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摄影

2020-05-21 07:09杨发维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愁摄影创作

◆杨发维

摄影,简单也不简单

摄影,是当下众多艺术门类中准入门槛最低的,简单易学。人们戏称,摄影是最简单又是最不简单的事。说摄影简单,是指技术,说不简单,指的是艺术。

数码技术,让过去复杂的曝光组合、对焦,一键解决,不断推出的数码相机,设置了多种不同气候环境下的拍照模式,有的还设定了一些特殊效果的影像处理方法,于是,摄影大军的队伍日益壮大,拍照成了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幸福指标。纷纷购置长枪短炮,既可旅游健身,也可体验美好生活,快乐多多。

但摄影毕竟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同一座山,同一棵树,拍出的照片也是那山和那树,是写真,是立此存照,记录美好。在艺术家的眼里,山可能不再是山,树也因注入情感要素而有了新意义,借景抒情,表达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许多艺术作品,并非一眼能看懂,还需去慢慢品味,其中的引力来自摄影家的情感注入,来自摄影家长期积累的瞬间爆发。一片洁白的雪地,一只天鹅独处一角,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一幅构图大胆的高调照片,可仔细品读,作者想借景抒发的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人生心态,天地之大,何处是我家,孤独的是天鹅,张扬的是一种人生境界。眼前的场景,触动了作者的人生处境,激活其思想深处的情感,由相机自然流露。

我们查阅任何艺术家,他们的人生阅历都很丰富,他们的代表作的基调也都与他们的生活处境紧密相关。同样现场拍摄,不同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在艺术家眼里,一花一草皆有情,一山一水都有意,一人一面藏玄机,都是大自然里的影像符号,取舍全凭内心。因而我们观看影展也好,阅读作品也罢,若仅仅从技术层面去评判,起码是不全面的。

画面构成的复杂与简单,都只是外像,从艺术层面来讲,摄影过程就是一个内心煎熬的过程,是一个美学酝酿过程。大自然里无处不美,注入光影和情感,艺术的魅力自然散发。照相机只是一种工具,作品在用相机表现人的头脑。

摄影创作,不是为了照搬漂亮的山水

在时下的摄影大军里,多数旅游、拍照一肩挑,放松了心情,收获了美片,其乐融融。

进入摄影创作,却不轻松,那是一场痛苦与快乐相生相伴的审美旅行,所见之情,眼见之景,取舍全凭内心的指引。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无处不在,与你遥遥相对时,默而无语,无声召唤你的内心。从平凡中发现美的过程是痛苦的,把美凝聚成瞬间是快乐的。按下快门的过程,可以说是自己真情实感的瞬间释放。

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无不用心对话自然。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时为景不达意而苦恼,为心中有意景不如所愿而难眠。经历磨难与痛苦的煎熬,必定会有美好的结晶而诞生。

创作的过程是幸福快乐的,或写意,或写实,种种可能,皆可达彼岸,在内心的指引下,迎接一个个的新生。

各就各位,摄影之路不需攀比

体育竞技,讲各就各位,道路行车,讲各行其道,摄影之路,理应如此。

当下摄影门类繁多,各人喜好不一,职业摄影与喜爱摄影的大众,追求的目标各异,很难在一个水平线上去评判。

从国内综合艺术展览大的分类来看,纪录和艺术,创意与商业,还有许多专业类的比赛,各个门下都有一群忠实的践行者。而每个门类的拍摄方法,创作思路及其规则都难以兼容,其作品的社会功效也无法用同一标准去度量。此时,更需要摄影人以各就各位的心态去面对,你拍你的,我创作我的,在各自规则内,各行其道,不羡慕,不攀比,不诋毁。

前30年,我以记者之身,真实地报道发生的新闻事件,维护事件的真实性是铁律,在拍摄方法和摄影语言运用上没有太多的讲究。近五年,我以教学为主,探索艺术,以艺术创作的规则为导向,拍摄时尤其注重光影,尤其注重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世间万物,皆是我创作之原始符号,如何取舍,全凭我心,在把握生活真实性前提下,构建典型艺术形象。前后完成作品的风格判若两人,因目的不一,结果必然各异,谁优谁劣,无从评说,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作品各自对社会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摄影人,在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上,不可能也难以做到面面关注。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专注一事一人或一景,走自己的路,定会越走越宽,社会也会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和认可。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也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虽然各就各位,各行其道,但不能按部就班。有时变道为的是超越,互通立交的设立为的是搭建起重新规划线路的平台,给予调整方向的空间。同理,摄影人也可以在不断的借鉴中,调整我们镜头的方向。改变的机会永远在自己的手中。

取舍天地间,随心为上

摄影,用镜头取舍于天地之间,万物万事,皆可入画。正因如此,选择多多。

到了现场,摄影人要面对取什么,舍什么,哪些应该留,哪些应该弃?如何构图,是横还是竖?主体放到画面什么位置?天空地面都很漂亮,留天还是留地等等的不确定因素,那个纠结呀,剪不断,理还乱。

