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研究*

2020-05-21 05:33韩远强王丽良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问卷

徐 欣,韩远强,王丽良

(赣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从秦汉至两宋, 中原地区先后发生多次分裂和战乱,导致先民大量迁徙, 辗转进入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 进而重塑了原住民的人口结构, 加速了不同种族的融合进程, 提高整体种族文化素质, 也渐渐形成了多样种族劳动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尽管客家先民自秦汉就来到赣、闽、粤交界地偏僻的深山复杂地区, 但客家人却一直保留着中原时期的风俗习惯未改.但由于各民系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演练和不同文化的渲染和影响, 进而形成新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千姿百态的民俗体育文化.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带有复杂的族性、宗教、地理环境等社会因素相互融合的一种社会文化,与生产生活和信仰性活动息息相关,从内容上看主要有龙舟竞赛、舞龙、舞狮、大刀舞、踢毽子等.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继承了中原汉族的早期传统文化;而客家种群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又不断汲取各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多样性的共生关系逐渐形成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国内的重视,各地也开始增加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关注度.而赣南、闽西、粤北的高校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活动都是以竞赛的方式在进行着,这与我们原本要求发展的竞技与娱乐互补化的体育大相径庭.正是在这趋势下,地方高校体育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这不仅创新了一个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模式,让其更好更有效的承担对学生的教育,更是通过高校这个新载体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路径.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缘起、活动内容、组织程序和组织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总结客家民俗体育的特征和社会价值,并对其在传承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究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google学术、维普、万方等学术资料网站以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地方高校、传承弘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整理相关文献,理清该领域的发展脉络、背景、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为本课题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和问卷星2种调查方式分别对赣南师范大学、韶关学院、龙岩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共12名体育教师或教学管理者以及280名学生.其中教师问卷每所学校各4份,包括3名教师和1名教学管理者,学生问卷随机发放,其中赣南师范大学120份、韶关学院80份、龙岩学院80份.教师问卷全部回收.学生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共262份,问卷回收率为93.6%, 有效问卷260份, 有效率为92.9% ,并对学生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效度为0.71,信度kappa系数为0.82.

1.3 访谈法

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诸多问题,我们对三所大学的部分大三、大四学生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补充、修正问卷调查中的数据,获取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当地传承的相关信息.

2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

2.1 多元共存与兼容并蓄性

客家先人的多次迁徙漫步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同时接受并学习沿途所经历的多种文化内涵,最后不同的种族在赣闽粤中偏僻地区混居共生,同时文化底蕴接受着洗礼升华,潜移默化最终形成多元民俗体育文化共存兼容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2.2 宗教祭祀与节庆性

在客家群体发展的攻坚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种族、繁衍后代,壮大客家群体,族人选择通过修建祠堂、祭祀先祖来统一族人的信仰,提高客家宗族凝聚力.在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中的节日大部分都是根据节气设定的,每个节日都有多姿多彩的舞蹈表演与体育项目,呈现着不一样且鲜明的文化特征, 反映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例如, 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活动, 以其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从古至今代代传承.

2.3 不同地域性

由于客家先人的迁徙历史、入居的地理环境、种群间的社会关系大相径庭,使得不同地方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也不同,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也具有不一样的特色.都是舞狮、舞龙如上犹的“九狮拜象”和定南“瑞狮”、宁都南岭“竹篙火龙”和会昌“摆字龙”地域相近,但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却截然不同.

3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

3.1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3所地方高校传承的现状

3.1.1 被调查者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了解

通过问卷得知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男生占67.3%,男女比例约是7∶3;所属区域(指被调查者出生、长大或长期居住地,非被调查所在地)以赣南居多,达到33.5%,共有187人来自客家居住地,达到71.9%;是否是客家人的比例约是6∶4,有59.7%都是客家人,问卷调查产生的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调查是否了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方面,有72.3%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说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学生中的认知程度较高,易于日后在高校开展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在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现状的认识方面,有21.1%的人表示正在发展,78.7%的人表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正在消逝,说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正在逐渐消逝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将统计数据还原并通过访谈得知:调查统计的所属区域数据受到了调查问卷数量的影响,赣南师范大学问卷比其他两所高校多40份,但从比例上来说,还是赣南区域的人较多;3所高校的2019年招生计划显示省外招生数约为10%,省内招生比例基本一致,所以客家人比例较高符合问卷真实情况;通过深入访谈还发现,在“客家体育文化现状的认识”选项中认为正在消逝的这78.7%有许多人反而更加希望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可以振兴、繁荣,不断传承下去.

