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状貌词是能够表达人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从而能够描摹事物的色彩、形状、味道、动作等较为特殊的一类词。本文以中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品《庄子》为语料,从认知角度分析《庄子》当中状貌词在语音、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
关键词:状貌词 认知语言学 《庄子》
一.绪言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其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如宇宙、哲学、艺术、人生等。《庄子》一书当中蕴含着很多庄子式的哲学和智慧,而这些价值观、人生追求等也成为历代学者所讨论的重点内容。在语言方面,庄子对先秦语言有着创造性的发展,其语言的浪漫色彩也独树一帜。《庄子》当中存在大量的状貌词,这些状貌词在庄子构建哲学世界的过程当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庄子》为依据,对其中的状貌词从认知角度进行了分析。
二.《庄子》当中的状貌词统计及分类
目前学界对于状貌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在本文研究当中,参考孙天心、石丹罗(2004)和巩丹阳(2015)对于状貌词的界定,可以得出,状貌词是通过描写或模仿声音、形状、颜色、性质、动作等以音表义或表达一定的主观态度的特殊词语[1]。
据统计,《庄子》当中的状貌词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音节词
在《庄子》一书当中,单音节状貌词所占比例并不大,只有三十六个,其中有十七个单音节词与“乎”搭配,表示事物或人的性质状态或特点,如《庄子·外篇·天道》中“渊乎其不可测也”中的“渊”表示幽深渊静的样子。另外有五个单音节状貌词与“者”相结合,表示事物的声音或状态,如“激者(《庄子·内篇·齐物论》)”表示水流湍急的声音。其他单音节状貌词有的与动词连用,表示动作的状态特点等,如“我决起而飞(《庄子·内篇·逍遥游》)”中的决与动词起连用,表示起的状态,即迅疾;也有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声音、状态或加强语句程度等的,如“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庄子·外篇·胠箧》)”当中的“爚”就是表示火乱飞的样子之意。
(二)复音节词
复音节状貌词在《庄子》当中共有二百零三个,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当中包括然的固定结构和焉的固定结构,其中然的固定结构有一百零七个,焉的固定结构有四个。相比于《诗经》当中,这类附加式复合状貌词[2]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单音节词(或少部分双音节词)加上助词“然”形成的状貌词。然的固定结构式状貌词在《诗经》当中仅有四个,而在《庄子》当中出现了一百零七个。如犹然、成然、莫然等等,犹然表示嗤笑的样子,用来形容宋荣子的笑;成然是形容睡觉的样子非常安闲舒适。
2.重言词
重言词又叫重叠词,是汉语当中特有的一种现象。除了诸如爸爸、妈妈等称呼类的重言词外,大多数重叠词都是用来模仿事物的声音,或是形容事物的形状外貌。从这个层面上讲,重言词在汉语状貌词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庄子》当中,共出现了五十六个重言双音词。
在《庄子》中出现的重言词当中,用来模仿表示事物声音的较少,只有“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翏翏”和“奚以夫譊譊为乎(《庄子·外篇·至乐》)”中的“譊譊”两个,他们分别表示长风的呼啸声和喧嚣嘈杂声。更多的还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形状外貌和状态。如根据郭象的注解“(刁刁)[刀刀],动摇貌也”,可以得知这里的“调调、习习”,是表示事物运动的状态;在“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庄子·外篇·达生》)”中的“昭昭”则表示明亮的样子。
3.联绵词
联绵词又分为叠韵联绵词、双声联绵词和复合联绵词。在《庄子》当中三类联绵词均有出现,共出现了三十一次。双声联绵词共出现了五次,包括踌躇、踯躅和喑醷;叠韵联绵词共出现了二十次,包括彷徨、蹁跹、逡巡等词;复合联绵词共出现了六次,主要有委蛇、痀偻和眄睨。
4.复合双音节词
复合双音节词即非上述三种的一类双音节词,这类词出现不多,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十六次。如“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攘臂”表示遨游自在的样子,“图傲乎救世之士哉(《庄子·杂篇·天下》)”中的“图傲”来形容挥斥高大的样子。
三.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分析《庄子》中的状貌词