这纠结来自几个方面,按自己掌握的摄影基础,画面应该平衡,曝光应该精准,可据此拍出来照片又太过一般,优秀的照片似乎并不在乎这些。眼睛看到的大的场景很美,可拍出来似乎与眼见不一样,总觉得差很多。还有高调低调的曝光控制似乎也与要表达的情感不合拍。

应该说,每个摄影人可能都有这个阶段的经历,实属正常。如小孩学走路,一步步来,急不得,学会走了,开始跑,跑的步子就没有统一性了,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会了摄影的基础,过了技术关,进入摄影创作阶段,随心为上。

《搬煤工》

《背影》

随心,即跟随心动,是什么打动了你的心,你为何有了拍摄的冲动,吸引你眼球的亮点是什么?盯住这些,顺势思考,集合摄影语言,确定摄影基调,经营布置画面。一切过程,咬住心里那根主线不放松,必有所得。几个普通的场景,心有感悟,画面也就有了神韵。

身边的影像,往往更贴近生活

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大事件的采访拍摄,一辈子都在芸芸众生中游走,留下了不少记忆。回头看,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才是最有魅力的历史写照。

他们是那样的平静且朴实,他们是如此的简单且真切,一个笑容,一个动作,全出自于内心。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在安稳的国度里,普通人的微笑是国家的名片。

我们的照相机多了许多功能,可我们的镜头却迷失了方向。喜爱他乡的风景,忽略身边的美丽;喜爱名山大川,忽略创造历史的人民。君不知,创作的源泉是生活,越是熟悉越有感情,越有感情越有温度,有温度的思考定能拍出有温度的照片。

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心,净化心灵。普通人的命运,永远是我们关注的中心;普通人的影像,永远是我们镜头的焦点。

背影,往往是更丰富的表达

任何优秀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作者的创作轨迹和社会的变革,是作品产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好的作品大凡都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乡村留守老人,是当下社会变革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期望进城与儿女团聚,但他们更多的是乡土难离,如果说20年前,进城的年轻人还无力将老人接进城里的新家,但如今,老人留守乡村的原因更多是故乡情结。

几年游走乡村,总能看见一群群爹爹婆婆,独守着自己的老宅,他们的生活简朴,或独坐于高堂,或于村前老树下晒着太阳,或执拐杖行走村间,一头白发,少了年轻时的帅气俊俏,有的只是满满的岁月沧桑,我手中的镜头多次聚焦,但终不忍按下快门,不忍心向世人展示他们那写满风霜的脸庞和略显孤独的眼神。

《乡愁1》

《乡愁2》

虽然是他们自选的生活,但他们不应该被忘记。我走出村头,回头看去,那伫立于房前屋后,村头树下的剪影,是那样的震撼,这身影唤醒了我的灵魂,虽然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但那厚厚的身影,足以铭记于心,长存于脑,于是乎,返回村里,良知告诉我有责任留存这些历史的影像,心底里不自主发出呼喊:不能忘却啊,乡村里那些孤独的老人们,常回家看看不应该只传唱于口头。

人们说,相机不会说谎,摄影人动了心,照片才有情,若将这类照片放大上墙,我们面对这些身影,自问,能不动情吗?

我们拍摄人像,多是正面聚集,突出面部,以张扬人物个性化的性格特征,若换个角度,在有隐有藏中取其背影,也不失一种表现尝试,不曾谋面,不等于不相知,背影往往是更丰富的表达。

乡愁不是“愁”,听那些老物件在诉说什么

乡愁不是“愁”。斑驳墙壁上的“明星照”和家用的老物件,雕花的老式门窗上晒干的秋葫芦,庭院里的鸡窝、自来水管、石磨和南瓜,客厅里的暖水瓶、老桌椅……这些即将消失的乡村图景,是一个时段内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足迹。与那些色彩明艳、绚丽夺目的新景观相比,这些深色调子的画面流淌的都是落后和悲伤。这一物一景,虽不能语,在勾起我们心底满满回忆的同时,散发的尽是故乡的味道,也是我们常常说的乡愁。去过欧洲的人都有一种感受,我们不远万里去参观的都是一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老教堂、老皇宫、老庄园,那些老房子和里面的老物件也都落伍,但人家没觉得落后,反为之自豪和骄傲。人的怀旧,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寄托,不管走多远,见境思义,睹物思人,不忘初心。当下城市外观是好看了,清一色钢筋水泥和漂亮的玻璃墙,以至于千城一面,相互攀比谁建起了最高楼,城市有了高度但少了厚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这是我们立于世界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文化包括很多,其中也有古民居、古建筑、古习俗等等。如果忘记了历史,最终可能连自己是谁都说不清了。

猜你喜欢
乡愁摄影创作
乡愁
乡愁
Jazz
《一墙之隔》创作谈
八桂山水,说不尽的浓浓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