典中对于“原理”和“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原理”和“理论”主要在三方面存在不同:(1)原理具有普遍性,而理论不具有普遍性;(2)原理强调最基本的规律,而理论强调推演得到的结论;(3)原理是有根据的,真理性较强的规律,而理论是某种学说或论点。推而广之,“翻译原理”与“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翻译原理是一套阐明翻译活动本质的、具有普遍性的、基础的、关于如何做翻译的法则,而翻译理论则是基于翻译实践概括出的与翻译现象相关的或用于解释翻译现象的学说。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曹明伦,2006:7;穆雷 邹兵,2015:19)已经开始认识到理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并不一定要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翻译理论家(Bell,1991:26; Vinay,1991:159)提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自己所指的理论是一套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的关于如何做翻译的理论,绝非某个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从这一点讲,他们所指的“翻译理论”实质上是翻译原理,因而历来争论已久的“翻译理论能否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这个问题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翻译原理是否能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篇文章使用的术语是翻译原理而非翻译理论的原因所在。
在确定翻译原理的内容之前,第一个任务就是讨论什么是翻译。“翻译”一词具有三层含义,它可以表示翻译学科,可以表示翻译过程(翻译行为),还可以表示翻译文本。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翻译原理指的是针对翻译过程的原理。
历史上人们对“翻译”的定义数不胜数,纷繁复杂。《辞海》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中华大辞林》对“翻译”的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这两个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的典型看法,即翻译的中心任务是传递意义,但缺陷在于未能概括出翻译活动的一些重要特征,如跨文化性、交际性和符号转换性。本文中采纳的翻译定义为学者许钧(2009:41)提出的“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较为全面,能很好地对翻译活动进行描述和界定。
既然翻译的中心任务是传递意义,那么意义是什么呢? 意义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不同学科对意义的理解和定义也是不同的。Ogden和Richards(1923/1946:142)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举了22个定义,包括指称理论,概念理论,使用理论,符号理论,关系理论,因果关系理论和验证理论等。正如语言学家Leech(1974: 3)所说,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意义的定义都是以各自的学科需要为前提的,因而这些定义参考了不同的理论框架,相似之处也较少。比如说,哲学家会从真理和谬误的角度去定义什么是意义,而行为学家则会从刺激与反应出发去定义意义。由于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与翻译相关的意义,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应该从最适合翻译学科发展的角度定义意义是什么。因为翻译是处于两种文化系统中的语言符号之间传递意义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而语言又恰恰是人类社会中最典型的一种符号系统,所以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去研究意义再恰当不过。
社会符号学起源于符号学(semiotics),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特征和属性的科学。美国哲学家Peirce首先使用“符号学”这个名称,但是对符号学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却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Morris。Morris(1938:6)提出符号的意义存在于符号与外界构成的三重关系中,即符号与其它符号的关系构成句法关系,符号与其所指称的事物的关系构成语义关系,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构成语用关系。从这三层关系中体现出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分别为: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Morris这种意义划分方法的优点在于几乎涵盖了语言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的所有意义(陈宏薇,1996:91)。柯平(1991:21)从交际情景中包含的5种要素出发,即发讯人(sender)、收讯人(receiver)、发讯人和收讯人之间的沟通渠道(channel of contact)、发讯代码(code)和交际主题(topic),进一步将Morris提出的三类符号学意义进行了细分。他对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进行了区分,将言内意义划分为音系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并将语用意义细分为表征意义、表达意义、联想意义、祈使意义和社交意义。柯平进一步划分的三类符号意义清晰完整,囊括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义。
不同话语所具有的三类符号学意义的数量是有差异的,如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有些语言符号可能只具有三类符号学意义中的一种或两种。另外,同一话语中三类符号学意义所占的分量也是不同的,如技术性话语中的指称意义所占分量就较重,而文学性话语里,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就可能更加突出(柯平,1991: 31)。
基于社会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柯平(1991:31)提出了符号学的翻译原则“在译语句法和惯用法规范以及具体接受者能够接受的限度之内,采取适当的变通手段和补偿手段,以保证特定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递为前提,尽可能多和正确地传递原语信息的多重意义,以争取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等值”。笔者认为这个翻译原则可操作性强且适用于各类文本,适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因而本研究中的翻译原理被笔者拟定义为: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以意义传递为目的的符号转换活动,翻译的中心问题就是意义的传递。意义是符号的一个特性,实质上就是符号与它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一个符号可以有三种意义:指称意义,语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译文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译者在合乎目的语的语法范围内,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优先恰当地传递原文在具体语境中最重要的意义,并尽可能多地传递原文的多层意义,使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达到最优化对等,最大化地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
这个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所使用的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翻译质量之间的关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研究对象的翻译原理意识处于什么水平?
(2)研究对象的翻译质量和其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之间有无相关性?如果有相关性,两者在多大程度上相关?
(3)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预测翻译质量?
