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慧娟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预算绩效管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各级部门纷纷出台实施意见,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是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外在要求。同时,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发展改革任务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结合高校近几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识别实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情况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中融入绩效管理理念和要求,将绩效目标、跟踪监控、评价与结果应用管理纳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教育部2019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要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健全治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争取,轻管理”的预算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双一流”动态评估要求。高校发展改革任务对资金的需求与短缺的资金存量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落后的预算管理模式制约了高校迈向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解决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6年以来,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纳入部门预算的财政项目必须设置绩效目标,对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自评。2017年,对设置绩效目标的所有项目开展绩效自评。2018年,对设置绩效目标的项目开展绩效监控。2019年,纳入部门预算的所有项目必须设置年度及中期绩效目标。高校能够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但现阶段仅仅是把绩效管理作为一项规定工作,实务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高校普遍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管理部门参与程度不高,导致绩效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对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大。尚未形成覆盖预算全过程、涉及全体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制度体系。
(二)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绩效指标体系
项目绩效指标在实务分为三级:一级指标由产出指标(权重50)、效益指标(权重30)、满意度指标(权重10)、预算执行率指标(权重10)构成;二级指标由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时效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及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等构成,可以根据项目具体内容选择填报,权重值自定;三级指标及权重值由高校自定义设置。
指标自定义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高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绩效指标,但是大大降低了绩效指标的横向可比性。高校为了能够完成绩效目标,设置较多定性指标,将量化指标目标值定的偏低,达不到绩效考核的作用。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较少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由于高校大多数职能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参与度十分有限,绩效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全面,评价结果难以衡量实际工作取得的成效,结果应用程度十分有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从根本上推进。
(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局限于项目绩效管理
从近几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紧紧围绕项目绩效管理展开工作,整体绩效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距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成立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高校绩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保障。成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高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領导担任副组长,财务、规划、教务、科技、人事、审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全面负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工作,做好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设立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或者在相应职能部门增加专门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具体执行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是绩效管理实施的“行动指南”,高质量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可以避免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走弯路。研究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参照上级部门已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高校具体情况,从绩效目标申报、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自评、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等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符合高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将绩效与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系统、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
(三)加大宣传培训
由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时间较短,“重预算、轻绩效”的理念尚未完全转变过来,绩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可以通过专题宣传、简报等方式倡导绩效管理理念,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做法,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教职工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从而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加快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高质量的绩效指标体系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绩效指标体系主要由绩效指标及指标值组成,同时还应包括指标说明、计算公式、数据来源、基准值及指标预计实现值。高校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可以通过梳理资金用途确定资金的绩效目标,通过分析资金管理及使用效果提炼绩效指标、设定具体指标值,通过区分指标重要程度来明确各类指标的权重。建议主管部门针对不同项目提供可供参考的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指标分为必填、选填及自定义三类,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各高校的发展特色。针对高校资金来源广、用途多、使用效果差异大等实际情况,探索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体系,单独设定个性指标体系,结合年度工作目标和事业发展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五)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质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督促被评价单位开展整改工作,持续跟进整改情况,做到“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常态化机制,加大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年终考核挂钩,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的,增加下一年预算额度;结果为“良”的,预算额度保持不变,提出改进措施;结果为“中”的,减少下一年预算额度,限期整改;结果为“差”的,停止下一年预算安排,年终考核不及格。突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导向。
(六)开展高校部门整体预算績效管理试点
结合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选取变革阻力小,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部门开展整体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结合部门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将其预算收支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中,从投入产出、履职情况、运行效率、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采用年度自评和中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衡量试点部门整体预算绩效。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为全面实施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经验和参考。
结束语:
在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新形势下,高校要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培训,加快建设绩效指标体系、落实绩效评价结果并推广应用、开展高校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试点等措施,推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凤梓.浅谈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上海市级预算部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数据[J].财政监督,2019(02):42-45.
[2]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499/201912/t20191227_413738.htm,2019-12-18.
[3]文小才,袁晓兵.河南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9(06):52-58.
[4]郑福桂,王枫.新预算法下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析[J].财政监督,2019(14):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