1.语言与主题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强调思维在语言过程当中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的了解《庄子》当中的状貌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内涵。《庄子》一书集中展示了庄子关于宇宙、哲学、艺术以及人生等的思考,展现了庄子本人政治上的无为观,人生观上的逍遥观,知识观上的齐物论和“天人合一”等思想。因此在《庄子》当中状貌词大多集中在形容事物或人运动的状态、模仿声音、描写人的外貌和精神等方面。尤其是描写人的外貌、精神这方面的状貌词,通过细致表现人的状态,来阐释其观点。
如“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庄子·内篇·德充符》)”当中的怫然和废然,他们都是用来形容脸上的神态变价的,怫然指的是发怒时盛气的样子,废然则是指怒气消失的样子。两个状貌词表现了申徒嘉在见伯昏无人先生前后的神态变化,或者说是心态变化。这种变化给后文的论述做了铺垫,同时也更加能够突出该篇当中“德”中的“忘形”这一点。
2.理据性和象似性
所谓理据性是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相似的关系[3]。
语言理据性首先表现在词形层面,《庄子》当中状貌词的固定结构,尤其是然的固定结构,就反映了语言的理据性。“然”最初是燃烧的意思,在汉字演化过程当中逐渐有了助词的含义,用作词尾,表示状态,即“……的样子”。在《庄子》当中,大部分“然”都表示“……的样子”。然而在《庄子》以前的作品当中,很难找到大量运用“然”字作为词缀的作品,这是《庄子》的一大创新。单音节词或是双音节词附加“然”之后构成的固定结构当中,前面的部分很多时候不能单独表示事物或人的形状、颜色、性质等,但加上后缀“然”,不仅使原来的动词、名词等不能单独状貌的词语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还标明了该词状貌词的属性。如“怵然为戒(《庄子·内篇·养生主》)”当中的“怵”就是一个动词,表示恐惧或引诱,而加上“然”之后就变成了警惕的样子;“倘然止(《庄子·外篇·在宥》)”当中“倘然”表示惊疑的样子(成玄英 疏:“倘,惊疑貌。”),但“倘”本身只有表示假设的意思;再如“吾洒然异之(《庄子·杂篇·庚桑楚》)”中的“洒”并没有表示惊奇的意思,而“洒然”却表示惊奇的样子。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有理据的。也可以因为这些词在符号和所指之间有形式上的对应关系,所以他们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
状貌词的象似性还体现在拟声的状貌词当中,拟声状貌词通过模仿事物或人的声音,通过唤起读者听觉的方式,或使读者和文本更加贴近以更清晰的了解文本内容,或是通过概念转喻来更好的说明另一个读者相对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同时,语言的象似性当中存在数量象似性,重言状貌词便是代表,人在读两个相同的音节时,因为韵律上的重复,会让人产生程度加深的感觉。不管是名词、量词还是形容词,当其进行重叠时,其表达的意义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内篇·养生主》)”当中的“恢”,在单独使用时也有“宏大、宽阔”的意思,当变成重言双音节词使用时,虽然也表示“宏大”,但是“大”的程度更深了,也就是说比原来表示的宏大还要宽阔。“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莊子·外篇·达生》)”当中的“昭昭”表示的明亮程度也比单独使用时有加深。
四.结语
本文以《庄子》当中的状貌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探讨了文中状貌词的选用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从语言的理据性和象似性讨论了状貌词的结构形式问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言与认知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语言的形式也会影响到意义的表达以及我们对词语的认知。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究状貌词的研究角度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较为新颖的方向,也为普通读者阅读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天心,石丹罗.草登嘉戎语的状貌词[J].民族语文,2004(05):1-11.
[2]巩丹阳.《诗经》状貌词及其文学意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3]王寅.认知语言学[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1,8(4):1-1.
(作者介绍:谭丽柔,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