图1 了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途径

图2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3.1.2 了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途径

通过图1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父母长辈传授和社会媒体的传播,而通过学校相关课程了解以及亲自参与和查阅文献资料得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的比较少,可以看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较低,这也是阻碍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1.3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效传播途径

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父母长辈教授和社会媒体的传播,但从图2可以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还是认同通过学校教学、传授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最有效途径.通过访谈还发现,网络传播的实际情况不像上图显示高达77%,只不过很多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较大,理所当然的认为网络传播是有效途径,受访者从网络获取客家体育文化的相关资讯其实少之又少;区域传播(指所在地的客家体育文化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反而是重要传播渠道,尤其是农村和部分乡镇,城市反而传播效果差一些.

3.1.4 保护、传承、弘扬客家体育文化的方式

图3 保护和传承客家体育文化的方式

图4 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体育活动

由于客家民俗体育项目跟不上现代体育的高速发展,保护和传承客家体育文化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图3得知,80%以上的人认同政府对客家体育文化的宣传、相关的保护政策或办法最重要,通过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培训也占有较重的比例.通过访谈得知,受访者还是认为政府对客家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培训作用稍低一些,尤其是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宣传在访谈中评价较低.

3.2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现状

3.2.1 学生对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

为了便于调查和访谈,我们按照活动方式、游戏规则等将客家民俗体育分为跑跳类、投射类、舞蹈类和游戏类4个大项,其中跑跳类包括跳绳、跳皮筋、踩高跷、跑风车等,投射类包括打石头仗、打“水漂”、弹弓、打沙包等,舞蹈类包括舞龙、舞狮、竹篙火龙、九狮拜象等,游戏类包括踢毽子、打陀螺、荡秋千、滚铁环等,通过统计图4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调查者对于舞蹈类项目和跑跳类项目更有兴趣,舞蹈类项目更具有观赏性,跑跳类项目具有一定的娱乐性.通过访谈得知,跑跳类项目规则更加简单、容易学习和上手,所以在高校开展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倚重跑跳类和舞蹈类,更加贴近学生和老师,也更加容易得到发展和传承;同时受访者也指出,投射类和游戏类项目由于我们的调查对象都是大学生,兴趣低一些,如果是中小学生,选择的比例会大一些,4个分类也会更均衡一些;而客家民俗体育项目最具特色的是舞蹈类项目,如舞龙、舞狮等,不仅观赏性极强,表演也十分壮观,但组织和操作难度极高,虽然深受各个地区的学生和群众喜爱,但需要专门开设课程才能学习和掌握.

3.2.2 学生对教学中易开展的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喜好

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将客家民俗体育项目按照教学场所分为室外体育项目和室内游戏项目2个大项,其中室外体育项目包括踢毽子、打陀螺、跳绳、踩高跷等,室内游戏类项目包括打石子、手腕解脱、打纸板等,通过问卷可以得出结论,客家民俗体育在高校的传承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是室外体育类项目,有71%的学生选择了室外类体育项目,因室外类体育项目有趣且轻松易学.相对来说,室内游戏类项目则没有那么受学生欢迎,只有29%的学生选择了室内游戏类项目.通过访谈得知,室外体育项目中的踢毽子和打陀螺等最受欢迎,室内游戏类项目中的手腕解脱则最受欢迎;将统计数据还原还发现,女生更喜欢室内游戏项目,而被调查者的男女性别比导致2个选项差异较大.同时室内游戏项目受到了场地的局限以及项目过于简单,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

3.3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高校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得知,3所学校都给学生举办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相关讲座,但举办较少,参加的学生也不多,这也是目前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造成的;开设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相关课程的比例极低,只有5.7%,将调查数据还原,只有赣南师范大学开设了客家体育文化的选修课,并且在访谈中得知选修的学生少,课程也是几年才开一次.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学校对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每个学年是否有足够数量的课程和讲座,是发展、宣传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学校开展客家体育的相关活动选项中达到33.3%,但这种活动基本集中在表演、校运会等相关的活动中,参加者基本固定,对客家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参与效果较差,可以看出学校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3.3.2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建议

4.1 加强学生、教师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在当地具有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高校中,对客家民俗体育没有投入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竞赛组织都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及课程项目开设中很少的去拓展有关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课程,甚至连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讲座和相关活动举办都少之又少,这使得地方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很生疏,这对高校传承和弘扬客家民俗体育文化造成不小的障碍.

4.2 提高高校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作用

随着高科技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一个现象, 学生不愿上枯乏无味的体育课,课余时间也对体育运动接触较少,传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已经不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回顾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并没有得到的重视.正是在这一视域下,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因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游戏娱乐特色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契合,不仅可以扩展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 使体育竞技比赛化向体育健身民族化、娱乐化的方向转变,并在高校教育中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中的每项体育活动都具有显著的运动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思想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相结合,对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扩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以通过高校这个新载体让客家民俗体育得到全面开展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使其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4]

4.3 传承、弘扬高校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措施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问卷
冬季民俗节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问卷网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