本研究使用翻译原理意识水平调查问卷、半结构式访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成绩和SPSS统计软件22.0 版本作为研究工具。一共有来自中国26所著名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的397名翻译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其中有八人参加了半结构化访谈,该访谈的目的是为了阐明翻译成绩高的学生与翻译成绩低的学生在其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上有何差异。
3.2.1 调查问卷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利用问卷星设计的一份在线问卷。问卷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个人简况、三类符号意义、翻译原理观念和翻译原理引导。个人简况包括答卷人所属的学校、联系方式,是否参加过CATTI英语二级笔译(若参加过,需要标出真实的《笔译实务》科目的成绩)。第二个部分是以Morris提出的三类符号学意义和柯平对这三类意义在翻译中所做的进一步划分为理论基础编写的。第三部分则是围绕本研究所定义的翻译原理设计的题目,这些题目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测试研究对象对翻译原理所持的态度。问卷第四部分仍以翻译原理为中心,收集了学生中常见的一些翻译现象,用来判断研究对象受翻译原理意识引导的程度强弱。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计分,在问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答卷人从“我坚决不同意这个看法”“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对这个看法我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同意这个看法”和“我非常同意这个看法”这五个陈述中选出一个来表明自己对题目中所述内容的态度。在问卷第四部分,答卷人从“这个句子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这个句子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这个句子有时适合我的情况”“这个句子通常适合我的情况”和“这个句子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我的情况”选出一个与实际翻译行为相符合的陈述来代表自己实际翻译中受翻译原理意识引导程度的高低。
对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正方向的题目,五个陈述的赋值情况为“我坚决不同意这个看法=1”“我不同意这个看法=2”“对这个看法我没有明确的答案=3”“我同意这个看法=4”和“我非常同意这个看法=5”,对于反方向的题目,分数赋值情况恰恰相反。同样,对于第四部分的正方向的题目,五个陈述的分数赋值为“这个句子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1”“这个句子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2”“这个句子有时适合我的情况=3”“这个句子通常适合我的情况=4”和“这个句子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我的情况=5”,而反方向的题目赋值与正方向的题目相反。答卷人在问卷中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和总被视为其翻译原理意识水平的指标,而其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语二级笔译中的《笔译实务》测试中获得的成绩则被视为代表他们的译文质量的指征。
问卷编写完成后,笔者首先进行了试调查,来自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20名同学参加了试调查。笔者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原来的问卷进行了修订,然后对修订后的问卷的三个类别“三类符号意义”“翻译原理观念”和“翻译原理引导”通过个别-总体相关性来检查各类别的内在一致性。本研究用SPSS22.0计算出的问卷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科隆巴赫系数分别为.719、.699和.730,证实了这三个类别的范畴得到了确认,也即问卷的信度达到了发放的标准。
3.2.2 访谈
本研究中访谈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说明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翻译质量高的学生与翻译质量差的学生在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上有何差异,从而来更好地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
参加访谈的对象为八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翻译专业研究生。这八名学生之前都参加过问卷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访谈。八名学生被分成了A组和B组,其中A组的四名学生CATTI英语笔译二级分数较高,分别为78分、73分、69分和67分,B组四名学生CATTI英语笔译二级分数较低,分别为56分、50分、47分与46分。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除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答卷者是通过课堂上参与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外,其它院校的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均为电子版。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效度,笔者首先联系每个大学的任课教师,请求其帮忙协助实施问卷调查,征得老师的同意后,笔者向老师说明此次问卷调查对答卷人的要求,然后通过邮件将创建在问卷星上的链接发给老师,由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渠道(QQ群,微信群,邮箱群,教师网站)发送给学生。在学生填写问卷之前,笔者为提高他们的合作意愿,提前告知他们完成问卷后每个参与者有5-10元奖励。
问卷收回后,笔者首先查看问卷第一部分的个人简况中答卷人关于“是否参加过CATTI英语二级笔译”的填写信息,若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笔者就根据答卷人在问卷上填写的联系方式找到他们,请他们提供成绩单截图,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确保答卷人所填写的CATTI英语二级笔译测试的实务成绩(以下简称为CATTI得分)是真实的。凡是不能提供成绩单截图的问卷上填写的成绩都视为无效的,都不会被用来做进一步的CATTI得分和问卷得分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算。
接下来笔者对问卷数据编码,将其输入到统计软件SPSS中,并进行数据清理,建立数据文件,然后对问卷中相反方向的题目进行重新编码。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从平均数、频率、集中趋势和变异性这些方面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用SPSS软件对答卷人的问卷得分和其经过核实的CATTI得分进行一个相关分析。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来推断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译文质量。
八名同学的访谈数据是通过带有语音保存功能的微信语音聊天的形式完成的,访谈结束后,这些语音数据被转写成文字,然后通过数据筛检,分离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本研究所用到的编码方式为开放式编码,在编码过程中一直撰写备忘录。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展开,主要以图表的形式展示。
表1和表2展示了翻译专业研究生的问卷得分情况。问卷满分为200分。
表1 翻译原理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得分情况
表2 翻译原理意识水平调查问卷得分频率分布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所调查的翻译专业研究生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分布不均,相差较大。由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翻译专业研究生中,8.6%的人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非常低,超过一半人的翻译原理意识处于中等水平,翻译原理意识水平高的研究生人数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7.5%。这一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讲,翻译专业研究生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需要提升。
