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I对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

2020-05-21 03:11梁啸寒陈宏志马宜传
关键词:征象磁共振肝细胞

梁啸寒,陈 岩,陈宏志,马宜传

(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 蚌埠 233000;2.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30)

肝细胞癌属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发病早期普遍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而易被患者忽视,当出现肝区疼痛、黄疸、消瘦乏力等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至严重阶段,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超过10%[1]。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为目前预测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临床应用广泛[2]。然而,并非所有的肝细胞癌患者AFP检测结果均会呈阳性,临床中尚有20%~30%的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检测结果处于正常水平,即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对于此类肝细胞癌患者单纯进行血清AFP检查显然无法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目前临床重要的检查手段[4],将MRI应用于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是否有助于临床诊断为当前研究热点。我们探讨了多模态MRI在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01—2019-0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血清AFP测定结果将其分为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20 μg·L-1)40例及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20 μg·L-1)60例。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4~76岁,平均(60.25±1.30)岁;病程2.5~12年,平均(7.35±1.01)年;肝细胞癌分型:小肝癌20例,结节型12例,巨块型8例;合并症:肝硬化2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1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2例。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60.40±1.37)岁;病程2~12.5年,平均(7.41±1.04)年;肝细胞癌分型:小肝癌31例,结节型12例,巨块型17例;合并症:肝硬化3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1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疾病病程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且初发;②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各项临床检查;③检查前未服用过影响血清AFP检测结果的药物。排除标准:①存在干扰血清AFP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急性和(或)重型肝炎、其他恶性肿瘤、正处于妊娠状态等;②药物性肝损伤或合并未经控制的重度感染;③接受过抗肿瘤治疗;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⑤存在MRI检查禁忌。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肝细胞癌患者均接受血清AFP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3 000转·min-1离心10 min后收集血清,利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I2000 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AFP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组。

分组完毕后于空腹状态下进行多模态MRI检查,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Verio3.0T高场MRI,协助患者仰卧于扫描床,头先进。由患者膈顶向肝下界方向探查,首先进行常规扫描,参数如下:层距1.0 mm、层厚5 mm、矩阵512×512、视野380 mm×380 mm;扫描序列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RARE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其中弥散加权成像实施多b值扩散成像。常规扫描结束后经由患者肘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拜耳先灵医药,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144)0.1 mL·kg-1,输注速度1.5~2.0 mL·s-1,对比剂注射完毕后15~35 s进行动脉期扫描,60~80 s进行门脉期扫描,180~360 s进行延迟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

取常规MRI征象、增强MRI征象、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现弥散系数、病理分化结果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常规MRI征象包括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坏死信号、病灶内伴发出血、病灶伴发转移、血管受侵;增强MRI征象包括快进快出、快进缓出、缓进缓出;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分别为50、100、200、400、600、800 s/mm2;病理分化结果包括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分别于病灶感兴趣区连续测量3次并计算其均值作为最终测定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常规MRI征象组间比较

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常规MRI征象占比均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常规MRI征象组间比较 n(%)

2.2 增强MRI征象组间比较

2组增强MRI征象相比较,缓进缓出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快进快出占比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快进缓出占比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增强MRI征象组间比较 n(%)

2.3 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组间比较

2组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比较,动脉期数值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门脉期、延迟期均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组间比较

2.4 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组间比较

2组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随着b值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均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组间比较

2.5 病理分化结果组间比较

2组病理分化结果比较,中分化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高分化占比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低分化占比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3 讨 论

研究表明,即使是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仍有相当比例面临着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风险[5]。肝细胞癌为肝癌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随着病程延长患者普遍存在合并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等病毒所致的肝硬化,导致病情更为复杂[6]。研究显示,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酗酒、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为肝细胞癌的独立风险因素[7-8],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态势[9]。AFP为诊断肝细胞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10-11],但临床中仍然有20%~30%左右的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并无异常改变,此类患者普遍缺乏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患者所具有的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黄疸等症状表现,易被患者及临床忽视[12]。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肝细胞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仪器设备检测精度、影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均大幅提高,使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日俱增[13]。由于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患者普遍存在且占比较高,故影像学检查对于及早发现此类患者而言至关重要[14]。与超声、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等检查手段相比,MRI的软组织分辨率更佳,多序列、组织灌注、水分子弥散等成像手段能够更加清晰的揭示病灶部位相关信息,但目前已有报道中很少有研究成果涉及此部分内容,所以围绕此部分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相比,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常规MRI征象占比均更低,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更高;而增强MRI征象、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病理分化结果比较中除缓进缓出占比、动脉期信号值差值、中分化占比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MRI可为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支持,不仅可进行定性分析,亦可开展定量分析,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多模态MRI检查应注意避开坏死区及出血区,消除血管等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强化效果最明显区域作为感兴趣区,以确保获得的数据信息更加真实、可靠[15]。

综上,多模态MRI可为诊断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征象磁共振肝细胞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