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陈 艳,张康建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1.检验科;2.心内科,上海 201299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膳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1]。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2]。当肾小球处于高压力、高滤过和高代谢状态时,会引起肾小管和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然后导致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比较隐匿[3],当肾功能出现异常时,往往肾脏已经严重受损。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和尿蛋白均正常并不一定代表肾脏没有病理损伤。因此,寻找高血压患者肾损伤诊断的敏感指标尤为重要。E-钙黏附蛋白是一个跨膜糖蛋白,位于细胞-细胞接触区域的上皮细胞表面,在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4]。 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肥沙鼠模型的肾组织中E-钙黏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5],但其在高血压肾病中的变化鲜有报道。骨膜蛋白是在骨中表达的可溶性细胞外基质蛋白,有研究发现,骨膜蛋白在正常肾小管中未被观察到,而在肾损伤期间,骨膜蛋白在肾小管间质区高度表达[6]。本研究分析了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在高血压肾病中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高血压肾病提供新的标志物。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意识清晰,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病的患者。108例高血压患者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1~83岁,平均 (65.44±7.23)岁。依据患者的严重程度分成3组:单纯高血压组35例,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40例,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33例。单纯高血压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1~84岁,平均 (65.65±7.32)岁。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1~83岁,平均 (65.48±7.27)岁。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1~84岁,平均 (65.25±7.63)岁。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1~84岁,平均 (65.21±7.58)岁。4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晨起空腹肘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美国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清蛋白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1次尿检,并收集24 h尿液标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供。
2.13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病程更长,收缩压、舒张压更高,UAER、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酸、清蛋白水平更高,肾小球滤过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比较,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病程较长,收缩压、舒张压更高,UAER、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酸、清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4组研究对象血清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E-钙黏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骨膜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及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E-钙黏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骨膜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比较,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E-钙黏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骨膜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各项指标在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 E-钙黏附蛋白与UAER(r=—0.487,P=0.012)、尿素氮(r=—0.312,P=0.021)、血清肌酐(—0.341,P=0.043)呈负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r=0.512,P=0.017)呈正相关。骨膜蛋白与UAER(r=0.412,P=0.033)、尿素氮(r=0.447,P=0.029)、血清肌酐(r=0.337,P=0.036)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r=—0.486,P=0.028)呈负相关。而E-钙黏附蛋白与骨膜蛋白呈负相关(r=—0.509,P=0.015)。
表1 3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组别n尿素氮(x±s,mmol/L)肾小球滤过率[M(P25~P75),mL·min-1]血清肌酐(x±s,μmol/L)尿酸(x±s,μmol/L)清蛋白(x±s,g/L)单纯高血压组355.26±1.4798.2(81.1~112.5)72.32±23.46354.72±63.6431.53±5.84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406.22±2.55a81.4(68.8~101.7)a82.39±25.53a362.54±81.55a39.53±3.74a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338.53±2.75ab67.2(44.1~84.3)ab118.28±49.18ab404.94±113.86ab42.43±4.14ab
注: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aP<0.05;与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比较,bP<0.05。
表2 4组研究对象血清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bP<0.05;与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比较,cP<0.05。
2.4高血压肾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是否有高血压肾病作为因变量,以患者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是影响高血压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高血压肾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高血压容易导致器官损伤,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包括血压、内皮功能障碍、淋巴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和炎症),肾损伤为最常见病变。持续的肾损伤易导致肾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加,其包围并最终取代受损结构[7]。在慢性肾脏疾病中,这种纤维化过程会自发地加重,无论疾病的最初原因如何,都会导致功能性肾单位数量的逐渐减少。因此,理解纤维化进展或逆转的机制是主要的治疗靶点。最近的研究强调了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重要性,细胞外基质蛋白是纤维化瘢痕的组分,而且是通过细胞基质信号传导的组织重塑的活性调节剂[8]。
E-钙黏附蛋白是一种位于染色体16q22.1中E-钙黏附蛋白基因编码的跨膜糖蛋白,位于细胞-细胞接触区域的上皮细胞表面,在维持正常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能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联系[9]。E-钙黏附蛋白在钙依赖性细胞与细胞黏附中起关键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E-钙黏附蛋白通过增殖、侵袭和(或)转移促进癌症进展,可溶性E-钙黏附蛋白是各种恶性肿瘤的预后标志物[10]。但是,E-钙黏附蛋白和高血压肾病之间的关系很少被报道。而已有的研究显示,在排除肿瘤和其他因素基础上,大量清蛋白组患者血清的E-钙黏附蛋白水平表达较低[11]。有研究采用大鼠石蜡包埋的肾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肾纤维化组E-钙黏附蛋白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12]。本研究中,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的E-钙黏附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而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明显低于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这也说明E-钙黏附蛋白可以作为诊断早期肾病的标志物。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进展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缺血和凋亡均增加。另有研究证明,蛋白水解酶活化导致的E-钙黏附蛋白降解是由缺血和细胞凋亡引起的[13]。因此,肾损伤引起的降解可能是血清E-钙黏附蛋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钙黏附蛋白与UAER、尿素氮、血清肌酐呈负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这也证实了E-钙黏附蛋白在肾功能中的可能作用。
骨膜蛋白的原始名称是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在骨中表达的可溶性蛋白,也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14]。有研究显示骨膜蛋白是肾脏损伤的组织生物标志物,其在正常肾小管中表达水平很低,只有在远端小管受损时排出,而且发现在肾损伤期间,骨膜蛋白在肾小管间质区高度表达[15]。本研究中,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的骨膜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而高血压肾病Ⅲ~Ⅳ期组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Ⅰ~Ⅱ期组,这与文献[12]研究一致,该项研究发现骨膜蛋白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增加,并与肾纤维化严重程度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还显示,骨膜蛋白与UAER、尿素氮、血清肌酐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
本研究中,将是否有高血压肾病作为因变量,以患者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是影响高血压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也说明E-钙黏附蛋白、骨膜蛋白水平可以作为诊断高血压肾损伤的标志物,当然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