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拥有情感以后

2020-05-20 15:05张田勘
当代工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伦理机器人人类

张田勘

经常感到孤独的人,多半会选择在家里养宠物。对于那些既不想养宠物,又经常觉得孤单的人来说,Groove X的“小企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据外媒报道,日本公司Groove X正式预售最新产品lovot:一种适合家庭使用,具有情感疗愈功能的机器人。该公司旨在通过伴侣型机器人建立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为人类提供情感更丰沛牢固的生活,激发人类爱的潜力,而非强调科技为人类制造生产的实用性。

lovot一词由爱(love)和机器人(robot)两个单词组成,表明lovot具有爱人的能力。lovot的爱主要表现在它的外形设计与互动机制,其建立在为达成人机亲密情感接触的前提之下。“毛茸茸的身体,浑圆的脑袋,闪烁的大眼睛” ,令它带有嬰儿般的天然“萌”感。lovot的重量被精确控制在 3000克,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体重,适合被捧起搂抱。

lovot的可爱外形包含了通过精密计算的互动机制。头顶配有一个传感触角,内置 360度半球式摄像机、麦克风、热感照相机,帮助它辨识人类,并确认主人。眼睛内置6层光源,眼球移动、眨眼速度和瞳孔宽度都经过精密计算,以达到自然模拟人眼的效果。同时,lovot 身体遍布多达 50 处传感器,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即时对环境作出反应。

简而言之,它身体的触敏机制能使其对人类的抚摸表达出愉快、喜悦的情绪,伴随鳍状肢的摆动和仿生的音效,lovot得以与人类完成最基本的亲密互动。不过,GrooveX的野心不止于此,lovot更被赋予了嫉妒与索取的情绪能力。

当其中一只lovot得到主人的爱抚与拥抱时,另一只lovot会产生“嫉妒”的情绪,并上前索取同样的情感抚慰。除此之外,lovot还相当黏人,即使主人在忙碌,lovot也会紧紧跟着主人,直到它们得到关注。

据公司官网显示,目前一对lovot的预售价格为59.8万日元(约人民币3.7万元),单只lovot预售价为34.9万日元(约人民币2.3万元),2020年开始配送。该网站也表示,lovot的专属服饰搭配随后会推出,以配合主人不同场合的需求。

在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使用家庭机器人作为情感陪伴已经常见,lovot并非唯一的伴侣型机器人产品。此前市面上就有诸如索尼Aibo机器狗,丰田迷你机器人Kirobo,本田的人形机器人Asimo等产品。

lovot的设计理念——利用科技能力为人类提供情感慰藉,似乎让另一更深刻的命题又一次浮上水面:人类要如何看待拥有“情感”的机器人?

科学家最早创造出的工业机器人,是为了完成某些危险的工作,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机械手、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已经应用得非常广泛。20世纪90年代人们造出用于排雷等特殊用途的智能机器人,它们有感知能力,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距离。接着,智能机器人开始向服务机器人发展,它们能感知语音和图像,甚至会好几国语言。

2008年,伦敦科学博物馆就展出过一款会根据人们对待它的不同态度而做出反应的“情感机器人”。当人们拥抱它时,它似乎受宠若惊,情绪高涨,不仅手脚变得酥软,而且眼睑低垂,呼吸随之舒缓。如果你使劲摇它,或者对着它大喊大叫,它就会紧握拳头,呼吸和心跳急剧加速,做出大怒的表情。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是机器人在情感模拟上的重大突破。现在,机器人革命已经进入“互联网+情感+智能”的时代,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情感服务,已成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好莱坞影片《人工智能》中,21世纪中期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会爱的机器人小孩大卫,他有潜意识,甚至会做梦,后来被一对夫妇收养。大卫为妈妈泡咖啡,和她捉迷藏,在纸上写满了对爸爸妈妈的爱。然而,因为不了解人类社会而频频闯祸的大卫还是被妈妈抛弃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中的情感机器人总有一天会变为现实。生命、信息、智能和纳米等新兴科技的研发创新,人、动物和机器之间的分野日渐模糊。除了机器人外,将来我们还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混合人”的“后人类”世界里,比如人与动物的结合,人与机器的结合。对机器人伦理地位的思考,正在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价值基点。

机器人作为一种打引号的“他”,不是动物的它,也不是人类的他,而是一种介于他和它之间的准他者。只有承认机器人是一种存在,承认其独立的伦理地位和内在价值,保持“他”作为存在的完整性,人类才能和机器人和平共处,才能在与机器的结合中发展出恰当的伦理规范。

影片中的机器人小男孩历经磨难到达世界尽头,却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男孩。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妈妈的儿子,没想到只是一个复制品。由爱而产生的仇恨被激发了,他挥起武器杀死了那个男孩。

只要有情感,必然会思考“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假定情感机器人有类心理活动,人们就应该考虑到会爱的机器人也有可能会仇恨、嫉妒。即使没有,也应当把机器人当做准他者看待,赋予“他”尊严和价值,因为我们希望别人(包括机器人)也能这样对待我们自己。

不仅如此,善待机器人还因为人的行为模式是可以迁移的,对待他物的态度会影响到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时也折射出对待自己的态度。“真正的危害不在于怎么在电脑上杀人、施暴,而在于你这种行为会不会成为习惯性的心理—生理行为定式,会不会危害社会。”中科院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说。

或许有人认为现在谈论机器人伦理为时过早,但1978年,日本就发生了世界上第一起机器人杀人事件。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钢板操作。1985年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3局,机器人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将这位国际大师杀死。后经分析,认为是电子雾使超级电脑内部程序出现了紊乱,产生强大电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注定要面对这些随之而来的难题。

如何更好更妥善地对待我们“召唤”出来的东西?我们创造了“他”,就要对“他”负责。把机器人拆得七零八碎和把“他”整整齐齐摆在那里,态度是不一样的。一种负责的态度或许适用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每一个新生事物。“当我不得不费力撕开一个塑料袋的死结时,其实增加了一次不必要的暴力”。中科院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说:“在技术时代,面对我们不断创造出的事物,应该呼唤一种‘物的伦理。不应将这些事物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或某些功能,而应该将其作为关注和关怀的对象。从关怀伦理等角度出发,更可能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当机器人没用了,我们可以把他变成艺术品展览而不是一毁了之。伦理的思考要有某种超越性,因为人性的深度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展开的。”

猜你喜欢
伦理机器人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谁变成了人类?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