图1展示了在对研究对象的问卷得分和其CATTI得分两个连续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之前利用SPSS绘制的散点图形状。表3展示了利用SPSS软件对这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4展示了访谈数据分析过程中,从开放式编码中产生的范畴类别及其定义,表5则展示了翻译成绩好的一组研究生与翻译成绩差的一组研究生在翻译原理意识方面的差异。表3、表4和表5的数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展示了译者的翻译质量与其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之间的相关情况。
图1 CATTI得分和问卷得分的散点图
从图1的散点图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问卷分数和其CATTI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也提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正向的,即研究对象的CATTI分数(Y)随问卷分数(X)的增加而增加。
由表3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CATTI得分与问卷分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432,双尾检验概率p值0.000<0.05,这说明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其翻译质量具有显著的中度正相关关系。
从表4和表5的访谈数据可以看出,与翻译成绩不好的同学相比,翻译成绩好的一组研究生在三个范畴“解读原文”“意义取舍标准”和“生成译文”中的翻译行为描述都明显与翻译原理更为一致,表明翻译成绩好的同学更多地受到翻译原理意识的引导。
表3 翻译质量与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
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翻译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程度上,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越高,其翻译质量越好;相反,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越低,其翻译质量也越差。这个研究发现证实了翻译质量与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一个假设,推翻了翻译原理对翻译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的这个观点。
表4 访谈数据编码所产生的范畴类别
表5 高分组和低分组研究生在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上的差异
根据研究对象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翻译质量之间的散点图与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翻译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确定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其翻译质量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满足线性回归条件,笔者绘制了标准化残差与标准化预测值之间的散点图(图2)和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正态P-P图(图3)。
图2 标准化残差与标准化预测值之间的散点图
图2结果表明,标准化残差与标准化预测值散点图中各点均匀分布,故可视为该回归满足等方差性。
图3 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正态P-P图
由图3可知,标准化残差散点分布靠近对角线,故可判断该回归残差呈近似正态分布。
图1、图2和图3的结果已证明研究对象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其翻译质量之间满足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条件,故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利用SPSS对这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6、表7和表8展示了线性回归的结果。
表6 回归模型的解释力
表7 方差分析表
表8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表6显示此回归模型的拟合度R2为.187,意味着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可解释的翻译质量的变异量占翻译质量总变异量的18.7%。
表7展示了整个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结果,F (1,143)=32.809,p<.001,所以拒绝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假设,证实了翻译质量与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表8给出了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标准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值以及各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从表8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常数项还是解释变量X,其t统计量对应的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变量X的回归系数为.179,即学生的问卷分数每增加1分,其CATTI二级笔译实务成绩平均就增加.179分,由此可得到的CATTI二级笔译实务成绩与问卷分数之间的一元回归方程为:Y=27.593+.179X,其中,Y代表CATTI二级笔译实务成绩,27.593为常数项,X代表译者的问卷分数。
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翻译质量简单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其译文质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即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可以预测其译文质量。但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可解释的翻译质量的变异量仅占翻译质量总变异量的18.7%。也就是说虽然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可以预测其翻译质量,但这种预测能力比较有限,对其预期不宜过高。在预测译者的翻译质量时,除了根据其翻译原理意识水平的高低来预测外,还应根据译者的其它因素,如双语水平、百科知识等来预测其翻译质量。
本研究通过研究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与译文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证实了翻译原理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给翻译教学的启示是一定不可轻视理论,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翻译原理意识水平。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四点。第一,样本数量不是很大,虽然一共有392名研究生参加了问卷调查,但最后可用于进行翻译质量和翻译原理意识水平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样本数只有135个。第二,虽然CATTI是目前中国最为权威的翻译资格考试,但是将它作为评判翻译质量的指标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考场压力、时间限制及不能正常使用各种电子参考工具等都对测量研究对象的真实翻译水平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三,由于本次的问卷调查是基于非自愿的基础上,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答卷人不认真填写问卷,这就使得所收集的研究生翻译原理意识水平的数据的效度下降。第四,问卷本身的设计及发放方式也是本研究误差的一个来源。首先,本研究设计的问卷长度对研究对象的耐心有一定挑战,问卷本身的措辞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由于大部分的问卷是经其他老师转发给学生填写的,所以填写问卷的环境不能得到保证,学生在填写问卷时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回答。建议未来相关的研究扩大样本容量,并采用更可靠的研究工具,如有声思维报告,评注式翻译等。此外还应加强对译者心理过程和其翻译产品相结合的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原理意识究竟是如何在提高翻译质量中发挥它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